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清古鑑

(著錄清代宮廷所藏古代青銅器的大型譜錄)

鎖定
《西清古鑑》,四十卷,附《錢錄》十六卷。是一部著錄清代宮廷所藏古代青銅器的大型譜錄。收商周至唐代銅器1529件(包括銅鏡),而以商周彝器為多。清梁詩正等奉敕纂修,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纂,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書。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刻本。版框29.5cm×22.6cm。半頁10行,行18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欄,無行格。磁青書衣,黃綾書籤、包角。書前有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初七日上諭一道、纂修《西清古鑑》諸臣職名,分別為梁詩正、蔣溥等編修,陳孝泳、楊瑞蓮摹篆,畫院供奉梁觀、丁觀鶴等繪圖,勵宗萬等繕書。42冊,4函。 [1] 
中文名
西清古鑑
屬    性
古籍
內    容
清代宮廷所藏古代青銅器的譜錄
卷    數
四十卷,附《錢錄》十六卷
始纂時間
乾隆十四年(1749年)
完書時間
乾隆二十年(1755年)
編修者
梁詩正、蔣溥等
繪圖者
梁觀、丁觀鶴等
繕書者
勵宗萬等
摹篆者
陳孝泳、楊瑞蓮

西清古鑑成書經過

西清古鑑 西清古鑑
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下旨,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户部尚書蔣溥、工部尚書汪由敦,率翰林仿宋宣和年編制的《博古圖》樣式,收錄乾隆帝平日對青銅器的品題,“以內府所藏古鼎彝尊罍之屬案器為圖,因圖系説,詳其方圓圍徑之制,高廣輕重之等,並鈎勒款識,各為釋文。摹繪精審,毫釐不失,則非往之圖譜所能及。”歷時兩年完成,全書21冊,分40卷,共收錄青銅器1529件。
乾隆帝親自參與了《西清古鑑》的編著,和碩莊、和碩果親王擔任監理。編纂除梁詩正、蔣溥、汪由敦外,還有嵇璜、裘曰修、金德英、觀保、于敏中、董邦達、王際華、錢維成等重臣,涉及吏、户、工、兵、禮等五部。摹篆、繪圖、繕書、校刊、監造等,“雖兼取歐陽修、董逌、黃伯思、薛尚功諸家之説,而援據經史,正誤析疑,亦非歐陽修等所能及” 。從內容到畫工、書法、款識及刊制都代表了當時國家成書的最高水準。
沿用此書體例,清朝又編纂了《西清續鑑》和《寧壽鑑古》兩部書。《西清古鑑》成為文物圖譜編纂的範本。

西清古鑑內容簡介

西清古鑑疏 第一冊--考古 文物 西清古鑑疏 第一冊--考古 文物
清乾隆皇帝十分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命將內府庋藏的鼎、尊、彝等青銅器分門別類,仿效《考古圖》、《宣和博古圖》體例薈輯成編。此書著錄清宮所藏古代銅器1529件,每器繪製一圖,圖後以楷書系説。繪圖精審,毫釐不失,器物的方圓圍徑、高廣輕重記載詳明,對古器物的銘文均鈎摹註釋。考證雖兼取歐陽修等眾家之説,但又非諸家所能及。書中駁斥了歷代著家之謬誤,解釋疑難,補充遺漏,使三代古器物如現目前。 [1] 
《錢錄》是對歷代貨幣進行著錄,書後附跋語一篇,署名梁詩正、蔣溥諸臣。上諭末鈐“乾”、“隆”、“靜挹山莊”3璽。 [1] 
乾隆內府刻本《西清古鑑》傳世稀少,書內雖收錄部分偽器,但因器物均深藏於清內府,為世間所罕見,因而此書對後世的青銅器研究影響很大。 [1] 
最近由孟繁放先生對《西清古鑑》進行了全面的疏注,由劉豔霞女士對原圖進行了細緻的修整,編著出版了《西清古鑑疏》使這一瑰寶得以重新面世。中國青銅器源遠流長,不僅文化內涵豐富,歷史價值極高,而且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自迄今發現最早的,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東塬鄉林家村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第一把青銅刀開始,綿延五千餘年的青銅器歷史從來沒有中斷過;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青銅器無處不在;鼎、鬲、甗、瓿、簋、爵、觚、斝、罍、壺、瓠、卣、盤、弩、機各種形式的器物造型難以類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動、植物到人文社會;從具象到抽象,包羅萬象的圖紋;都清楚地記錄着中國文字起源的過程。文字演化從甲骨文到款識……總之,青銅器已成為無可替代的文化載體,青銅器器型和紋飾已成為無可替代的文化現象。

西清古鑑出版意義

在歷代著述之中,考證最難;考證之中,圖譜最難;圖譜之中,唯鐘鼎款識義通六書,制兼三禮,尤難上之難。讀《西清古鑑》一遍而三代法物恍然如睹。敦崇實學,昭昭明驗。
青銅器紋樣是中國裝飾圖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青銅器型是陶瓷、景泰藍、玉器、雕漆、漆器、金屬器皿……的器型範本;書中款識是篆刻、篆書、摹拓等的重要參考資料。
《西清古鑑》不僅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寶貴的圖文庫,而且既可以賞讀,又具有實用價值,是一本瞭解歷史,欣賞藝術的好書。
隨着中國青銅器文化熱在世界範圍內的逐漸形成,《西清古鑑》作為中國古代記錄青銅器的書籍典範,必將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瞭解中國的優秀文化載體。

西清古鑑珍稀原因

我國古代大多沿用金屬貨幣,隨着交易行為的發展,作為輔幣流通的銅錢需求量與時俱增。自西漢開始,歷代都採用了熔器造幣的方法,以補流通的不足。五代柴榮(周世宗)曾下詔“悉毀天下銅器、佛像以鑄錢,五十日內,悉令輸官,給其值。過期隱匿不輸,五斤以上其罪死。”明崇禎帝將內府庫藏曆代銅器,全數發給寶源局熔鑄錢幣,以充軍餉。清代以儉著稱的咸豐帝,把內廷保存(含皇室歷代舊藏)的各種銅器毀器鑄錢。如今,無以數計的青銅器早已萬劫不復,留給後人的青銅器物極少。所幸在明崇禎前有《宣和博古圖》,以《宣和博古圖》為參照的《西清古鑑》又在道光以前成書,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青銅器圖譜。《西清古鑑》成書距今已有257年,加之印量有限,又趕在中國社會形態發生最激烈變革的時期,大多已損毀,存世稀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