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海郡

鎖定
西海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地名。即(今青海湖)、允谷(即大允谷,今共和縣等地區)、鹽池(今茶卡鹽池)等地。
西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期在青海湖地區設置西海郡; [2]  王莽篡位稱帝后,又被迫廢棄。東漢漢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恢復建置,至漢安帝永初年間再度廢棄。 [1]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恢復建置,隋末廢。
中文名
西海郡
定    義
古代地名
始    設
西漢
位    置
青藏高原青海湖一帶

西海郡西漢置

西漢末年,大司馬王莽掌握了朝中大權。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派中郎將平憲等人,來到西海(今青海湖)地區,以金錢財物,利誘卑禾羌首領良願獻地內屬。良願等人懾於西漢武力,又貪圖財幣,於是率領本部落12000人遷出鮮水海(今青海湖)、允谷(即大允谷,今共和縣等地區)、鹽池(今茶卡鹽池)等地,將環湖地區獻給了漢朝,自居高山險阻處為漢藩蔽。王莽誘使卑禾羌獻地,羌人又一次被迫到自然條件更差的地區去放牧。
王莽得西海、鹽池後,奏報臨朝的太后王政君,謂當時全國已有東海、南海、北海郡,請在良願等所獻的地區設西海郡。准奏後,於元始四年冬設置了西海郡,治龍夷(又名龍耆,在今青海省海晏縣三角城),並在環湖地區設置五縣歸西海郡管轄。時西海郡設修遠、監羌、興武、軍虜、順礫五縣。以後屢經廢建。西海郡的設置,使漢帝國西部疆域深入到了青海西部的草原。
王莽建立西海郡後,在國內增立新法50條,凡有違犯者,強行遷徙到西海地區。被迫遷徙的內地百姓數以萬計,引起了內地人民的強烈不滿。
西海郡設置兩年後,即王莽居攝元年(公元6年),西羌豪酋龐恬、傅幡等興兵攻打西海郡,企圖奪回水草豐美的環湖地區。西海太守程永棄城逃走,後被王莽所殺。羌人遂即佔領西海郡。次年,王莽遣護羌校尉竇況等擊破西羌,收復了西海郡。王莽篡位稱帝后,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新莽政權無力顧及邊疆郡縣,卑禾遂又趁機奪回了故土,西海郡也隨之廢棄。

西海郡東漢置

漢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春,燒何羌造反,被安定郡兵擊滅,於是西海(青海湖)與大小榆谷之地不再有羌寇。曹鳳上奏説,大小榆谷土地肥美,有西海魚鹽之利,應當在此重新設立西海郡縣,劃定區域廣開屯田,隔絕羌胡交關之路,種植穀物開發邊境。劉肇採納了他的建議,修繕故西海郡,派金城郡西部都尉駐守西海郡,同時拜曹鳳為新一任金城郡西部都尉,駐兵於龍耆城,於是東漢在青海湖一帶廣增屯田,沿河駐紮的兵營共三十四部。直到漢安帝永初年間諸羌造反,才被裁撤。 [1] 
東漢建安年間,改張掖居延屬國為西海郡。治所在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轄境約當今居延海附近一帶。北魏廢。

西海郡隋置

隋大業五年(公元 609年)在今青海省青海湖西古伏俟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尕亥鄉鐵卜加村西南)置。轄境約當青海湖附近一帶。隋末廢。

西海郡西海郡王

唐朝時,貞觀二十三年(西元649年)即唐太宗去世之年,唐高宗封吐蕃王松贊干布為“西海郡王”。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孝和皇帝下永元十四年(壬寅,公元一零二年)春,安定降羌燒何種反,郡兵擊滅之。時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無復羌寇,隃麋相曹鳳上言:“自建武以來,西羌犯法者,常從燒當種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有西海魚鹽之利,阻大河以為固。又,近塞內諸種,易以為非,難以攻伐,故能強大,常雄諸種,恃其權勇,招誘羌、胡。今者衰困,黨援壞沮,亡逃棲竄,遠依發羌。臣愚以為宜及此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隔塞羌、胡交關之路,遏絕狂狡窺欲之源。又殖穀富邊,省委輸之役,國家可以無西方之憂。”上從之,繕修故西海郡,徙金城西部都尉以戍之,拜鳳為金城西部都尉,屯龍耆。後增廣屯田,列屯夾河,合三十四部。其功垂立,會永初中諸羌叛,乃罷。”
  • 2.    肩水金關漢簡中新莽西海郡史料勾稽--《陝西曆史博物館論叢》2018年00期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