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洋樓

鎖定
西洋樓全部景觀佔地80畝,大約佔圓明園總面積的1.5%,它地處東北角,是中國首次仿建的一座歐式園林,位置不甚重要,由西向東依次包括了諧奇趣黃花陣養雀籠五竹亭方外觀海晏堂蓄水樓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方河、線法畫等景觀,建築材料多用漢白玉石石面精雕細刻、屋頂覆琉璃瓦、佔地約七公頃。大眾熟知的殘石柱只是遠瀛觀和大水法的一景,由於西洋建築獨特的殘缺美,遂成為圓明園的標誌。
1860年“火燒圓明園”時被焚燬。1977年至1992年間,西洋樓各遺址得以清理,廓清殿座基址,整修噴泉池,歸位柱壁石件,並修復了迷宮“黃花陣”。
中文名
西洋樓
位    置
長春園北界
面    積
80 畝
建築風格
巴洛克式建築
類    別
文化遺址
年    代
清乾隆時期
文物原屬
原屬圓明園建築

西洋樓西洋樓簡介

西洋樓 西洋樓
西洋樓位於長春園北界,是我國首次仿建的一座歐式園林,由諧奇趣、黃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線法畫等十餘座西式建築和庭院組成,建築材料多用漢白玉石石面精雕細刻,屋頂覆琉璃瓦,佔地約7公頃。
【名稱】:西洋樓
【類別】:文化遺址
【年代】:清乾隆時期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建築
建築風格】:巴洛克式建築

西洋樓凝固的歷史

拍攝於1875年的圓明園西洋樓原版老照片現身北京華辰2008年春拍,這是中國國內首次發現圓明園早期的原版照片。
西洋樓
老照片博客“凝固的歷史剎那的永恆”刊出了這些難得一見的老照片。
圓明園西洋樓“諧奇趣”
圓明園西洋樓“諧奇趣”(11張)
這三張西洋樓“諧奇趣”照片均為大尺幅的照片,由當年的玻璃濕版印製,分別表現了“諧奇趣”的全景、主樓樓體和北側建築。“諧奇趣”位於圓明園西洋樓景區最西部,是西洋樓景區最早建成的西洋建築,也是西洋樓三處大型噴泉羣之一,由主樓、主樓前後噴泉及北邊的供水樓組成。“諧奇趣”由乾隆命名,勸西洋噴水和諧有趣”之意,是圓明園西洋樓景區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燬後相對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羣。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諧奇趣”遭到破壞,在隨後的幾十年裏,又陸續遭到八旗兵丁軍閥和土匪的盜搶。到上世紀70年代,“諧奇趣”主樓已經完全湮沒。
大水法
大水法(37張)
由於還沒有發現圓明園被毀前的照片,這組照片因此尤顯珍貴。三張照片由英國攝影師托馬斯·查爾德(1841-1898)拍攝。其攝影作品質量不論從構圖、光線運用、蛋白照片印製水平來説,在當時的條件下都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更為珍貴的是,查爾德的照片一般都有其親自簽名,標明時間和地點,有的照片背後還有其印章,印章上有手寫編號,表明此照在北京系列照片的序號,這在早期的攝影師中絕無僅有。 [1] 

西洋樓西洋樓始者

海晏堂蓄水池
海晏堂蓄水池(18張)
此處歐式園林,由西方傳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年)和由當時供職宮廷畫院如意館的耶穌會傳教士法國人蔣友仁(R.Michel.Benoist 1715-1774年)設計監修,中國匠師建造。1747年(乾隆十二年)開始籌劃,1751年(乾隆十六年)秋季建成第一座西洋水法(噴泉)工程諧奇趣,1756年-1759年(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基本建成東邊花園諸景,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最終添建成高台大殿遠瀛觀

西洋樓西洋樓景區

西洋樓其主要景區有諧奇趣線法橋蓄水樓養雀籠、黃花陣(萬花陣)、方外觀五竹亭海晏堂線法山遠瀛觀方河及"阿克蘇十景"等。松柏林木和綠籬修剪,噴水池、圍牆、道路鋪飾及銅塑石雕等大多具西洋特色,同時結合我國磚雕、琉璃飾件和疊石技術,體現了歐洲式建築的民族化。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破壞,今僅存殘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