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漢金獸

鎖定
西漢金獸,是漢代金器製作工藝代表作品,於1982年出土於江蘇省盱眙縣南窯莊窖藏,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1] 
西漢金獸呈豹形,蜷伏狀,豹頭枕伏於前腿之上頸部戴三輪項圈,頭頂有一環紐,通體錘飾圓形斑紋,通高10.2釐米,身長16釐米,身寬17.8釐米,重達9100克,含金量達99%,空腹厚壁,澆鑄成形。根據外形特徵,推測金獸的鑄造時代大約在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2] 
西漢金獸是南京博物院的國寶級文物之一,也是中國考古發現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 [1]  是古代金屬鑄造工藝和金器捶擊工藝這兩種技法完美結合的產物。 [3] 
還原
放大
縮小
中文名
西漢金獸
館藏地點
南京博物院
出土時間
1982年2月10日
所屬年代
類    別
金器
出土地點
盱眙縣南窯莊窖藏

西漢金獸文物歷史

西漢時期,西漢金獸入藏於今盱眙縣南窯莊窖藏。
西漢金獸相關地圖 西漢金獸相關地圖
1982年2月10日,江蘇省盱眙縣馬湖店村農民萬以全挖水渠時發現西漢金獸;同年西漢金獸入藏南京博物院。 [2]  [12] 

西漢金獸文物特徵

南京博物院陳列狀態 南京博物院陳列狀態
西漢金獸通高10.2釐米,身長16釐米,身寬17.8釐米,重達9100克,含金量達99%,呈蜷伏狀,頭枕伏於前腿上,屈腰團身,首靠前膝,耳貼腦門兩側,頭大、尾長、身短而粗壯,似虎更類豹。附耳瞪目,張口露齒,神態警覺,頸部戴三輪項圈,頭頂有一環鈕,空腹、厚壁,澆鑄成形。底座空凹,內壁刻有小篆“黃六”二字,“黃”指質地為黃金,“六”為序數。 [1]  [4] 

西漢金獸文物鑑賞

西漢金獸西漢金獸是青銅鑄造工藝與金器捶擊工藝相結合的產物,它將兩種技法結合在一起。其全身佈滿的斑紋大小一致,呈不規則的圓形,是整體鑄成之後,特意用工具捶擊上去的。 [3]  [5] 

西漢金獸出土環境

南窯莊窖藏出土的器物 南窯莊窖藏出土的器物
西漢金獸出土於江蘇省盱眙縣南窯莊,南窯莊位於盱眙縣東南22.5公里。文物繫馬湖大隊公路生產隊在南窯莊東南清理排水溝中淤泥時,由社員萬以全中溝底挖到的。出土時,西漢金獸蓋在銅壺上,金幣貯於銅壺內,取下西漢金獸時,有幾塊馬蹄金還嵌在西漢金獸底部的凹陷處,壺內有少量水汽,沒有泥土和積水。江蘇省淮陰地區及盱眙縣文化部門立即趕赴現場處理。 [6-7] 
南京博物館在出土地點做了清理發掘。探方東西長3米、南北寬2.4米。地表為0.2米的耕土層,接着是1.4米的灰黃土層,下為黃色生土。西漢金獸離地面1.2米,銅壺置於生土面上。另有一件銅器倒扣在銅壺上,罩住西漢金獸,故西漢金獸頸部留有銅鏽綠斑痕跡。銅器僅存碎片,為寬沿、薄壁的銅盆,在直徑約2米的範圍內清出銅壺上脱落的梅花釘十多枚和西漢金獸面銜環上的小龍頭飾一件。確定出土文物系窖藏,窖穴露口處已破壞,現存窖穴下部周壁的直徑約2米,殘深0.6米。在出土地點之東,有一處漢代遺址,有繩紋簡瓦、板瓦的殘片。 [7] 

西漢金獸文化寓意

西漢金獸與河北滿城二號漢墓(竇綰墓)所出鎏金銅豹相似。虎豹在中國古代視為神獸,盱眙所出金獸,鑄成豹形,説明有辟邪壓勝的作用。 [7] 

西漢金獸重要展覽

2006年9月26日至11月10日,“流光煥彩——南京博物院藏曆代金銀器珍品展”在上海豫園聽濤閣展出,西漢金獸參展。 [8] 
2017年1月28日,海南博物館舉辦《金玉良緣》展,西漢金獸參展。 [5] 
2018年9月21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辦《金色記憶——中國14世紀前出土金器特展》,西漢金獸參展。 [9] 
2019年5月2日,揚州博物館舉辦大運河文物精品展,西漢金獸參展。 [4]  [10] 

西漢金獸文物爭議

  • 物種爭議
收藏西漢金獸的南京博物院 收藏西漢金獸的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林留根研究員介紹,金獸究竟是什麼動物仍沒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認為是老虎、有人認為是獅子、有人認為是豹子。從其造型來看,應該更加接近豹子。 [11] 
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從金獸全身滿布的斑紋來看,將它判斷為“豹”最可信,它頭大、身短而粗壯,耳朵貼在腦袋兩側,左右兩腮有濃密的鬃毛,像一隻憨憨的“大貓”,頸部還戴着三輪項圈,説明它可能是一隻被馴化的猛獸,古人認為豹有避邪的功能,因此常常將器物做成豹形以求平安,西漢時期王侯貴族有馴養豹的風氣。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