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周克罍

鎖定
西周克罍,又稱太保罍,是西周初期青銅器。1986年出土於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遺址1193號大墓。 [1]  屬北京市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館藏文物,現藏於北京市首都博物館 [2] 
西周克罍,酒器,為弇口圓肩型,鼓腹圈足,頂上有蓋。兩邊各有一隻獸首耳,耳上銜環。一側下腹部有一獸頭形鼻,蓋及器身肩部飾圓形渦紋,頸部及腹部各飾一凸紋和凹弦紋,蓋內和器壁內有相同銘文43字。 [3] 
西周克罍,器蓋及口沿內部銘文,記載西周初年周成王冊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實,涉及到西周初冊封和燕國的世系,是研究西周時期燕國曆史的重要信息來源。 [4] 
中文名
西周克罍
館藏地點
北京市首都博物館
所屬年代
西周
類    別
青銅器
出土地點
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遺址1193號大墓 [5] 
權屬單位
北京市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西周克罍流傳歷史

1986年出土於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遺址1193號大墓。 [5] 
現文物權屬北京市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館藏文物,日常藏於北京市首都博物館。 [2] 
西周克罍 西周克罍

西周克罍文物特徵

西周克罍,酒器,為弇口圓肩型,鼓腹圈足,頂上有蓋。通高33釐米、耳間距27.2釐米、口徑14.2釐米、底徑14.2釐米、腹徑21.7釐米。園頂蓋,蓋頂正中置圓形捉手,平沿、方唇、短頸、圓肩,肩部兩側置半環狀獸首耳,銜環。鼓腹下收,圈足微外撇,底內凹,下腹部一側有獸首形鼻鈕。蓋與器肩部分別均飾有渦紋,頸部飾有兩圈突弦紋,腹部渦紋下則有一週凹弦紋。蓋與器口內壁各鑄有相同陰文銘文各43字。 [3] 
西周克罍銘文:王曰:“太保!佳(唯)乃明乃心,育(享)於乃闢。餘大封乃育(享),令(命)克侯於匽(燕)。事(使)羌、頁、□。平(與)馭(御)敞。”克來醫(燕),入(納)土□又(有)嗣(司)用乍(作)寶尊彝。 [6] 
釋義:王説:“太保!你以你明審之心,奉事你王。我大封給你土地,供你享用,命克去燕為侯。再把羌、頁、□劃歸燕國管理。並參與對敞國的統御。”克既來燕國就任侯,收納王給與的土地及封國後,叫人制作了此件罍器(以示紀念)。 [6] 
西周克罍銘文拓片 西周克罍銘文拓片

西周克罍文物鑑賞

西周克罍,罍的鑄造時期,正是周人逐漸擺脱殷商神秘繁縟的美術傳統,形成莊重素雅的自身風格的歷史階段。從器型上來看,西周時期的罍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漸變為矮粗形,且肩部更加豐滿,同時通過加寬沿部和圈足,使全器達到了一個比商罍更加穩定的造型。在紋飾方面,浮雕都比較低,沒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聳出器表的鋭角巨目;器物多處以夔龍蟠龍和獸面作為裝飾,成為一種裝飾意味很強的圖案。 [6] 
西周克罍蓋 西周克罍蓋

西周克罍出土環境

西周克罍出土於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遺址1193號墓,該墓位於遺址東側黃土坡村打穀場的西南角,其墓室內的填土為黃褐色五花土,經層層夯築,夯窩為圓形內凹,直徑3釐米左右。解剖發現,墓室內西半部的夯層較厚,厚度在18至23釐米不等,質地不甚緊密,有的地方的夯層出現上部堅硬,下部鬆軟的情形。東半部的夯層相對較薄,厚度在8至14釐米之間不等。質地緊密,有的難以分出夯層。填土相當純淨,包含物極少。 [5] 
墓主人的隨葬品主要放在淳室之中,其中成組禮器主要在頭前的空間部位。西周克罍即出土於此次考古挖掘中。
1193號墓平面圖 1193號墓平面圖

西周克罍文物價值

西周克罍局部 西周克罍局部
西周克罍為西周時期罍的代表器物。其鐫刻銘文所記封土之事,是西周燕國初立時的記事,對了解西周初年分封諸侯的情況有重要意義。同時,銘文解決了史學界關於“封燕是否在北京”的爭論,是燕都遺址出土的最珍貴的文物之一。 [6] 
西周克罍銘文和傳世文獻的記載,武王滅商後大封功臣昆弟,是必不可少的。且當武王之世,所封的管、蔡、齊等國多已就封,武王之封在這些國中已成事實。但封后各諸侯就封的情況不同,周、召二公輔佐成王,不曾就封,文獻已有記載,燕侯所鑄克罍銘文也已證實。特別是武王克商後二年崩,新建立的西周政權尚未鞏固,而成王年幼繼立,隨即在初封的這些封國中,又暴發了以武王弟叔鮮、叔度為首的封國大叛亂,使剛建立的西周王朝,瀕臨於危急關頭。在封后短短的時間裏,政治形勢發生的急劇變化,使武王所封的諸侯國都面臨着嚴峻的考驗,這就是武王這次大封的結局,也是西周克罍的價值所在。 [6] 
西周克罍 西周克罍

西周克罍重要展覽

2014年5月25日上午,西周克罍參加由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館聯盟和房山區聯合舉行了“鼎天鬲地 敬德保民——2014紀念北京建城3059週年系列活動”。 [4] 
2015年11月1日,西周克罍(複製品)參加由北京市文物局承辦的第十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文物及博物館相關文化創意產品展。 [7] 
2019年7月31日,西周克罍亮相於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館主辦的“幽燕長歌——燕國曆史文化展”上。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