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塘河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河流)

鎖定
西塘河位於建湖縣境內,西塘河又名塘河,由謝家蕩起經樓夏莊、小孔莊、唐橋至湖垛向北經高作入北塘河,全長35公里。 [1] 
中文名
西塘河
別    名
塘河
地理位置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
河    長
35 km

目錄

西塘河簡介

西塘河又名塘河,因有個東塘河,順理成章它也就成了西塘河。 [1] 
西塘河位於建湖縣境內,原由謝家蕩起經樓夏莊、小孔莊、唐橋至湖垛向北經高作入北塘河,全長35公里,流經高作與鍾莊交界約12公里,是高作東部的主要骨幹河道。主要用來排除興化寶應入境的客水和本縣內雨澇期間的雨水將其引入射陽河入海,同時兼作灌溉航運之用,是建湖境內較大的河道之一。據鹽城縣誌載:“西塘河初開於隋朝中期,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後,為鹽運方便,又由麻叔謀監工開挖了西塘河,為裏下河鹽運交通河道,到了明代,朱洪武趕散以後,將蘇南的居民搬遷到下五州縣,一部分住到沿西塘河一帶,因而西塘河兩岸村莊較為集中,如樓夏莊、唐橋、湖垛鎮、湯碾等。西塘河成了灌溉和航運及飲水的主要河道。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疏浚,乾隆九年(1744年)重挑。在黃土溝、樓夏莊、湖垛等地因城鎮、村莊和垛田束水,影響排水,特別是湖垛沿街一段,長約千米左右,河寬不足30米,河道彎曲,且有舊橋一道,水流湍急,航運困難,解放後於1958年動用民工1800餘人,拓浚湖垛鎮一段,挖土95000立方米,直至1972年黃沙港整治工程中,將夾蕩港至湯碾納入工程之內,河口擴至80-100米,河底高程負二點五——三點五米。 [1] 
塘河沿線自古崇文尚教,學風稱盛。早在廢科舉前,有不少村莊學子成羣,書聲不輟,科貢之士不乏其人。據地方誌記載,明清兩代,中進士即有8人,中舉21人,秀才百人之多。
晚清時期,我國出現了一股留日的狂潮。塘河一帶有數十名學子走出家門,東渡扶桑。單塘河北岸辛安廠(今北馬廠)馬氏即有十多人出國留學,成為蘇北的首批留日學生。他們回國,對地方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尤其是教育更產生廣泛的影響。辛安廠馬為瓏回國後,即與季龍圖、劉啓晴一起創辦鹽城學會(後改為鹽城教育會),不久,他被選任浙江提法使、山西督學。民國初,授蒙藏院和眾議院秘書,著有《瀛洲淚詩集》、《退郛詩鈔》、《應用女子修身教科書》。馬為宣、馬為光、馬為裏學成回來就在家鄉創立後樂堂,亦稱文士院,為文學子弟提供了習業場所,這是西北鄉繼明萬曆間創建景忠書院之後的又一高等學府。學院林曾贈有“鄉閭碩望”的匾額予以褒揚。與馬氏同期留學的郝汝琳,在鹽城創建淮東法政專門學校;夏嵩出任鹽城縣教育款產經理處經理(相當於現時的教育局長),他們對地方的新學興起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當時塘河沿線,幾乎村村都有社學或義學,之後又在鹽城縣率先創辦了建溪中學、羣英中學、海南中學,近代教育在蘇北處於領先地位。在現代人物中,還有祖籍沿河塘南村的王贛駿博士,他不但是世界首位進入太空的華人,而且是第一位在太空中從事自己設計的科學實驗的科學家。還有高作印水心,喬舍蔣逸雪,湖垛徐汝典,樓夏夏雨人等,都是知名學者,著作頗豐。還有台灣國民黨原考選部部長李壽雍,亦為樓夏莊人。 [2] 

西塘河西塘河文化

西塘河下游的朦朧和上游唐橋兩鎮,是西北鄉被載入鹽城首志(明萬曆縣誌)僅有的兩個古鎮。唐代建築的朦朧寶塔今尚在,為鹽阜平原現存的兩座古塔之一(另一座是東台海春軒塔),已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塘河文化是多元的,兩岸眾多的寺觀為塘河沿線增添了另一層厚重的文化底藴。建於唐武德三年(620)的淨慧寺,為佛教在舊邑興起之始。以後又陸續建起三教合一的廣福院、關帝廟、三官殿、毗蘆庵、桑台寺、水月庵、祇園庵、永福庵、福慧庵、福緣庵、延壽寺、龍王廟,還有湖垛的地藏庵、太平庵、三教庵、觀音庵、魁星閣等寺觀。有名寺就有名僧,淨慧寺住持原智和尚,曾被康熙帝賜為“淨慧禪師”;湖垛靜波和尚,清末民初出任中華佛教總會副會長;羅漢院出家的茗山法師,生前為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他們為弘揚佛教文化作過重大貢獻。 [2] 
淮劇是以建湖方言為舞台語言,而塘河中游的湖垛方圓5公里,正是建湖方言的標準語區。因此,西塘河一帶也成為淮劇語言的標準語區。建國後,著名淮劇藝人筱文豔、何叫天曾多次帶領上海人淮學員來此學習我們的母語——建湖方言。塘河文化沉澱深厚,且豐富多彩,歷史上還流傳過打水平、放河燈、漁幫會、龍王會、水陸大祭、神台大祭等多種民俗文化活動。 [2] 
沿着西塘河建有羅漢院、淮雜宛、明德堂文化驛站等多元文化設施外,大手筆建起文化藝術中心,體育館、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雜技館、淮劇館以及大劇院等一大批現代建築羣快速崛起,沿河(湖)文化一條街亦已形成,並全部對外開放。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