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安碑林博物館

鎖定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15號,佔地面積3.19萬平方米,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隸屬於陝西省文物局主要以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和石刻藝術館等組成,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為主的地方專題性博物館。 [4]  [13]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在碑林成立。1953年,孔廟被擴充為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館區。1991年,陝西曆史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碑林從省博物館中拆分成一座獨立的博物館一西安碑林博物館。 [4]  截至2019年末,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品有13568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281件/套,舉辦展覽8個,教育活動285次,參觀人數87.68萬人次。 [1] 
2008年5月,西安碑林博物館被評為第一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1]  2018年10月,西安碑林博物館被評為2018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10] 
2022年12月14日,西安碑林博物館恢復開放。 [18] 
2023後12月,三彩騰空馬在西安博物院展覽展出。 [20] 
中文名
西安碑林博物館
外文名
Forest of Stone Steles Museum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15號
佔地面積
31900 m²
類    別
地方專題性博物館
投用時間
1944年
開放時間
淡季(12月1日一2月底)售票時間:8:00一17:15,18:00閉館。旺季(3月1日一11月30日)售票時間:8:00一17:45,18:30閉館。
門票價格
旺季全票:65元/人次,半票:32元/人次;淡季全票:50元/人次,半票:25元/人次。
藏品數量
13568件/套(截至2019年末)

西安碑林博物館歷史沿革

唐天寶四年(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提倡《孝經》,曾詔令“天下民間家藏《孝經》一本”《新唐書玄宗紀》,親自作序、註解以隸書書寫的《孝經》刻石,其子李亨篆額,額上承雲頭紋蓋,下有三層台座,故稱《石台孝經》,立於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內。
唐開成二年(837年),《開成石經》刻成。這是繼漢《熹平石經》、魏《正始石經》之後又一部大型石刻經書。石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等12種儒家經典及五經文字、九經字樣,計114石,兩面刻,228面,刊刻共歷七年。
唐天祐元年(904年),朱温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並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駐防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為了便於防守,對長安城進行了縮建,將原來的皇城改為新城。《石台孝經》《開成石經》所在的務本坊已委棄郊野。同年,韓建開始將《石台孝經》與《開成石經》遷往文宣王廟(今西安社會路一帶)。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劉鄩將《開成石經》遷至唐尚書省西隅(今西安社會路一帶)。據宋《京兆府新移石經記碑》載:“(石經)舊在務本坊,自天祐中,韓建築新城,而六經石本委棄於野,至朱梁時,劉鄩守長安,(按《新五代史》載,劉鄩守長安的時間為開平三年)有幕吏尹玉羽者,白鄩請輦入城。鄩方備岐軍之侵軼,謂此非急務。玉羽紿之曰:一旦虜兵臨城,碎為矢石,亦足以助賊為虐。鄩然之,乃置於此,即唐尚書省之西隅也”。
宋建隆三年(962年),劉從乂撰文、馬昭吉書並篆額的《重修文宣王廟碑》刊立。此碑記載了石經遷移的情況。
宋乾德三年(965年),夢英《篆書千字文》刊立。
宋乾德四年(966年),郭忠恕等人書《三體陰符經》,刻於《隆闡法師碑》碑陰。
宋乾德五年(967年),陶谷撰、皇甫儼書《篆書千字文序》,碑陰刻《篆書千字文》碑陰。夢英書《十八體篆書》刊石。
宋建隆、乾德年間(960—968年),王彥超將宋時已毀的唐虞世南書《孔子廟堂碑》摹刻上石。此原碑刻於唐貞觀初年(633年),刻成後“車馬填集碑下,氈拓無虛日”(見清孫承澤《庚子消夏錄》),故不久碑石即毀。此摹刻稱“陝西本”或“西廟堂”。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顏真卿書《顏氏家廟碑》遷至文宣王廟。
宋淳化四年(993年),鄭文寶用徐弦所藏《秦嶧山刻石》摹本重刻於長安。原石於唐代被野火焚燬,杜甫有詩云:“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此摹刻稱“長安本”。
宋鹹平元年(998年),夢英書並序的《篆書目錄偏旁字源》刊石。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永興軍新修文宣王廟大門記碑》刊立。據此碑載,《開成石經》《石台孝經》等碑石遷至唐尚書省西隅文宣王廟(今西安社會路一帶)後的陳列形式為“苔碑中立,石壁外周”。苔碑即《石台孝經》,石壁即《開成石經》。
宋嘉祐三年(1058年),《彥修草書》、張旭《肚痛帖》刊石。後有梁郡李丕緒題跋“乾化中,僧彥修善草書,筆力遒勁得張旭法,惜哉名不振業,於時遂命模刻,以貽同好。”
宋元祐二年(1087年),漕運使呂大忠將《開成石經》《石台孝經》等碑石遷至“府學之北墉”,即今碑林所在地。同時遷來的還有顏真卿書《顏氏家廟碑》等著名碑石。遷移後的陳列形式大致為“凡石刻而偃者僕者,悉輦置於其地,洗剔塵土,補錮殘缺,分為東西次比而陳列焉。明皇注孝經及建學碑則立之於中央,顏、褚、歐陽、徐、柳之書,下迨偏旁字源之類,則分佈於庭之左右。”此次遷移奠定了碑林的基礎,碑林亦當建立於此年。
宋元祐三年(1088年),唐懷素書《東陵聖母帖》刊石。
宋元祐五年(1090年),黎持撰、安宜之書《京兆府新移石經記碑》刊立。
宋元祐八年(1093年),唐懷素書《藏真律公帖》刊石。
宋崇寧二年(1103年),文廟建立。至此,府學、文廟與碑林同在地,即今西安碑林博物館所在地。
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智永千字文》刊石。
金正隆二年(1157年),李慄撰、潘師雄書《京兆府重修府學記碑》刊立。
金正隆五年(1160年),河中府同知府尹耶律隆和陝西東路轉運副使周維甫對碑林進行了修葺。修葺後“左右矚望,燦然一新”。這是自碑林建立以來有據可查的第一次修葺。另外,碑文中有“碑院”一詞,説明碑林建立之初稱之為“碑院”。
金正大二年(1225年),對碑林進行了修葺。
元失後二年(1250年),王琛對碑林進行了整修。
元至元十四年(1285年),據駱天驤《類編長安志》載,“當時碑石盡倒,京兆府學正駱天驤與京兆府教授孟文昌,請西安灞橋堂邑劉斌修復立起。”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京兆府眾儒生捐資修葺碑林。
明洪武元年(1368年),趙壽(字子仁)將《智永千字文》從迎祥觀(今西安廣濟街一帶)移置碑林。
明成化六年(1470年),唐懷素書《千字文》刊石,後刻有明代書法家宋克書《杜甫前出寒九首》並餘子俊跋。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對碑林進行了整修。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陝西關中發生大地震,碑林也遭到空前的浩劫。《開成石經》114石就有40石被震倒,其他碑石如《孔子廟堂記》《皇甫誕碑》《三墳記》《拪先塋記》等也都傾倒折斷。
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西安府學對碑林進行了整修。
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王鶴撰《重修孔廟石經記》刊立。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唐釋大雅集王羲之書《興福寺殘碑》於西安南城壕出士,只剩下半截,故稱“半截碑”,移置碑林。又,漢《曹全碑》於郃陽縣舊城華莘裏村出土。
明天啓年間(1621—1627年),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於西安城西出土,就近立於金勝寺。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費甲鑄摹刻《唐懷仁集王書聖教序》,立於碑林。
明代(1368—1644年),據統計此期間碑林新增各類碑刻90多種,內容廣泛,風格多樣,使碑林初具規模。由於碑石較多,遂有“碑林”之稱。
清順治三年(1646年),費甲鑄摹刻蘭州“肅府本”《淳化閣帖》145石,置於碑林。
清康熙三年(1664年),陝西巡撫賈漢復及許繼業等主持,集《開成石經》字樣《孟子》七篇,計17石,36500字,併入《開成石經》,共稱“十三經”。至此,碑林囊括了儒學的基本經典。
清康熙四年(1665年),賈漢復主持修復文廟。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對文廟進行了修整。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0年),朱集義畫並書《關中八景圖》《松鶴圖》刊石。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玄燁撰並書《至聖先師孔子贊》刊立。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玄燁書《寧靜致遠》刊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賈鉉繪並記的《太白山全圖》《太華山全圖》《香節圖》等由李世龍、卜世刊石。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玄燁書《訓飭士子文》刊立於文廟碑亭。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玄燁書《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刊立於文廟碑亭。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西安知府徐容倡議修繕碑林,徐之叔祖徐朱(火鼎)資助“獨解私囊,成此鉅業”。
清雍正三年(1725年),胤禎書《平定青海搞成太學碑》刊立於文廟碑亭。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親王允禮送達賴喇嘛回西藏,途經西安所作《望太白積雪詩》《驪山温泉詩》《即景詩》《程子顏子所學何至論》《孔子像》等書畫刊石。同年,楊馝於陝西布政使司藩署(今西安社會路一帶),見顏真卿書《郭家廟碑》及柳公權書《魏公先廟碑》因保管不善,傾入土中,遂派人洗淨,置顏碑於監儀門旁,柳碑藏壁室之,並撰有《復置顏柳碑記》刻石以載此事。
清乾隆六年(1741年),王端重刻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於碑林,共四石兩面刻,原碑在今陝西省麟遊縣。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柳覺先撰,柳雲培書、侯鈞篆額的《西安府碑洞石刻目錄》刊石,共收錄碑刻71種,邱仰文作跋。這是碑林第一份碑刻目。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弘曆書《平定金川告成太學碑》刊立於文廟碑亭。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弘曆撰書《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刊立於文廟碑亭。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陝西巡撫畢沅對碑林進行了修葺。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畢沅記、弘曆書《喜雨亭記》刊石。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弘曆書《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刊立於文廟碑亭。
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申兆定將《漢武都太守裴岑記功碑》重刻上石,原碑在新疆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
清嘉慶十年(1805年),西安府知府莊炘倡議整修碑林。
清道光三年(1823年),唐《於孝顯碑》於陝西省富平縣西鄉出土。碑陰刻盧坤跋曰:“右濮陽令於孝顯碑,道光癸未富平出土,今移府學碑林。”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趙玉藻集《王書聖教序》字詩,共4石,刻於碑林。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富呢揚阿來陝,觀覽碑林,見“庭楹廊廡日就摧落”,於是倡議整修。工程為三個月,立《復修碑林記碑》以載此事。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則徐被貶放新疆伊犁,途經陝西,登華山作《遊華山詩》,李文翰詩,並和劉安篤一併刻石。
清咸豐三年(1853年),倪人炯將家藏《黃庭堅詩帖》摹勒上石並跋。共5石、仇和刻石,置於茂陵。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將左宗棠書《天地正氣》摹勒刊石。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顏真卿書《馬璘殘碑》出土,後移至碑林。
清順治二年至光緒十八年(1646—1892年),246年間,碑林中共增加了各種碑刻256種,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有建城、修橋、棧道、河渠,整修寺觀廟宇、田賦、學規、格言、名人書帖、詩詞、線刻畫等,書法風格多樣,使碑林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
清光緒二十三年(1907年),丹麥人荷爾姆企圖將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運出中國,未逞,後移至碑林。
清宣統二年(1910年),隋《孟顯達碑》於長安縣韋曲南里王村出土,移置西安湘子廟街保存,後移至碑林。按此碑曾用作唐韋頊石槨的蓋,故碑陰被刻成屋頂形狀。
民國七年(1918年),《前秦廣武將軍碑》於陝西省白水縣重新出土,後移至碑林。
民國十一年(1922年)10月,唐顏真卿書《顏勤禮碑》出土,後移至碑林。
民國十三年(1924年),于右任在洛陽由古董商手裏購得北朝至隋唐墓誌三百餘方,以其中有七對夫妻的墓誌,題名為“鴛鴦七志齋”作為自己的齋號。因當時隴海鐵路尚未修到西安,故先將這批墓誌運到北京保存。同年,唐尹元凱書《美原神泉詩序碑》於陝西省富平縣出土。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黨陝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將西安、富平、華陰、興平等地的一些漢唐以來的碑石,集中至陝西省政府新城內陳列保存,名為“西安小碑林”。宋伯魯、毛昌傑、宋聯奎各書有《小碑林記》刊石。陸續遷來的有唐《顏勤禮碑》、唐《漢武都太守碑》、唐《述聖頌碑》、唐《慧堅禪師碑》《黃庭堅詩書》《鋤經堂法帖》等。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于右任以重金從洛陽古董商手中購得漢《熹平石經》殘石,由馬文彥負責運抵南京,後又移存上海。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春,國民黨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在西安設立辦事處。同年9月,古物保管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召開,黃文弼、徐炳昶等委員倡議與陝西省政府聯合整修碑林,得到了國民黨政府的批准,並撥款7萬元。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9月,“整理西安碑林工程監修委員會”成立。國民黨內政部聘請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西京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張繼、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黃文弼為監修委員。監修委員會又聘請張鵬一、宋聯奎、寇遐、趙玉璽、張知道為該會顧問,李儼、張羽甫、劉祝君、沈誠為工程顧問。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6月,國民黨內政部加聘陝西省政府新任主席孫蔚如及彭昭賢、周伯敏、續式甫、雷寶華為監修委員。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整修西安碑林工程動工。對碑林的全部房屋進行了翻修,採取先立碑、後蓋房的方式,將原來埋入地下的碑座全部露出地面。整修了《開成石經》,對明嘉靖大地震震斷處,由耀縣張穆生校正接補,對錯行者31石、殘缺齊48石也做了改正。取掉碑額,用鋼筋混凝土在上面整體連接加固。工程結束後,國民黨政府主席林森題詞:“整理西安碑林奠基紀念”刊石,嵌於十三經旁,于右任題寫“西安碑林”匾額,懸於大門之上。經過這次整修,基本上形成了碑林的規模,這是民國時期對碑林所作的重要貢獻。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抗日戰爭形勢緊張,于右任將其收藏的漢《熹平石經》殘石,由上海運到西安,交富平張鵬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在碑林成立。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魏三體石經》殘石中《尚書康誥》在西安市許士廟街出土。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編、曹仲謙作序的《西京碑林藏石目錄》出版,據該書統計,碑林中所陳列的各類碑石491種1243石。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隋《孟顯達碑》由西安湘子廟街移存碑林。 [3] 
1953年,孔廟被擴充為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館區。
1955年,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更名為陝西省博物館,並開始籌建新館。
1991年,陝西曆史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碑林從省博物館中拆分成一座獨立的博物館。
1992年,正式改名西安碑林博物館。
2010年,西安碑林博物館建成石刻藝術館對外開放。 [4]  [13] 
2022年11月19日起,西安碑林博物館暫停開放。 [17] 
2022年12月14日,西安碑林博物館恢復開放。 [18] 
2024年1月10日,西安碑林博物館採用低票價運行模式,並於1月14日起僅對外開放孔廟古建築羣區域。除政策性免票外,門票價格不分淡旺季,統一按每人次10元執行。參觀區域為碑林廣場以南即孔廟古建築羣區域。 [21] 

西安碑林博物館建築佈局

西安碑林博物館綜述

西安碑林博物館佔地面積3.19萬平方米,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和石刻藝術館分組成。 [4] 

西安碑林博物館展廳

  • 孔廟
西安孔廟唐時在尚書省西隅國子監附近。宋代幾經搬遷,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虞策將文廟、府學最終遷建於“府城之東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址。現存的照壁、牌坊、欞星門、華表、戟門、碑亭、兩廡多為明清建築。 [6] 
孔廟 孔廟
  • 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於宋元祐二年(1087年),經金、元、明、清、民國曆代的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現收藏自漢代之後的碑石、墓誌4000餘件,數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其中,陳列在碑亭中的《石台孝經》,刻於唐天寶四年(745年),由唐玄宗李隆基注書,被譽為“迎賓第一碑”,是最早移入碑林的藏品之一。 [5]  [14] 
碑林 碑林
第一展室
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氏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0多萬字,用石114方。清代補刻的《孟子》也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這些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當時為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以供校對。《開成石經》是當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13] 
第二展室
陳列書法名碑,以唐代為主。內容上,《大秦景教流傳中國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料。書法價值上,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褚遂良《同州聖教序碑》、歐陽詢《皇甫誕碑》、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張旭《斷千字文》、柳公權《玄秘塔碑》,以及僧懷仁集王羲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顏真卿《多寶塔碑》《顏家廟碑》等,都是書法愛好者學習的範本。其中僧懷仁花費24年心血,從內府藏王羲之墨跡中集字刻成的《聖教序碑》,再現了書聖王羲之秀勁超逸的書風,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記,頌揚了佛學家玄奘,又有玄奘寫的謝表及心經,被譽為了“三絕碑”。 [13]  [16] 
第三展室
陳列是由漢至宋代的各種書法字體名碑。篆書有唐《美原神泉詩序》等,隸書有漢《曹全碑》等,楷書有唐《臧懷恪碑》等,行書有唐《慧堅禪師碑》等,草書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懷素千字文》、張旭《肚痛帖》等,都是馳名中外的書法瑰寶。 [13] 
第四展室
陳列的是宋至清代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等的詩文書跡,以及明清時期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碑石。還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種線刻畫,其中宋刻《唐太極宮殘圖》《唐興慶宮圖》,清刻《太華山全圖》《關中八景》等,對研究古代建築和旅遊勝蹟都有參考價值。 [13] 
第五展室
陳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許多碑石記述了修廟、記功、撥田、贍學、修渠等內容,是研究當時社會和地方歷史的資料,並且在書法藝術上也有一定價值。 [13] 
第六展室
陳列的石碑,除少數是元、明人士的詩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詩詞歌賦。其中元趙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則徐所書的石碑等,都是難得的珍品。 [13] 
第七展室
陳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閣帖》復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兩面,其內容有歷代封建帝王、名臣及書法家的各種字體,更有王羲之和王獻之的草書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13] 
  • 西安石刻藝術室
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室建於1963年,匾額為陳毅元帥所題,展陳內容主要為自漢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東漢雙獸、漢畫像石磚、唐李壽石槨及墓誌、昭陵六駿等,雕刻手法多樣,風格各異,是不同歷史時期石刻藝術中的精品。 [8] 
西安石刻藝術室 西安石刻藝術室
  • 石刻藝術館
新石刻藝術館以“長安佛韻”為展陳主題,共展出約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長安佛教藝術的最高水平。陳列分為造像碑區、造像區、大型造像區,全方位闡釋了長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樣式和藝術風格。2011年,“長安佛韻”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新石刻藝術館榮獲“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 [7] 
石刻藝術館 石刻藝術館
  • 臨時展覽
西安碑林博物館東西兩側不斷有臨展展出。 [9] 

西安碑林博物館館藏文物

西安碑林博物館文物綜述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品以歷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為主, [4]  截至2019年末,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品有13568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281件/套。 [1] 

西安碑林博物館重要藏品

西安碑林博物館重要藏品包括漢《曹全碑》、顏真卿《多寶塔碑》、唐太宗昭陵六駿石刻等。 [4] 
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文化活動

西安碑林博物館重要活動

1987年,西安碑林入選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預備名單。
2000年,西安碑林博物館入編《新千紀的中國世界遺產》(旅遊教育出版社)。同年西安碑林博物館成建正撰文《西安碑林與世界文化遺產》發表於《碑林集刊》(六),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同年2月24日,《三秦都市報》發表《西安碑林離“世界文化遺產”有多遠》—文。同年3月07日,《陝西日報》發表《西安碑林要想金榜題名治理周邊環境是關鍵》一文。同年9月,西安碑林博物館受邀參加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中國世界遺產風采展”。
2002年8月,西安碑林博物館受邀參加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的“2002中外世界遺產“風情展”。
2003年6月,西安碑林重新上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資料。同年8月23日,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產顧問亨利博士、世界遺產中心官員景峯、奧爾斯先生來西安碑林考察。
2004年4月26日,新華社發表《西安碑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一文。同年5月,西安碑林博物館受邀參加雲南麗江舉辦的“世界遺產論壇”。同年6月,西安碑林博物館受邀參加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自然與人文景觀(中國)博覽會”(蘇州)。 [3]  [11] 

西安碑林博物館學術研究

西安碑林博物專著有:《鴛鴦七志齋藏石》《西安碑林名碑》《西安碑林博物館新人藏墓誌彙編》《隋代墓誌銘匯考》《西安碑林全集》《西安碑林博物館藏碑刻總目提要》《西安碑林史》等。
西安碑林博物發佈的重要論文有:《西安碑林藏石研究》《唐尚書省郎官題名石柱之初刻與改刻》《西安碑林藏石研究》《李陽冰<三墳記碑><拪先塋記碑>為唐刻原石考》《皇甫誕碑刊立時間及流遷經過》《唐故慶王李沂墓誌綜考》《西安碑林藏北魏佛龕像考釋》《造像考辨兩則》《西安碑林收藏的幾方三階教碑刻》等。 [13] 

西安碑林博物館所獲榮譽

2008年5月,西安碑林博物館被評為第一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1] 
2018年10月,西安碑林博物館被評為2018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10] 
2023年1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19] 

西安碑林博物館機構設置

單位性質:隸屬於陝西省文物局。
機構設置:西安碑林博物館設有黨政辦公室、陳列研究部、文物保管部、宣傳教育部、信息資料部、旅遊管理科、公安保衞科、後勤物業科、文化產業科、財務管理科10個科室。
人員編制:西安碑林博物館設置館長1人,副館長3人,黨委書記1名,技術人員多名。
館長:裴建平(館長),李樹青(副館長)劉東平(副館長),張巖(副館長)。 [12-13] 

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15號。 [2]  [15] 
  • 開放時間
淡季(12月1日一2月底)售票時間:8:00一17:15,18:00閉館。
旺季(3月1日一11月30日)售票時間:8:00一17:45,18:30閉館。 [2] 
  • 門票價格
旺季全票:65元/人次,半票:32元/人次;淡季全票:50元/人次,半票:25元/人次。
  • 交通指引
公共交通:西安市內可乘坐14路、23路、40路118路、208路、214路、221路、223路、232路、706路、402路、512路、619路、704路、800路、遊6路、258路公交車到達。 [2] 
打車自駕:西安碑林博物館距離市中心鐘樓2公里,距離西安市火車站6.7公里。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