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湖

(明代袁宏道遊記)

鎖定
《西湖》是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創作的一篇遊記。文章以審美感受為線索,按照遊西湖的先後順序,記敍了作者自己遊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全文文筆平實,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誇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
作品名稱
西湖
作    者
袁宏道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出處
袁中郎全集
作品體裁
散文
別    名
初至西湖記

西湖作品原文

西湖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温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餘遊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淨寺,覓阿賓舊住僧房。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草草領略,未及遍賞。次早得陶石簣帖子,至十九日,石簣兄弟同學佛人王靜虛至,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 [1] 

西湖註釋譯文

西湖詞句註釋

⑴武林門:在杭州城北,宋代名餘杭門,俗稱北關門。
⑵保叔塔:一名保俶塔。在西湖北寶石山上,始建於宋初。
⑶昭慶:昭慶寺。吳越天福間建,元末毀,明初重建。
⑷東阿王:指三國魏曹植。他曾封為東阿王。洛神:洛水女神。曹植夢中遇洛神事見其《洛神賦》。
⑸萬曆丁酉:萬曆二十五年(1597)。
⑹子公:方文僎,字子公,自萬曆二十二年(1594)至三十五年(1607)一直為袁宏道料理筆墨。袁宏道出遊亦陪同。淨寺:即淨慈寺。在南屏山慧日峯下,始建於五代周顯德元年(954)。
⑺阿賓:袁中道小名,是作者弟。
⑻六橋:指蘇堤上的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
⑼岳墳:在西湖北邊棲霞嶺下嶽王廟內。
⑽石徑塘:在西湖北。
⑾陶石簣:陶望齡,字周望,號石簣,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官終國子監祭酒,與其弟陶爽齡(字公望,號石樑)均以講學名。系作者好友。
⑿王靜虛:王贊化,字靜虛,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為學佛居士。 [2] 

西湖白話譯文

從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門向西走,望見保叔塔高聳在層層山崖中,可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時分到了昭慶,喝完茶,就划船進入西湖。山色葱綠,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紅,恰似少女的面頰;湖上和風,如同酒香一樣醉人;湖中波紋,似白綾一樣起伏。剛一抬頭,已經覺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此時想用一個詞語來描寫,但描寫不出來。大約好像《洛神賦》中所説曹植由京都洛陽回封地,路過洛水,精神迷離恍惚時,忽見水邊有個美女,是河洛之神,於是用大量華麗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愛慕的心情的時候。我遊西湖從這一次開始,當時是萬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來到淨慈寺,找到弟弟小修過去住的僧房。遊覽了六橋、岳墳、石徑塘等景點後走回來。很匆忙地領略了這些景緻,沒有仔細觀賞。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簣的請帖,到十九日石簣兄弟偕同佛學居士王靜虛來到了這裏,一同遊山玩水的好友一時間都聚集到一起了。

西湖創作背景

袁宏道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二月由京師至江蘇吳縣任縣令,雖頗有政績,但卻感到“性與俗違,官非其器”(《與朱司理》)“一人吳縣,如鳥之在籠,羽翼皆膠,動轉不得”(《與朱司理》),備嘗“人間惡趣”(《與丘長孺》)因此又羨慕陶潛“歸去來兮”,決心“擲卻烏紗,作世間大自在人”(《與李本建》)於是自萬曆二十四年(1596)起連上《去吳七牘》,終於在萬曆二十五年(1597)春被準解官此時恰如遊鱗縱壑,大有“無官一身輕”的解脱之感。是年辭官後自春至夏乃暢遊惠山、西湖、五泄、天目等東南山水名勝,在大自然的美妙懷抱中寄託其追求自由的心靈,欣賞造化之奇妙。而作為“才情超忽,如千里神駿”(賀貽孫詩筏》)的才子,袁氏不能不將其所見所感形諸筆墨,其中描敍杭州西湖山水風光的散文即有十六篇之多,此篇一名《初至西湖記》,是其西湖遊記的第一篇,寫於萬曆二十五年二月。 [2] 

西湖作品鑑賞

西湖整體賞析

作者用自己的心感受着西湖的美景且能抓住景物的特點,隨意點染,即在寫作上反對因襲古人而力主抒寫性靈,用語樸素平易而頗多變化,往往涉筆成趣,有清雋美妙的意境。
剛辭去吳縣知縣從官場當中脱身出來的作者,急匆匆地走向清新的大自然,呼吸着新鮮的空氣,領略着大自然的神奇,陶冶着自己的性情,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高興的心情可想而知;從望見保叔塔就“心飛湖上”便見那種嚮往由來已久,又是多麼地迫不及待。作者以寥寥幾筆潤色,用詩一樣美的比喻來形容風光媚人的西湖,形象地勾勒出西湖的優美景色,還説他這時好像曹植夢見洛神一樣,欲下一語描寫不得,把對西湖的第一印象和陶醉心理表達得十分真切,流露出對西湖美景的喜愛之情。
這則短記可分三個層次。開頭兩句交代遊覽行蹤及地址,中間三句寫作者泛舟湖上的所見所聞,最後一句交代始遊西湖的時間。重點則是第二層。關於所見,作者只寫了四種景物,即山色、花光、温風、波紋。對於所看到的景色作者用了一連串的比喻和擬人、排比以及化用古人詩句的手法來描繪、形容它的美,傳情達意,將西湖美景寫得形神皆似,可愛之極。關於所感,寫的是作者此刻的神態,並且是從正面寫作者的表情,從側面寫作者的內心狀態,通過心理描寫反映作者對西湖的真切體味,由遠至近地調動了各種感官功能,從視覺、嗅覺、觸覺等角度去渲染那種美景。這樣景情交融,讀來令人心馳神往,使讀者從中不僅得到文字上音韻和諧的愉悦,而且還能依據自己的切身體驗去想像那種美景,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此文又名《初至西湖記》,因為是“初至”,開篇即寫“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一“望”一“飛”,生動地表現作者對遊西湖神往已久,急不可耐的心情,人未到而心已到,先聲奪人。及至“小舟入湖”,真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連用四個比喻(即博喻)與排比句式加以描繪:“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温風如酒,波紋如綾”。這是説湖外山色如少女美妙的黛眉,湖岸花光如少女鮮嫩的粉頰,湖面暖風如酒香一樣醉人,湖中波紋如白綾一樣起伏,一切是那樣新鮮別緻。西湖周圍景觀的這些美點,使作者“オ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這種陶醉,正是“趣”之所在,如作者所説:“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中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説者不能下一語,惟會心者知之。”(《敍陳同甫會心集》)此色此味此光此態,是天然渾成,沒有雕飾的。同樣,這種陶醉,也是“真”的意藴,由“趣”出“真”,非常自然。“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真是神來之筆!此時作者剛剛揭開西湖的神秘面紗,驚歎之餘,發現這是一位天生麗質,具有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之美,可與三國時曹植《洛神賦》中的洛水女神媲美,認為它們都美在風神韻味上,都是風姿約嫵媚動人的美神。這顯然受到蘇東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睛後雨二首》其二)一詩的影響。“大約”,在似與非似之間,化實為屋,中得實,充分表現了作者熱愛西湖、美化西湖的真情實感。是性靈點亮了空靈的西湖,也寫活了神氣的西湖。只有個性化了的藝術,才能代表作家的本色,獲得藝術生命,即作者所謂“性之所安,殆不可強,性而行,是謂真人。”(《識張幼於箴銘後》) [3-4] 

西湖名家點評

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陳同友《“靈性”之筆寫西湖》:《西湖一》是作者敍述遊湖之始,則從整體上展示西湖的美景。“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温風如酒,波紋如綾”,分別從山色、花光、温風、波紋四個方面展示出春I臨西湖的美景,給人一個整體的印象,西湖之美,在山,在花,在風,在水。這樣就描繪出仲春西湖的特點。 [6] 

西湖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公安(今屬湖北)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歷任吳縣令、順天教授、國子監助教、禮部主事,仕至吏部稽勳郎中。與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覆古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時稱“三袁”。有《袁中郎全集》。 [5] 
參考資料
  • 1.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 第3版 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452-453
  • 2.    陳振鵬 章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1702-1704
  • 3.    魯修賢.用心感受美景 隨意點染性靈——《西湖遊記二則》賞讀[J].初中數語外輔導,2003(6):18-19
  • 4.    甘玲.性靈化的山水——讀袁宏道的《西湖(一)》[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61
  • 5.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7
  • 6.    陳同友.“靈性”之筆寫西湖[J].語文教學之友,200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