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梁山戰役

鎖定
1949年4月,在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全面發起渡江戰役之前,在安徽和縣長江北岸的西梁山,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第30軍第90師奉渡江戰役總前委命令,率先打響了“渡江戰役第一槍”,打亂了國民黨軍隊長江防禦部署,牽制了敵人數萬兵力,為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創造了有利條件,在人民解放軍戰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 [1] 
名    稱
西梁山戰役
地    點
安徽和縣長江北岸的西梁山
參戰方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民黨軍隊
結    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
發生時間
1949年4月

西梁山戰役戰役背景

解放戰爭進入最後一年,隨着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結束,國民黨主力已損失殆盡。但國民黨政府不甘心失敗,在長江沿岸增派重兵把守,加緊構築工事,並憑藉海陸軍聯合作戰的優勢,建立了自吹為“固若金湯”的千里江防,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共軍只有經不起幾發炮彈的木帆船,要想渡江那是做夢!”“長江自古天險,共產黨能渡過來?除非它是天兵天將!”為將革命進行到底,解放全中國,根據黨中央的命令,成立了由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人組成的渡江戰役總前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共100萬人,分三個重兵集團,部署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的長江北岸。根據總前委命令,1949年3月底,第90師萬餘人,進抵安徽和縣西梁山北邊的白渡橋待命,揭開了震驚中外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戰役序幕。 [1] 

西梁山戰役戰役準備

西梁山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與蕪湖的東梁山夾江對峙,隔江相望,合稱為天門山,如一座天設的門户,扼守江面,地勢險要。當年李白遊此地後留下“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千古佳句,自古為兵家必爭之重地。為確保渡江戰役勝利,渡江戰役總前委綜合分析戰場態勢,明確指出:在抓緊渡江準備工作的同時,要以一定兵力,拔除敵人在長江北岸的重點佈防據點,確保我軍順利渡江。西梁山作為國民黨長江防線在江北的唯一制高點,是扼守國民黨首都南京的咽喉要地,攻打西梁山對於渡江戰役尤其中路突破意義重大。因此,渡江戰役總前委書記鄧小平主持制定並報中央軍委批准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中指出:為擾亂敵人江防計劃,迷惑敵人,減少我軍真正的突破口處敵人的防守兵力火力,決定採取聲東擊西戰略,由第39軍第90師率先攻打西梁山,千方百計讓敵人產生錯覺,牽制敵人的兵力火力,為主力部隊渡江創造有利條件。根據敵人的防守配備,我軍指揮部研究部署決定:以第269團擔任主攻,第268團擔任佯攻,同時第270團為師預備隊,兩三天內打下西梁山。 [1] 

西梁山戰役戰役經過

“渡江戰役第一槍”。1949年4月7日黃昏,第90師師部由白渡橋進入西梁山西北邊指揮所,各團進入預定陣地,並立即排除地雷等進攻障礙,開闢進攻道路,組織火力準備進攻。8日凌晨3時,隨着嘹亮的衝鋒號,擔任主攻的第269團的步槍、機槍等輕重火器一齊向敵人猛烈掃射,一排排手榴彈投入敵人工事內爆炸,戰士們飛身衝入敵人戰壕肉搏拼殺,國民黨駐軍很快潰不成軍,紛紛向大陀山主峯逃竄,小陀山、卧龍崗陣地飄起了勝利的紅旗,戰士們在鞏固陣地後向大陀山主峯發起衝鋒。
面對人民解放軍的攻勢,國民黨軍隊不甘心失敗,憑藉大陀山主峯地形優勢瘋狂射擊,江面上4艘軍艦、江對岸東梁山炮兵和數架飛機形成了海空交叉火力,向人民解放軍陣地和後方補給線狂轟濫炸。面對敵人的瘋狂反撲,指揮部立即對戰鬥部署進行了調整,補充物資人員,並根據戰鬥的發展,採取偷襲和強攻相結合的辦法,10日晚間向小陀山守敵發動了再一次攻擊,成功奪回失去的小陀山陣地,殘敵逃往大陀山。
11日,敵方再次集中兵力、炮火、飛機對我軍陣地發動兇猛攻擊,整個山頭硝煙瀰漫,一片火海。人民解放軍嚴陣以待,前仆後繼,與衝上來的敵人作殊死的拼奪,擊退了敵軍的一次次瘋狂反撲,戰鬥呈現膠着狀態,異常激烈。天黑前,部隊正準備向西梁山發起總攻,突然接到上級命令,因我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停戰8天的臨時協議,兵團部電令部隊暫停進攻,回原地駐紮待命,西梁山戰役至此終止。 [1] 

西梁山戰役戰役結果

“西梁山戰鬥是一場重要的牽制戰”。西梁山一役,我軍聲東擊西,敵人誤以為解放軍要打下西梁山,從西梁山渡江,並與敵軍反覆爭奪,加深了敵人的錯覺,敵人更加重視這一帶的防禦,調集了大批兵力火力進行防守圍攻,人民解放軍從而成功迷惑和牽制了敵人,保證了兵團主力從荻港、魯港、三山鎮等處的順利強渡成功,並使固守西梁山的敵軍遭受重創,瓦解了敵人的軍心,最終完成既定主要任務——幫助主力部隊成功渡江,在人民解放軍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但是,短短數天的西梁山戰役是一場極為慘烈的大血戰,包括第270團團長朱慕萍、第269團一營營長範光和在內的人民解放軍1500多名指戰員,在“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堅定信念下,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大軍渡江的勝利和江南的解放。為緬懷先烈的光輝事蹟,激勵後人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1952年起,黨和政府在西梁山上建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及革命烈士塔、館、墓、亭、院等,供後人瞻仰懷念。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