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安市起良蔡侯紙博物館

鎖定
西安市起良蔡侯紙博物館位於西安市高新區九峯鎮起良村,2016年8月1日建成開館 [1-2] 
中文名
西安市起良蔡侯紙博物館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高新區九峯鎮起良村
類    別
非國有博物館
投用時間
2016年8月1日 [2] 
開放時間
每日早9:00-12:00,下午2:00-5:30開放,節假日不休
登記單位
西安市民政局
屬    性
民辦非企業單位
法定代表人
劉曉東
成立時間
2016年8月1日

西安市起良蔡侯紙博物館建館背景

西安市周至縣九峯鎮起良村從漢代起就祖祖輩輩以造紙為業,是中國古四大發明造紙術的故里,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和極其偉大的歷史意義和價值。為了更好地保護、弘揚、宣傳、傳承這一偉大的國粹瑰寶,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下,時經6年,2016年5月建成了蔡侯紙博物館。 [3] 

西安市起良蔡侯紙博物館館藏陳列

博物館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展示館,介紹起良造紙的歷史及意義、工藝流程、紙張用途和保護傳承;第二部分為古法造紙傳習所,能直接看到由樹皮轉變為紙的神奇過程,可親歷實踐;第三部分為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通過參觀實踐,使廣大青少年及遊客能充分了解華夏民族的偉大和祖先的勤勞、聰明、智慧,以及善於發明創新的精神,啓迪後者恢弘有為。
博物館收藏造紙工具、遺物遺存、古代紙張、古抄本、古籍圖書、古地契及甲骨、木牘、竹簡等古書樣本以及蔡侯紙的文創及用途樣本、圖片,並結合紙文化舉辦一系列與之有關的書法、繪畫等展覽。600餘件藏品,保留傳承着近兩千年的“四大發明”之一蔡倫造紙術。 [3] 

西安市起良蔡侯紙博物館技術傳承

起良蔡侯紙博物館生產的蔡侯紙,將選好的楮樹皮經過浸泡後,放入一個比人還高的大鍋中蒸,軟化纖維。第一次蒸後撈出來晾乾,然後放到池子裏再泡幾天,接下來再蒸7個小時,然後再撈出來放到池子裏泡。楮樹皮完全軟化進入踩皮環節,表面的黑斑和雜質通過雙腳反覆踩踏,再經過抖皮去除掉。晾曬後進入到盤皮和浸泡階段,就是將樹皮砸成餅形。隨後開始切番,將多層壘疊的樹皮用大刀切碎,再進入舂搗、打漿、撈紙、壓紙、曬紙等環節,經過“千錘百煉”完整出爐成“蔡侯紙”。紙張光潔白淨,紙的韌度強,用力拉扯不壞;紙味香,蔡侯紙保持着楮樹的原味,香味四溢;壽命長,吸墨不褪色不發不印,可保存千年不腐;用途廣,漢麻紙不僅是書畫家創作傳世作品的最佳用紙,還可應用於包裝、裝飾、製造、醫藥、科研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在傳承傳統工藝基礎上,研究開發用大熊貓糞便生產出了熊貓紙,既傳承了蔡倫造紙術,讓更多的參觀者通過造紙瞭解了古法造紙的技藝,體會到了古人的聰明智慧,感悟了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又很有創意,旨在國粹+國寶=國禮,在手工造紙基礎的一大創新,有利於造紙術的傳承保護和創新。 [3] 

西安市起良蔡侯紙博物館歷史淵源

 蔡侯紙小知識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品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做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這種紙很便宜,質量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逐漸被普遍使用。他造的紙稱“蔡侯紙”。但在東漢、三國時期,紙並未普遍使用,人們的書寫材料仍以簡牘和縑帛為主。到了晉朝,造紙術傳到長江流域,那裏有豐富的造紙原料,也產生了較好的紙張,才得到普遍推廣。晉人盛行抄書、藏書就是得益於用紙的普及。
  起良“棄糧”手工造紙坊的歷史印記
  起良村歷史上就因造紙而聞名天下。起良造紙源於漢末,盛於兩晉,從漢代起就是造紙“重鎮”,曾為皇家造紙坊。據傳,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造紙被封為龍亭侯的蔡倫因宮廷鬥爭株連,被迫在其封地——洋縣龍亭鎮服毒自盡。他的族人為避免遭受牽連,向北逃出秦嶺,在秦嶺北麓沿山一帶隱姓埋名。其中有兩家人逃至當時的利澤裏劉地(即今日起良村)。為了感謝村人的收留之恩,他們將蔡倫發明的造紙工藝原原本本傳授給了當地村民。因傳統造紙工藝工序極其複雜,而且需要大量人手,於是起良村當初的劉姓、周姓、張姓等就結為互助組來造紙。據周至縣志記載,起良村明朝前叫利澤裏劉地,村裏90%的家庭都是造紙作坊,無人種田打糧,當時,任大理寺評事的劉垂芳聯合太傅卿趙於魁上奏萬曆皇帝,請求鼓勵起良人專門從事造紙行業,擴大生產規模,捨棄該村的田税糧賦,皇帝恩准,因此村名改為“棄糧村”,最後根據諧音更名為“起良村”。“文革”前,起良村幾乎家家户户仍有紙坊,每個紙坊均設有“紙聖蔡倫祖師爺”的牌位和畫像,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兩天,村裏都會舉行祭祀蔡倫的大型民間活動。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