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方經濟社會學史

鎖定
《西方經濟社會學史》是2013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少傑。
中文名
西方經濟社會學史
作    者
劉少傑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3年4月
頁    數
419 頁
定    價
49.8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300171555

西方經濟社會學史內容簡介

西方經濟社會學產生至今一百多年曆史演化曲折而艱難, 大致經歷了這樣四個時期 :19 紀末一2 0世 紀 3 O年代 , 形成與 最初 發展時期 ; 20 世 紀 40一5 0 年 代 , 停滯徘徊與新的發展對期 ;20世 紀60-70代 , 停滯徘徊與復興時 期 ; 20世紀80年代至今是穩定發展時期。本書以這4個階段為分期,對西方經濟社會學發展過程中的邏輯線索、重要理論及其代表人物做了梳理和闡釋。 [1] 

西方經濟社會學史圖書目錄

導論
一、方興未艾的經濟社會學
二、經濟學對社會問題的持續關注
三、古典奠基時期的西方經濟社會學
四、現代發展時期的西方經濟社會學
五、當代深化時期的西方經濟社會學
上篇古典奠基時期
第一章亞當·斯密的自由秩序論
一、學術背景
二、道德情操論
三、勞動分工理論
四、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與政府職責
五、小結:“亞當·斯密問題”
第二章馬克思的經濟社會實踐論
一、學術背景
二、實踐的基本立場和方法論原則
三、以實踐為基礎的經濟社會結構
四、經濟社會結構的矛盾運動
五、生產勞動的異化與批判
第三章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
一、學術背景
二、經濟社會學的方法論原則
三、作為道德現象的社會分工
四、社會團結的危機與應對
第四章齊美爾的貨幣文化論
一、學術背景
二、分析對象與分析層次
三、辯證的社會文化態度
四、貨幣的社會影響
五、小結:在社會相互作用中看待貨幣
第五章帕累託的非理性實證論
一、學術背景
二、非邏輯的社會行為
三、支配社會行為的剩餘物與派生物
四、精英統治循環論
第六章韋伯的經濟發展的文化動力論
一、學術背景
二、經濟社會學的基本範疇與方法論原則
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四、儒教倫理下的中國經濟秩序
第七章凡勃倫的有閒階級論
一、學術背景
二、制度的起源與變遷
三、有閒、消費與社會等級
四、現代社會的金錢文化
第八章莫斯的禮物交換論
一、學術背景
二、禮物交換作為一種“總體的社會事實”
三、禮物交換作為一種“全面呈獻制度”
四、當代社會學中的“莫斯精神”
五、小結:“莫斯精神”的啓示
中篇現代發展時期
第九章波蘭尼的經濟社會學思想
一、學術背景
二、經濟的“形式”與“實質”的含義及特徵
三、“虛擬商品”觀念的引入及其對市場經濟的顛覆
四、建構性市場經濟與自發性社會運動
五、市場社會的終結與市民社會的成長
第十章帕森斯的經濟系統論
一、學術背景
二、對經濟理論思維的前提批判與定位
三、經濟系統研究的推進
四、從微觀、中觀到宏觀:帕森斯理論的穿透力
五、帕森斯經濟社會學的遺產
第十一章霍曼斯的人際交換論
一、學術背景
二、小羣體的結構與功能
三、社會交換的基本形式
四、羣體凝聚力與交換權力
第十二章布勞的交換結構論
一、學術背景
二、社會交換的結構
三、社會交換中的權力結構
四、社會交換與社會宏觀結構
第十三章哈耶克的自由主義社會理論
一、學術背景
二、個人主義方法論的認知基礎
三、自生自發的經濟秩序
四、自生自發的社會秩序
五、對哈耶克思想的認識和延伸
下篇當代深化時期
第十四章加里·貝克爾的日常生活經濟分析
一、學術背景
二、歧視與婚姻中的資源配置
三、犯罪的成本收益考察
四、時間分配理論與生育決策
五、社會相互作用和一般性成癮
六、小結和討論
第十五章格蘭諾維特的網絡嵌入論
一、學術背景
二、弱關係的力量
三、經濟行動的“網絡嵌入性”
四、對各種經濟現象的新解釋
五、集羣行為的閾值漫射模型
六、新經濟社會學的理論議程
第十六章埃默森等人的網絡交換理論
一、學術背景
二、埃默森的權力—依賴理論
三、庫克的網絡一般性交換理論
四、馬科夫斯基關於結構性權力指數的研究
五、維勒的要素論
第十七章科爾曼的理性行動理論
一、學術背景
二、分析單位與分析層次
三、概覽:理性、權利交換與社會行動的結構
四、權利、權力與組織和集體行為問題
五、規範、社會資本與法人行動
六、權利控制與社會系統的變遷
七、簡評:一個核心的理論體系
第十八章林南的社會資本理論
一、學術背景
二、資本理論的基礎與演化
三、社會資本的理論視角與爭論
四、互動基礎上的理論架構
五、網絡社會與社會資本
第十九章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
一、學術背景
二、“此”經濟人與“彼”經濟人
三、公共選擇視野下的利益集團、政府及官員
四、經濟與政治互動中的公共決策規則
五、經濟學與政治學相統一的憲法經濟學
第二十章卡尼曼等人的非理性預期理論
一、學術背景
二、理性選擇研究的新視野
三、選擇行為與感性選擇
第二十一章曼瑟·奧爾森等人的集體行動理論
一、學術背景
二、奧爾森與集體行動的邏輯
三、集體行動理論的後續發展
四、經濟理性人假設的利與弊
第二十二章阿瑪蒂亞·森的社會選擇理論
一、學術背景
二、集體選擇與社會福利:可能性問題
三、新理性觀的建構與自由悖論的解決
四、經濟學與社會學視界的融合
第二十三章懷特的市場社會結構理論
一、學術背景
二、身份認同與控制
三、生產市場理論
四、關於經濟現象的新結構社會學的發展
第二十四章澤利澤的經濟行為的文化分析
一、“替代路向”的文化分析
二、兒童價值的文化轉型
三、“相互聯繫的生活”觀
四、小結:經濟行為的非經濟維度考察
第二十五章波德里亞的消費社會學
一、學術背景
二、消費社會中的物體系
三、符號消費與符號價值
四、消費社會的本質特徵
五、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
第二十六章卡斯特的網絡經濟社會論
一、生平與學術背景
二、信息技術革命與新經濟
三、網絡企業與信息主義精神
四、信息化社會中的工作與就業
第二十七章金融社會學的起源與發展
一、學術背景
二、金融領域和金融研究的新趨勢
三、社會學金融研究的古典淵源
四、新經濟社會學對金融領域的研究
五、超越嵌入性的金融社會學
六、結論
後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