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方心理學大師的故事

鎖定
《西方心理學大師的故事》是2006年3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熊哲宏。本書主要向讀者展現了西方心理學大師生平中的重大生活事件。 [1] 
書    名
西方心理學大師的故事
作    者
熊哲宏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年3月
頁    數
312 頁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63358717
版    次
第2版
正文語種
中文

西方心理學大師的故事內容簡介

《西方心理學大師的故事》內容簡介:他們是世界心理學天空中最耀眼的明星,他們有着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無窮的人格魅力和鮮活的創新思想:華生因癲狂於愛情的魔力而從學術巔峯跌入谷底,斯金納因着迷於鴿子的“迷信”而篤信強化原理,弗蘭克因被囚禁於納粹集中營而感受到“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皮亞傑因“酒神狂歡似的興奮”而不得不創作哲學小説來加以抑制,弗洛伊德更是因兩歲半時看見母親的裸體而發現“伊底普斯情結”……
他們獨特的個人經歷對其人格成長的意義,他們鮮明的人格特質與其思想傾向性之間的關係,他們成功的人生給現代的我們帶來的深深思考。
願這本帶有原汁原味的西方心理學大師的小傳,伴隨讀者成長為21世紀世界心理學星空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西方心理學大師的故事編輯推薦

《西方心理學大師的故事》是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西方心理學大師的故事作者簡介

熊哲宏,男,1958年生,心理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已出版學術著作和譯著10餘部,近期主要著作有:《心靈深處的王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1999;台灣版,2000),《皮亞傑理論與康德先天範疇體系研究》(2002),《認知科學導論》(2002)等。主要譯著:《可能性與必然性》(皮亞傑著,2005),《心理學》(杜威著,2005)等。

西方心理學大師的故事目錄

主編序言:20世紀世界心理學天空中的燦爛明星
早期哲學心理學家
柏拉圖:“理念世界”與“哲學王”
古希臘科學的源頭——亞里士多德
夢醒時分的沉思者——“一夜三夢”對笛卡兒的啓示
科學心理學誕生時期的心理學家
建構心理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橋樑——費希納
馮特:“實驗心理學之父”
“被埋沒的”心理學大家——布倫塔諾
書齋裏的現象學心理學大師——胡塞爾
“記憶之父”——艾賓浩斯
功能主義學派心理學家
從頑童“進化”成大師——達爾文
酷愛測量的高爾頓爵士
詹姆斯:充滿智慧的思考者
一生嚴謹治學的桑代克
行為主義學派心理學家
華生:20世紀心理學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激進行為主義的代言人——斯金納
格式塔學派心理學家
韋特海默:視覺之謎與“思維風暴”
苛勒:黑猩猩的智慧
勒温的“場論”:讓理論服務於生活
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把握真理的慾望和激情(上篇)
弗洛伊德:潛意識領域的開拓者(下篇)
阿德勒:超越自卑的一生
虎父無犬女——安娜·弗洛伊德
“走鋼索的人”——埃裏克森
敢於駁斥權威的霍妮
弗羅姆:人格從社會文化中萌發
人本主義學派心理學家
博採眾長的馬斯洛,
羅傑斯:“成為一個人”意味着什麼
弗蘭克:黑暗中的朝聖者
凱利:孤獨的開路先鋒
“當代的弗洛伊德”——艾里斯
認知主義學派心理學家
人工智能之父——圖靈
皮亞傑:歲月與性情
“心理學界的莫扎特”——維果茨基
“雙槍神手”喬姆斯基
尋找道德的真理——科爾伯梅
斯騰伯格:“成功智力”的開拓者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西方心理學大師的故事序言

主編序言:20世紀世界心理學天空中的燦爛明星
親愛的讀者朋友,當你在我們這本《西方心理學大師的故事》前駐足並瀏覽時,我猜想你一定是一位心理學知識非常豐富的人。那麼,你是怎樣得到這些心理學知識的呢?
當然嘍,你首先是一個天生的常識心理學家。你會用你天賦的“願望”、“意圖”、“信念”等常識概念,去揣摩、推測他人的心理。比如,他人是怎麼想的?他又是如何從我的一個眼神、一個姿態中知道我想的是什麼呢?這些,你全然不成問題。
進而,你會從生活經驗中得知,僅有常識心理學知識是不夠的。因為有時常識性的東西是會誤導人的。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你還必須從常識心理學上升到科學心理學。而對所謂“科學心理學”的東西,我假想你也算是熟悉的了:你或是通過旁聽大學教授講心理學的課,或是參加形式多樣的心理學“講座”和“沙龍”,從而獲得了專門的心理學知識,甚至你是完全通過自學,比如你自學了《普通心理學》,也許還包括比較艱深的《心理學史》教科書,從而學到了系統的心理學知識。
但即使這樣,對於掌握心理學來説,你還有美中不足。假如我要問你:你所學的這些心理學知識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是誰提出了這些心理學的理論和概念?這些理論和概念在歷史上又是如何演變的?它們為什麼直到今天仍然還具有如此廣泛的影響力?而更令人驚奇的是,歷史上和現今的這些心理學家,是怎麼可能提出如此這般的心理學的呢?
幸好,呈現在你面前的這本書,就正是為了回答上面這些問題的。
首先你會知道,心理學知識的提出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打上了心理學家們深深的人格烙印。心理學與其他科學的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心理學家研究“心理”,基本上——或説到底——是自我反省式的。所謂“自我反省式”,就是説不管心理學家是研究可觀察行為,還是洞察內在的心理狀態,甚或提出關於心理如何運作的理論模型,其實都是心理學家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探索“大腦的產物”,即心理。在這個意義上,心理學家都是“自己面對自己”。正是基於這一理解,我們把本書的編寫原則確定為:着力撰寫心理學大師生平中的重大的生活事件,其獨特的個人經歷對其人格成長的意義,其鮮明的人格特質與其思想傾向性之間的關係,其成功的人生對我們當今的啓發意義。一句話,本書就是要深入挖掘心理學大師的人格形成、人格發展對他的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的意義和影響。
應該説,本書的這一嘗試和特色在國內尚屬首次。
自從弗洛伊德以來,童年經歷的重要性已經是不言而喻的了。深諳精神分析學説之要義的薩特,曾有一名言:“人生只有童年。它的所有音鍵在童年時代都已按下。更確切地説,它的許多音鍵在童年時代就按得過重。”皮亞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説:“你選擇的任何成人,不管是原始人還是亞里士多德,都要從兒童開始。他後來的生活使用着他早年創造的工具。”基於此,本書對每一個心理學大師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它對其後來人格發展的影響,均有詳盡的描述。例如,以提出“超越自卑”和“自我實現”而聞名遐邇的阿德勒和馬斯洛,他們的童年經歷極富啓發性:阿德勒從小體弱多病(患有軟骨病),和死神擦肩而過(五歲時患嚴重肺炎),卻頑強地挺過來。他從未放棄自己,而是克服自卑,自信樂觀,一步步地走向自己童年時代的理想——成為一名心理醫生,並創立了自己的學派——“個體心理學”,為人們指出了一條自我發展的光明大道。馬斯洛的童年,用他自己的話説,是“既孤單又不快樂”,因鼻子長得過大而認為自己“相貌醜陋”,極度自卑。上大學後,讀了阿德勒著作中“自卑”與“超越”的理論,受到極大啓示,從此以“自我實現”為人生目標,終於成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
我們在書中表明,心理學家生平中的重大生活事件、獨特的個人經歷,對其人格的形成,特別是人格魅力的塑造,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例如,我們稱華生為20世紀“心理學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因為他具有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他的一生經歷了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其理論同樣也是大破大立,大開大闔。這一切都與他的性格密不可分。正是他敢於懷疑一切的精神和叛逆的性格造就了他傳奇的人生。他雄辯的口才和犀利的文風,更讓他在美國心理學界魅力四射。儘管離婚風波中斷了他如日中天的心理學事業,而被迫退出心理學的舞台。可是憑藉不屈不撓的堅強毅力,這位不甘向命運低頭的強者,硬是在應用心理學領域打出了一片天地,特別是在廣告領域做出了驕人的業績。可以説,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廣告業。雖然離開了心理學的教學生涯,但在二三十年代他還是不遺餘力地宣傳和普及心理學知識,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堪稱心理學界的普羅米修斯。至於其他心理學大師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讀者在閲讀過程中隨時都可以感受得到。
心理學大師鮮明的人格特質與其思想傾向性之間的關係,更是我們在書中着力展現的主題。在我們看來,心理學大師所探討的心理學問題、方法和觀點,都深深地烙上了他本人的人格特質的“印記”。説到底,不洞悉心理學大師的人格特點,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的理論——特別是其思想的傾向性。例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特質與他的思想傾向,可以説是血肉交融的。他在《自傳》中坦誠説道:“我的自傳有兩個主題貫穿於始終——我個人的經歷和精神分析學的歷史。這兩條線是互相交織、密不可分的。這本自傳既展示了精神分析學是如何佔據了我的全部生活的,又如實地告訴人們,我個人生活中沒有任何其他經歷能夠超過我和精神分析學的關係。”以至於精神分析學“社會文化歷史學派”的代表人物弗羅姆則認為,精神分析學的偉大成就,同樣還有它的缺陷,都表現了其創立者的人格特質。也就是説,精神分析學的“起源”,無疑應該到弗洛伊德本人的人格中去尋找。細心的讀者將會發現,弗蘭克為什麼要探尋“生命的意義”,斯騰伯格為什麼對智力(特別是“超越IQ”)情有獨鍾,艾里斯為什麼要創立“理性情緒療法”,羅傑斯為什麼關注怎樣“成為一個人”,凡此種種,均可以在大師們的鮮明的人格特質中找到明確的答案。
敏鋭的讀者也許注意到了,我們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是新穎而獨到的。我們採用的是漫談、隨筆或散文式的寫作方式,力求一定的文學色彩,從而避免了教科書式的沉悶錶述;我們儘可能使語言文字通俗、流暢,將深奧的心理學概念做了深入淺出的表達,從而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此外,我們對每位心理學大師的題名,都做了畫龍點睛式的處理,以便形象地刻畫出他的人格特色和思想傾向。正文前還給出了一個“題記”,繫心理學家本人或其他名人的某一名言,它高度地概括了該心理學大師的思想精髓。
最後,請讓我代表本書作者們表達我們最深切而誠摯的願望:願我們這本帶有原汁原味的西方心理學大師的小傳,伴隨讀者成長為21世紀世界心理學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西方心理學大師的故事後記

這本書的誕生可以説是偶然衝動的產物。
2004年9月,我給我係國家理科基地02級基礎心理學專業開《心理學史》課程。按慣例,課程結束時,學生要交“課程論文”。當我批閲學生上交的課程論文時,其中有些論文精彩得不禁令我拍案叫絕!隨即,一個從來未曾有過的念頭忽地一下掠過腦際:為什麼不讓這些東西公開出版,讓更多的讀者一起分享呢?再説,這樣好的東西被“壓”在我的文件櫃裏,豈不太可惜!
事情就是這樣湊巧。當我剛好有這個想法的時候,當時還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工作的餘平編輯找到我,問我是否有興趣主編一點心理學的科普性通俗讀物。真可謂天公作美,出版之事便這樣一拍即合!
我立即着手擬定《寫作提綱和寫作規範》,併成立了由同學們組成的《西方心理學大師的故事》編委會。我聘請隋千里、何敏萱為主編助理,鄒曉芹、王寰和胡靜為編委。在精選寫得較好的已有課程論文的基礎上,又增補了一些人物。讓同學們或是重新修改,或是從頭再寫。同學們懷着巨大的熱情在寒假期間全力投入此項工作。當新學期開始的時候,初稿基本上成形了。
作為主編,當我修改着這些儘管是稚嫩的,甚至有些是很粗糙的文稿時,心中不時地會盪漾起一陣陣激動:多麼可愛的學生啊!他們不僅很好地理解和體現了我所要求的寫作意圖,而且他們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探索精神,那種對他們未來心理學事業的摯愛,還有對歷史上和當今的心理學大師們的崇敬之情,都讓我這個教心理學的老師無法不相信:中國心理學的未來屬於他們!中國未來心理學大師將從他們之中誕生!
連我自己都感到奇怪,從教20多年來,我還從未在本科生的文稿上花費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出於對學生的關愛和普及心理學知識的責任感,我雖則辛苦一點,但卻其樂融融!
我要説,我的學生們對中國的心理學事業,特別是對心理學思想的普及,做出了一個很大的貢獻。我們的社會太需要這樣的讀物了。依我之見,國內的心理學書籍往往呈兩個極端:要麼專業性太強,令一般讀者望而生畏;要麼又太“俗”,什麼“心靈雞湯”之類,根本不能滿足心理學愛好者的需要。我們這本書剛好彌補了這兩方面的不足(請見主編序言)。
當然,本書的寫作只是我們的一個初步嘗試,難免有這樣那樣的欠缺與不足。書中的內容文責自負,體現的是每一個作者的研究成果,並不代表主編的觀點。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們參考了國內有關的研究成果,由於考慮到這是一本通俗讀物,故沒有一一列出參考文獻。我在此謹向有關成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我們期待着讀者批評指正。我們也冀盼讀者熱心地呵護我們這朵嬌嫩的小花,讓她在經受風雨的考驗中茁壯成長。
責任編輯杜桂玲小姐為本書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並付出了巨大的辛勞。從整本書的創意和構思,到每篇文章的敍述方式、資料的查找乃至遣詞用句,她都提出了極富建設性的意見。其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令我感動和欽佩。
最後,我要對直接促成本書的餘平女士表示由衷的感謝!對欣然接納本書出版的出版社副總編鄭納新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還要對我們《大師》編委會的全體成員表示感謝!她們出色的工作保證了本書的按時完成。謹將本書獻給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國家理科基地02級同學和其他年級的全體同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