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夏侯遺址

鎖定
西夏侯遺址,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息陬鄉西夏侯村西約500米,沂河南岸約500米。 [1]  [6] 
西夏侯遺址,發現於1957年。1962年、196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兩次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總面積約414平方米,遺存有灰坑、陶窯、墓葬及建築遺存,出土了大量大汶口文化器物,龍山文化和商代遺存較少。遺物主要以陶器為主。西夏侯遺址是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龍山文化以及商代的文化遺存,也是首次從地層關係上明確了大汶口文化早於龍山文化,為確定大汶口文化源於北辛文化,發展成龍山文化的歷史過程,提供了依據。 [1]  [6] 
2013年5月,西夏侯遺址被中華人民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西夏侯遺址
地理位置
山東省曲濟寧市阜市息陬鄉西夏侯村西約500米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商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229-1-229

西夏侯遺址歷史沿革

西夏侯遺址發現於1957年。 [1]  [4-5] 
西夏侯遺址全景 西夏侯遺址全景
1962年、196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兩次對西夏侯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1]  [4] 

西夏侯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西夏侯遺址西、北兩面呈漫坡狀,地勢稍低。遺址東北為管勾山及蓼河。遺址面積東西約300米,南北約400米。發掘總面積約414平方米。共清理灰坑17個,陶窯1座,墓葬32座,遺址還暴露有6~7米的燒土層及平整的大塊紅燒土塊,推測為建築遺存。陶窯僅存窯壁基部、火膛和火門。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底部留有二層台。 [1]  [4] 
陶窯
陶窯,一座,其上疊壓有M19並部分被破壞。未見窯箅,窯室已無存,僅保留窯壁的基部、火膛和火門等。方向95°。窯室底部為圓形,直徑85釐米。窯壁厚10~15釐米,殘高20釐米,已燒成紅燒土,表面呈青灰色,質地堅硬。火膛、火門等直接挖在生黃土裏,有的地方還遺留有挖建時的工具痕跡。火膛的大部分在窯室的下部,斜壁,底徑70~80釐米、高40釐米。底面已燒成厚5釐米的紅燒土硬麪。火門朝東,正視略呈上寬下窄的梯形,寬55~45釐米、斜高40釐米。火門的邊壁也燒成厚5~10釐米的紅燒土,表面為青灰色。火門西上側與窯壁基部相連。火外邊門下部,有一生土小台,比火門稍寬,平面呈舌形,高30釐米。土台以外為一土坑,坑深約1米,清理部分直徑2.3米,當為燒火活動的地方,窯址內填滿紅燒土塊,鬆軟黑灰土和少量碎陶片。 [6] 
灰坑
大汶口文化遺存灰坑,三個。H1,坑口略呈橢圓形,徑0.75~0.9米,斜弧壁,平底,深0.28米。H2坑口接近圓形,徑1.5~1.54米。坑口以下深0.26米處四壁為寬約0.45米的土台,在中央又成一斜坡圜底小圓坑,坑口至坑底中心深0.5米。H2的局部坑邊被墓3所打破。H3的坑口為橢圓形,徑1.11~1.65米,斜弧壁,平底,深0.4米。三個灰坑的坑壁和坑底都沒有經過特意加工,並不光平。均填鬆軟的黑灰土。 [5] 
龍山文化遺存灰坑,三個,均為口大底小的橢圓形坑,平底或圜底,深0.5米。坑壁不齊,底部也不甚平整。H9,口徑1.45~1.88米,底徑1.1~1.6米,其北壁被商代灰坑(H10)打破,其南壁又打破了大汶口文化墓葬(M13)。 [6] 
商代遺存灰坑,四個,略呈橢圓形,除H6外,餘均口大底小,坑壁稍斜,坑底一般較平整。H7最大,口徑4~4.3米,底徑3.35~3.85米、深0.93米,含遺物稍多。H6為最小,徑0.5~1.08米、底徑0.6~1.13米,深0.53米,出土陶片較少。 [6] 
墓葬
墓7被嚴重破壞,其它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一般頭部較寬,腳部較窄,而下層墓的墓坑寬度都較上層墓的為窄。土坑底四周留有高0.2~0.32米、寬0.1~0.62米的二層台,中間是窄長的人架坑。墓坑深度,下層墓坑較深,上層墓坑淺。下層墓口距地表深0.75~0.8米,人架坑底深1.37~1.89米;上層墓口深0.4~0.5米,人架坑底深1.02~1.16米。墓坑填士,下層墓的是灰黃土,質較硬,人架坑裏的土色略灰,較鬆軟;上層的墓是黑灰土,土質鬆軟,有少許燒土渣等雜質。填土中常夾有很少細碎的陶片,均屬大汶口文化的。在墓4、5內各出一塊紅地黑彩的彩陶片,其中墓5的片較大,頸部畫帶狀網紋。
墓葬 墓葬
以人架的中軸線為準,方向為90~102度。人架坑窄長方形,剛夠埋葬屍體。都是單人葬。骨架保存情況一般較好。除墓9人骨的左腿微向裏屈外,都是仰身直肢,頭東腳西,面向則不一。惟墓11的頭骨離身,方向倒轉側置,面朝南,右上角二層台上有三段頸椎骨,但其頭部的二層台和器物均未見有後來擾亂的現象。此外,在墓4的左肋骨上,墓6、墓11的右上肢骨和右肋骨部分,墓8的右上肢骨、指骨上及其附近,都遺留硃紅顏色,擦抹即掉。又在墓3、4、6、9、10、11人架坑的部分坑邊、坑底和有些人骨上,都粘附着少量的黑色物質,僅一薄層而不顯出紋理。都沒有發現棺槨之類的葬具痕跡。 [5] 

西夏侯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西夏侯遺址隨葬明器 西夏侯遺址隨葬明器
西夏侯遺址出土大汶口文化器物鼎、鬹、盉、壺、罐、缶、豆、缽、杯等陶器800餘件;鏟、斧、錛、環、墜、紡輪等石器10餘件。此外,還出土了龍山文化器物罐、盆、盤、杯等陶器和斧、紡輪、針等石器骨器。龍山文化和商代遺存較少,遺物主要以陶器為主。 [1]  [4] 
袋足陶鬹
袋足陶鬹 袋足陶鬹
西夏侯遺址出土的袋足陶鬹,呈橙紅色,通高30.6釐米,橢圓形侈口,敞口流的根部明顯收斂,上粗下細的高頸向前傾斜。腹體呈三角形。低襠,襠頂較寬平。足尖里加泥球。三足尖的間距大體相等。有仿索狀和寬帶狀兩種把手。表面修磨得較光滑。腹間加一週繩索狀附加堆紋,面及頸下都裝飾方形泥突或泥餅。整體工藝流暢完整。袋足陶鬹還是通用的酒具,後來的演變更是使其具有了温酒的功能。 [6] 

西夏侯遺址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西夏侯遺址考古項目入選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主辦,山東省考古學會承辦的“山東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 [2] 

西夏侯遺址研究價值

西夏侯遺址出土 西夏侯遺址出土
西夏侯遺址是一處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龍山文化以及商代的文化遺存,也是首次從地層關係上明確了大汶口文化早於龍山文化,為確定大汶口文化源於北辛文化,發展成山東龍山文化的歷史過程,提供了科學依據。為探討新石器時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社會結構等增添了大量科學翔實的資料。 [1]  [4] 

西夏侯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西夏侯遺址被中華人民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西夏侯遺址旅遊信息

西夏侯遺址地理位置

西夏侯遺址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息陬鄉西夏侯村西約500米。

西夏侯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西夏侯遺址,路程約12.7千米,用時約2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