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施殿

鎖定
西施殿,位於諸暨市區南側浣沙江畔,佔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台、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是一處以西施文化為主題,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風情的人文風景旅遊區。
西施殿內的建築構件有很大一部分是從諸四鄉收集來的,其中有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可以説是民間古老建築藝術集錦。西施殿右側正對門樓的建築是古越台,台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着越王勾踐和他的兩位謀臣文種、范蠡;下層是“西施行“故事展館。穿過香榧館、珍珠館,出門從浣紗亭拾級而下就到浣紗石了,相傳當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紗,王羲之手書的“浣紗”二字依然在目。
諸暨苧蘿山上早在唐代就有浣紗廟,是諸暨當地百姓為紀念西施而建,其後雖多次遭遇戰亂,但祠廟不廢。抗戰期間,西施殿遭到最大的破壞,僅存後殿一角。“文革”時破壞更甚。
中文名
西施殿
外文名
The palace of Xishi
地理位置
諸暨市區南側浣沙江畔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08:00-16:30
門票價格
45元
佔地面積
5000 m²

西施殿景點概況

西施早已隨塵而去,永遠消失在兩千多年前的多事之秋。而西施的美也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中了。西施殿為此蒐羅了歷代畫家創作的西施畫像,刻碑陳列,把西施的美麗化為永恆的文化瑰寶。西施殿重修於1986年,1990年基本建成並對外開放。重修西施殿時徵集到了木雕桁梁、牛腿、雀替、門窗、石獅、石柱等一萬餘件,經過精心組合,巧妙地利用在修復西施殿的工程之中。如今的西施殿非但成了人們紀念西施的場所,而且還成了諸暨的民間建築藝術博物館。
西施殿 西施殿
景點門樓外觀象座牌坊,四根一組的青石圓柱中間是三扇硃紅油漆拱形大門,給人以古樸凝重的第一感覺。作為主體建築的西施殿,綜合吸取了傳統宮殿和民間宗祠的構築手法,把主殿台基抬高,殿前以拱橋為主軸,並配置水池和東西側廂,這種結構既保證了主殿的體量,又不至於呆板,起承開合多變化,高低錯落有層次,大殿內的西施像(底座高80釐米,像高280 釐米)神態嫺雅,端坐在浣石上。
西施殿右側正對門樓的建築是古越台,台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着越王勾踐和他的兩位謀臣文種、範 蠡;下層是“西施行”故事展館。與西施殿遙遙相對的鄭旦亭是為紀念與西施同入吳的美女鄭旦而建。西子碑廊在鄭旦亭左側,依山就勢而建,歷代文人墨客為西施題寫的詩句和古今中外畫家創作的各種西施畫像都一一刻了碑羅列在此。穿過新建的香榧館、珍珠館,出門從浣紗亭拾級而下就到浣紗石了,相傳當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紗的,歷經2500年風雨滄桑,昔日風光早已不再,但王羲之手書的“浣紗”二字卻依然在目。
西施殿 西施殿
碑廊南面是苧蘿山的最高點,上建一亭,名“苧蘿亭”。亭為八角三重檐造型,內置三層,可逐級登臨,可瀏覽諸暨市區,浣紗江和對岸的鄭旦故里─鸕鷀灣村也皆在眼前了。

西施殿結構

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還從民間徵集了12000餘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築構件,其中包括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經過設計者的精心搭配,合理利用,無疑大大增強了西施殿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使它更具有了濃厚的地方特色。 [1] 

西施殿景觀

景區佔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台、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 [1] 

西施殿歷史沿革

公元494年吳越交戰,越敗於吳,越王勾踐被迫屈膝求和,攜妻將臣入吳為質三年。勾踐歸國後,發誓洗刷這奇恥大辱,於是採用文種提出的“美人記”。幾經尋覓,終於“得苧蘿山賣薪女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父鬻薪,母浣紗”,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勾踐選到西施後,獻於吳王,吳王大悦:“越貢西施,乃勾踐之盡忠於吳之證也。”從此沉湎於酒色不能自拔,越國卻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打敗了吳國。後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苧蘿下修建了西施殿。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年)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稍後,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能見到的關於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後屢興屢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