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安村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同安鎮下轄村)

鎖定
西安村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同安鎮境內, 距鎮中心7.5公里,全村總面積8088畝,分佈有7個自然村。 [3] 
中文名
西安村
別    名
古時與佔炳村合稱“秋壠”
所屬地區
福建省福州市
下轄地區
龍門頭、秋壠門前、尾灣、為洋、土壟、吉宅、村尾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山地氣候
著名景點
九座寺

西安村建制沿革

秋壠盧姓開基始祖招公,明洪武年間以預監州事有功,榮授指揮使職。明永樂二年(1404年),由於寧靖社稷,盧招公奉詔解甲歸田,率領吳、何、鄧等姓民眾,由江西省建昌府南里白水寨五社入閩分屯永泰秋壠。後各姓劃地分居,界地分明,後來“秋壠”就成了西安、佔柄兩村的合稱。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稱秋芹鄉(包括西安村、芹草村、紅陽村、尾林村、佔柄村);1955年土地改革後稱勝輝複製組,1956年合併稱勝輝初級社,1957年提升稱勝輝高級社,1966年改革稱紅安大隊,1980年改名為西安村並沿用至今(2022)

西安村自然資源

村平均海拔700米,氣候春夏清爽,秋冬濕冷,屬亞熱帶季風山地氣候,毗鄰丘洋水庫,植被覆蓋率高(78%),村內物產木材,域內成片平田較少,較多為垂直落差較大的梯田,適合種植高山農作物,適宜稻穀、紅薯、芋頭等農作物生長,同時也較為適合油茶、綠茶、無公害水果(芙蓉李、水蜜桃、柿、生薑)等經濟作物的種植。農户根據實際情況養殖無公害藏香豬、珍珠雞、土特鴨等經濟畜禽。此外,因其特定的生態氣候條件,也適合某些喜濕喜冷、避陽避光的中藥材生長。村內自然環境內循環良好,有國家保護珍稀動物中華穿山甲中華鬣羚(蘇門羚)、鷹類等,還有國家保護珍稀植物南方紅豆杉和“百年”大桂枝等。
於村中拍攝 於村中拍攝
此外,編者還在村中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鷳的活動痕跡。
白鷳羽毛 白鷳羽毛
2018年,新大陸集團出資為西安村開發了一片300棵的銀杏林,擬將西安村打造成為福州第一大銀杏樹網紅打卡點。
同時,縣林業局還在西安村組織開展了“村植千樹”計劃,工作成效顯著。該項目主要在村中種植櫻花、海棠、銀杏、桂花等樹種。

西安村基礎設施

村內配套綜合服務場所1棟,幸福苑1棟,小學1棟,衞生所1間,電力(電網100%覆蓋)、水利(已於2018年實現全村通)、通信(三大運營商皆已完成佈網)以及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配套完整。
村內外交通便利,村道(同安村往尾林村方向)貫通村主要人流密集區域,閩運公司每日兩班客車往返西安村至永泰縣城。目前(2022年),尾林村至梧桐鎮椿陽村道路正緊鑼密鼓建設施工中。

西安村經濟

村裏有3個村財增收項目(60kw光伏發電項目、50畝油茶園基地以及20畝李果園),2019年有望實現村財增收5萬元。其中60kw光伏發電項目已經完成施工,並於2017年6月底前併網發電;50畝油茶園基地和20畝李果園已建成。實現了每個貧困户都有一個以上增收項目。
村中還有山蒼子的綜合利用、稻鴨共生產業試點、油茶產業種植基地,畜禽無公害養殖等產業。

西安村歷史文化

九座寺
(永泰縣文物保護單位、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九座寺外景 九座寺外景
於清嘉慶十四年(1890)立碑 於清嘉慶十四年(1890)立碑
盧公祖師像 盧公祖師像
與三洋鳳凰寺齊名,自古以來就是當地最重要的佛寺之一。
九座寺位於同安鎮西安村(舊名秋壠),因傳説有九座寺廟而得名,與仙遊九座寺同名。寺廟為土木結構,坐南朝北,始建於唐代,後毀,宋紹興五年重建,清嘉慶拾四年又重修。九座寺分為上下兩座。上座為正殿,中央塑有大三寶佛,東邊有伽蘭佛,西邊有小三寶佛。大殿中間有正覺祖師、盧公祖師、彌陀佛,正殿東邊有伽羅,東小廳為泰山尊王,西邊有佛羅,西小廳為齊天大聖。兩邊壁上都繪有雅緻的“雁湖居士”的四幅壁古畫。東西橫樓有觀音佛母、文章帝、魁星墨斗。後面房間供僧人、武生居住。歷朝均有寺僧住持,奉祀香燈,早晚誦經拜佛。且九座寺還有濃厚的紅色文化底藴,原閩贛省委書記鍾循仁、蘇維埃主席楊道民,紫山兵敗後,曾在九座寺得到村民與僧眾的掩護與救治,是我縣一處重要的紅色文物。
九座寺下座有木瓦結構的戲台(毀於“十年動亂”時期),近年重建。既能避雨,又便於看戲。外加圍牆,寺廟規模顯得雄偉壯觀,佔地約二千八百平方米。寺內許多歷史文物,1個1090年石腳桶,1個1135年石面桶,3副石土籠,1塊武石。清拾肆年重修,刻石碑文字1塊,記載寺廟田租收四千八百斤稻穀。寺廟後山有一片林場,竹茂林密,面前是一大片梯田,遠處山巒如聚,視野極其開闊。寺內栽植各種奇花異木,有牡丹、芍藥、木筆、海棠、茶花、蘭花、菊花、含羞樹,環境幽雅,景緻迷人,氤氲着濃厚的人文氣息,還極具考古價值。
九座寺歷史悠久,遺留諸多文物古蹟,於1988年榮登永泰縣誌。
是遺存的古建築
據《秋壠范陽盧氏族譜》記載,該寺始建於唐朝,具體年份不詳,於宋紹興五年(1135年)重建,清嘉慶四年(1799年)重修。從宋算起,木質結構的寺院已歷882個春秋。過去寺院規模宏大,全寺面積估為1879平方米,據説有九座之眾,有正殿、偏殿、酒樓、戲台、僧房等,故名“九座寺”。在歷史的跌宕起伏中,僅正殿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正殿三開間,四柱扛一樑架造,柱樑之間榫卯銜接,結實牢固。屋面歇山頂,燕尾脊,飛檐翹角,十分靈動。九座寺年久失修,1979年羣眾集資修葺一新下座及兩邊橫樓已全部拆毀。(摘自1992年《永泰縣誌·寺廟》)
正堂中央供彌勒佛和盧公祖師塑像,盧公系闇亭寺盧公祖師分靈;東邊塑伽藍爺,西邊塑三寶佛。東西兩邊廳分別塑泰山尊王、齊天大聖。正堂兩邊灰壁上,彩繪雅緻古畫。在這裏可以近距離欣賞到古代精美的雕塑與彩繪藝術。
嘉慶十四年(1890)所立寺碑記載,寺因世遠年湮,興廢史實莫從可考,尚有寺田、寺產散失亦難以稽查,“乾隆年間,寺已破、壞,鄉里特舉盧道俊、吳學大等重建”。
現寺內尚存的壁畫上,有“辛卯梅月望前之日偶寫於九座寺大雄殿壁間雁湖居士塗”等字。九座寺內壁畫在新中國成立前及20世紀60年代“十年動亂”時期皆遭到一定程度的毀壞,其所題作者“雁湖居士”應為南宋人物李璧,而題字中所提“辛卯”考應為乾隆三十六年(1771),經過實地考察及專業人士資料對比,寺內壁畫的繪畫元素多為明清時期風格,且有不同時代藝術風格混雜在一起,其中右側第二幅壁畫左下角還隱約有民國時期的題字,估計為九座寺在後期重建過程中所復原的。現如今我們所看到的九座寺壁畫基本可以確定不為雁湖居士所處的南宋時期所作,復原時間應該不早於明清,一説民國時期所作。
寺內遺存有石洗腳桶一個,其上勒刻有打造時間:宋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五日。石面盆一個,系宋紹興五年制。石碑一塊,系清嘉慶十四年(1890)立碑。還有石礱三副、練武石一塊。
是維繫族間和諧的紐帶:
九座寺,由西安村、佔柄村、上莊村盧、何兩姓,以及尾林村鄧氏、紅陽村吳氏這四個家族民眾共管齊修。這五個村相毗鄰,盧氏共4000多人,何、鄧、吳三姓民眾總計千把人。各族間向來不存在以多欺少、倚強凌弱的現象,一直和睦相處,這與其共同的信仰有很大的關係。
原來這有歷史淵源。秋壠盧姓開基始祖招公,明洪武年間以預監州事有功,榮授指揮使職。明永樂二年(1404年),由於寧靖社稷,盧招公奉詔解甲歸田,率領吳、何、鄧等姓民眾,由江西省建昌府南里白水寨五社入閩分屯永泰秋壠。後各姓劃地分居,界地分明,後來“秋壠”就成了西安、佔柄兩村的合稱。
每年正月初六日前後三天,九座寺舉行祭祀大典,童子坐刀轎、釘轎,跟在盧公祖師、泰山尊王佛身後面巡遊各村,祈求保境安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謂之“遊神”,十分隆重,熱鬧非凡,所過之處,香煙嫋嫋、鞭炮聲聲。祭祀活動的最後一出是“過火蛇”,用硬木燒的黑炭,鋪開一道兩尺多寬、六七丈長的火龍陣,冒着熊熊烈焰,童子與信眾們赤足跑過,祈願祛病禳災。最後,演神戲,閩劇團日夜演出,每天兩場,連演三五天,四里八鄉的人都趕來看戲。
 與其他寺院的關係
 秋壠九座寺跟仙遊縣鳳山鄉鳳山南麓的九座寺有一定的因緣關係。如下事實可以佐證:其一,同名。其二,同建於唐朝,秋壠九座寺正堂供祀的正覺祖師,乃仙遊九座寺的開山寺祖,永泰當時歸興化府管轄,仙遊與永泰咫尺為鄰,正覺祖師應該來過秋壠九座寺,興許來建寺,興許來弘法。其三,兩地有割不斷的血脈關係,秋壠盧氏始祖招公次子法行公明朝遷居仙遊,至今(2022)繁衍7000多人丁;始祖招公墓葬也在仙遊社硎鄉上旱村。兩地盧氏族人密切往來,自然產生信仰文化的交流與認同。
 據《秋壠盧氏族譜》記載,九座寺明清兩代,歸屬瑞應寺管轄,瑞應寺廢后,歸屬闇亭寺,闇亭寺在蓋洋鄉,位置偏僻,與尤溪縣接壤,是邑內藏得最深的古寺。宋人朱熹曾踏足此地,題句“闇潭水湧天心月”於闇潭石崖,後有人續句“轉山石卷嶺頭雲”。
 闇亭寺供奉着盧公祖師像,盧公(1624-1665),俗名盧意誠,永泰嵩口鎮蘆洋村人,清初高僧。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32歲的盧意誠出家當和尚,法號元意。在闇亭寺潛心參禪6年,辟穀不食。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42歲的元意禪師告知寺僧和鄉人:“我某月某日要昇天。”那天,他登上自架的柴堆火化。寺僧和鄉人都很驚奇,後將他骨架塑成坐像,在寺中供祀,後人尊稱他為“盧公祖師”。
 秋壠盧氏念盧意誠同姓之緣,故格外信奉誠敬,在九座寺祀奉分靈。盧公被稱為地方“雨神”,求雨很靈驗。旱時,信眾在九座寺盧公像前焚香,一路帶着靈香不舟不駕,徒步近百里山路到闇亭寺祈雨,也叫“請盧公”,以表虔誠,途中不可遮傘戴笠,哪怕大雨滂沱。用日常盛酒的錫壺帶回闇亭寺井泉,摻進九座寺的大水缸中,在信眾心中,就是神泉,敬稱“盧公水”,爭相取飲,還往田間地頭灑上幾滴。祈雨期間,民眾戒葷食。
同時,秋壟九座寺可能還與莆田陀山九座寺有一定的關聯,其聯繫待考。並且,莆、仙九座寺與南少林有關,僧人有習武習俗;而秋壟九座寺也遺存有練功的“武石”。 [1] 
盧氏宗祠
盧氏宗祠 盧氏宗祠
盧氏祠堂:盧氏宗祠坐落於西安村村尾,始建於明清嘉靖末年,距今有五百多年。清乾隆八年(1743),匪寇入侵,宗祠及文物悉被焚燬。乾隆二十四年(1759)秋,盧氏族親再次擇地在秋壠佔炳村起建支祠。
1950年至1997年,祠堂曾被當作糧倉使用,以及農業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大隊部、佔柄村委會辦公場所, “文革”期間,祠宇破損,文物散失。現宗祠已初步整修恢復。 [2] 
秋壠石刻
秋壠石刻 秋壠石刻
在秋壠的佔炳村石龜山。石刻:“湫龍”2字,字長2米、寬1米。“道光癸卯”左下刻“心本盧大中刊”。
本鄉豬母嶺壟山坡上,寒有一大石壁。儼若一面擁隨形明鏡。照耀盧氏家鄉之秀麗山川、大地與淳樸、辛勤族人。中央刻有長二米寬一米之香族多名「讞龍一兩大字,右上角刊一道光葵卵」,左下角刻「心木盧大中刊」等字樣。距石壁前三十餘步左右、有一天然大石,橫亙於通往同安古道上。狀似千年金龜伏地叩拜,大石壁上所刻鄉名「湫龍」兩大字,顯示吾族「湫龍」鄉名之尊嚴與偉大。此石刻已於公元一九八八年榮登於縣誌內,充為文物志石刻古蹟資料。(引自盧氏族譜)
棺材石刻
圖片來自《范陽盧氏族譜》 圖片來自《范陽盧氏族譜》
在同安鎮西安片區尾林村與梧桐鎮丘演村交界處的一塊方形大石上,刻有“棺材石古路上屬二十三都盧界。”
楊吳山寨
坐落在距西安村約3千米的楊吳山半山腰處。山寨建於清代,由於年久失修,如今僅存石砌的牆體。寨內古建築已圮,後期再建6座土木結構的民房,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儘管山寨已殘破不堪,但其複雜的地勢與頗大的外形,厚實的殘垣和巨大的寨門基石,無不顯示古寨昔日的雄渾氣韻。 [2] 
山川宮
山川宮·位於西安村和佔炳村交界處 山川宮·位於西安村和佔炳村交界處
系盧氏長、三房所建,據傳原建於黃邊巖下,後因兩房俱在佔柄繁衍,遂將此宮移至佔柄。其宮較窄,僅一廳兩房,下座只圍以圍牆,無建築物;前蓋有門亭,門楣上匾額書“山川宮”三個大字。宮內正廳,中祀張、蕭、連三神像;東邊塑陳靖姑夫人像;西邊放土地神像。宮內神像,於新中國成立初土改時被毀;廳堂兩旁柱上所懸半圓頂本制金字檻聯,毀於20世紀60年代“十年動亂”期間。 [2] 
水興宮
系盧氏六房所建。
水興宮 水興宮
餘慶莊、善慶莊、久康厝等傳統古民居
西安村傳統民居
西安村傳統民居(3張)
村中有許多傳統古民居,歷史悠久,保存良好,其基本結構以木構架為主體,以大家族羣居為主,具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特色,顯露出傳統的宗族思想內涵,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旅遊價值。

西安村鄉俗民風

宗教信仰
佛教:《永泰縣誌·風俗·佛教》1992年版記載: “佛傳入永泰約在公元9世紀中葉,唐大中二年(848),在縣城東門外的衝峯,建有重光寺,這是本縣最早的一座佛寺。”三洋鳳凰寺和秋壟九座寺,自古即為本地重要的佛寺。
基督教:基督教傳入永泰,始於咸豐七年(1857)。光緒十五年(1889)在城關建成一座磚木結構的禮拜堂——真道堂。光緒二十七年(1901)美籍伊芳廷來永泰主持教務,光緒三十年(1904)在城關上馬路購買地皮蓋成教堂、宿舍、醫院,在龍峯山麓(後壟)建教會學校,基督教開始在永泰境內傳播。伊芳廷到過輔弼傳教。輔粥文藻教堂,建於民國初年。
永泰縣域還有天主教,同安本地沒有相應教堂與信眾。
道教: 道教傳入永泰始於漢代。相傳本縣有徐登兄妹7人首先“棄塵”在高蓋山入道,不久又有浙江東陽人趙炳來與徐登一道從事道教的傳播與研究。趙、徐逝後,其子弟在高蓋山塑像供奉。道書《福地誌》稱高蓋山為“第七福地”。道教在本縣的發展不大,各地所見道觀甚少,輔弼亦然。本縣只有高蓋山名山室一處為道教正式活動場所,現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輔弼(現同安鎮)本地雖無道觀,但民間卻有許多道教法事活動,如“謝天地”“祈雨”、“過關”、“燒牀奶”以及為亡人“開光”等,都要請道士主持法事。這類民俗,新中國成立後在“破除迷信”中一度遭禁,1978年改革開放後,政府以“不提倡”、“不嚴禁”的方式處理,民間又開始盛行。 [2] 
民間信仰人物
張聖君:名慈觀,號圓覺,道教閬山派尊稱“法主公” 祖籍嵩口月洲,生於天聖二年(1024),4歲喪父,隨改嫁的母親到盤谷連氏人家,並在當地“連厝林裏”(在今盤谷福坪村)長大。傳説在方查巖仙得道,每每有靈異舉動,為民消災祛病、懲惡揚善。張聖君是福建省民間最重要的道教信仰人物,在台灣道教中亦有很重要的影響與地位。
陳靖姑:據史料記載,陳靖姑(767-792)出生於福州下渡,嫁佔田裏臨水。相傳,陳靖姑曾赴閭山學法,後為民除害而殞身古田大橋臨水,其時還帶身孕,死後英靈成為民間傳説的“婦幼保護女神”,俗稱“陳夫人”“臨水夫人”,尊崇“順天聖母”。
盧公:俗名盧意誠(1624~1665),三十三都盧洋境(今嵩口鎮蘆洋村)人,清初高僧。盧公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他從小替人放牛、砍柴來維持生計,成年以後出外打工。清順治十二年(1655),32歲的盧意誠出家當和尚,法號“元意”
麻公:被同安文藻及霞拔鄉南坪一帶鄉民奉為地方安境護民的神靈供奉,亦恭稱為尊王,坐正中。座前排列“白眉帥公”、“判官”、“雞頭”、“鴨將”、“吉使”等神將。每年元宵節期間,這一帶鄉間都要分時段輪流把麻公迎回鄉間供奉,祈保鄉境平安。 [2] 
民俗
過生日
小時父母為兒女過生日,老時兒輩為長過生日。作為輔弼民間代代相傳的習俗,在生日的時候吃“太平面”已經流傳很久了。“太平面”指煮一碗“線面”(取意“長壽”),配上兩粒鴨蛋(鴨蛋俗稱“太平”,取意“平安”),便成為一年長一歲的生日禮品。過生日,一年只有一次,可以拖延之後做,但不可提前做。“拖延”了時間拉長了,意味着長壽;而“提前”是不合適的,習慣上有忌諱“縮短”的意思。現在,追求時尚,過生日一般都買生日蛋糕,親朋好友一起唱《生日快樂》,這些在小孩、年輕人中較為流行。不過,不少年邁的人還堅持吃“太平面”過生日。
喬遷
鄉間喬遷新居,一般挑天破曉時辰,由家中長輩領頭依次前行,帶全代表性的生活用具(如秤、籮、鍋、碗筷、賬本、算盤、掃把,包括火種等),中間忌被人衝撞。出舊居門時,用掃把象徵性地向外掃三下,又向裏掃三下,以示平心;到新居後,用帶去的火種起火煮湯圓吃。女兒家喬遷,孃家要送燈籠(丁)和彩幅。
迎盧公 迎盧公
迎神
輔弼(現同安)民間有“請盧公”、“祈雨”習俗。
供奉在閣亭寺的盧公,歷來受到鄉間崇拜。每逢盛夏久旱不雨,地燥苗蔫,村民即虔心忌葷,請道士徒步90餘里,到閣亭寺祈雨,請回“盧公”香火和聖水,並連夜趕回,抬着請回的盧公香位在鄉間遊走,住家農户多在村口或家門口設香燭、放鞭炮迎接。從閣亭寺帶回的一壺泉水,可一邊分送,一邊就近取泉水或井水添加。最後將取回的“聖水”,象徵性地拋灑到各村田野,祈求祛病驅蟲、田園豐收。久旱逢甘霖,每當恰有雨到,鄉民都信其靈驗。“請盧公”習俗一度遭禁,20世紀80年代起,在鄉間又逐漸公開。現在,每年正月,同安片六個村(上莊、樟坂、雲台、同安、嵐口、三捷)的村民,輪流做東,辦菜飯,舉行隆重的迎祀盧公活動。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合境平安。
過關
為了使孩子健康生長、長大成人,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將其“包鎖”出去,讓孩子認個“幹大”,企盼孩子大吉大利、茁壯成長,這就是“過關。”被包鎖的孩子一字而排開,人人腰間繫一根際繩,身後拖着一根長長的乾草,順着設下的檻依次爬過。每過一次門檻,包鎖者用刀斬一截乾草,意喻將災難斬盡。而孩子的父母則抱着孩子的衣衫,喊着孩子的乳名,要孩子“回家”。如此反覆多次。過完關之後,大人督促孩子將隨身帶的乾糧吃掉,把帶來的笤帚送給包鎖者,再給其付上些錢物,便將孩子領回家中,心靈得到了極大的安慰,對孩子的成長自然也就放心多了。
謝天地
天主宰萬物榮枯,地承載萬物生長,村民為達成某種願望,往往會向天地許願,一旦願望實現,便要謝天地,謝天地是一件莊重虔誠的大事,供品必須一隻全豬、全羊,更莊重上兩隻,同時還要供上大量白粿、餈粑、雞等,要專門要請一班道士做一個晚上道場,請來天地三界各路神仙。家族老少都來幫忙,場面十分熱鬧壯觀。謝完天地,主人還要請幫忙的族人、親戚朋友吃天地飯以示感謝。主人把全豬全羊等供品都拿出來招待親成朋友,並配上酒菜,招待標準不亞於結婚請酒。

西安村地方特產

糟雞:同安農家,舊時逢年過節習慣醃製糟雞。將全雞煮熟後,擦上五香鹽精和味精,裹以菜葉,存入盛有酒糟的甕中,密封7~10日即成,色美味香,別具風味。
白片羊:將整頭羊洗淨剝掉骨頭和內臟,先用開水燙,然後放在冷水燒沸後煮熟,撈起,用鹽、味精、紅酒等攪拌後,倒入羊肉上,晾乾後切成條塊,吃時蘸姜醋,味鮮美,肉嫩可口。為當地婚宴、請客辦酒席必備的一道菜。
燻(烤)鴨:把正番(鴨)、麻鴨宰殺取出內臟後,洗淨整隻放到鍋中加水煮滾,熟後即撈起瀝乾,再用鹽酒(放點味精)從內到外抹上一遍,或再用茶油塗抹,用竹片架在鍋上,鍋底放些許大米,用慢火烤燻,等到鴨身被焦煙燻得微黃,即取出切塊,吃起來有一種特殊的香味。掌握火候,不能燻太久。另一種方法是把宰好的生鴨,放在大鍋裏,放些許茶油,再用文火慢烤,不斷翻煎至熟,吃起來另有一種香味。
蟛蜞醬:將活蟛蜞養一天洗淨,剔去內部腸胃,加鹽春碎,再加酒糟磨細保存,有海鮮味和酒香。炒熟的花生、黃豆沾蟛蜞醬配白稀飯,香上加香;肥肉沾蟛蜞醬配飯,吃起來不油膩,味特鮮美。早米粿、白粿沾彭棋醬,以及取少許感蟆醬調番薯粉(弄濕)煎成薄皮,吃起來有特殊的風味。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