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口古道

鎖定
西口古道,也稱殺虎口,就是幾百年來被山西人咀嚼爛熟的“西口”,它位於今晉、蒙兩省區交界處的右玉縣西北殺虎口鄉,距縣城35公里,與內蒙古一牆(古長城,俗稱邊牆)之隔,是一條由山西通往內蒙、通往西域的陸路關口通道。
西口古道是晉商發跡的重要通道。明末清初,口外有廣闊土地而且還有大明政府設置的邊防,宜農宜商,走西口的流民和移民數量達到了歷史高峯。這使得明清時候的西口經濟繁榮無比,店鋪林立,客棧遍佈街巷,達到鼎盛時期。晉商的走西口,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經濟文化的通道 ,帶動了落後的北部地區農耕文化繁榮發展。同時也開啓了中國通往中亞,俄羅斯茶葉商貿之路。
著名的民歌《走西口》中的“西口”就在這裏。
中文名
西口古道
別    名
殺虎口 [2] 
西口

西口古道發展歷史

清代以前,這裏是北方遊牧民族南擾中原的入口,也是中原歷代封建王朝出兵徵計的必經之路。歷代王朝都在這裏屯兵扼守,這裏曾發生過無數次戰爭。殺虎口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常常四面邊聲連角起。
明末清初,由於災害頻繁和戰亂不斷等原因,迫於生計,晉西北大批貧苦漢子,三五成羣或單強匹馬,歷盡艱辛,奔波流離,像一片浮萍,懷着沉重的悲傷,憑一份信念 ,背井離鄉,遠走”口外”謀求生存。
當時口外有廣闊土地而且還有大明政府設置的邊防,因此 宜農宜商。在明末清初,走西口的流民和移民數量達到了歷史高峯。歷代山西人走哪裏就是西口,地理概念已經泛化北方,蒼茫草原經過幾代走西口人的艱苦耕耘,麥壟成行,植柳成園,開創了水力事業 __水磨,用布、茶、煙、糖、火柴換牛、馬、羊、駝,皮毛,一步一個腳印創造了包頭的興盛,當時流傳着“沒有山西人,就沒有包頭城”,一代代山西人靠誠信、辛勤發展商業貿易,以致後來的票號,創造了西口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譜寫了一頁頁光輝篇章。
西口古道,承載着千百年山西兒女生離死別的情感,記憶着“絲綢之路”的晉商文化的傳承。如今,這裏已成為令四方遊客心醉的避暑、賞景之勝地 [1] 

西口古道旅遊信息

以山地遊,飽賞自然風景園林為特色的小南山萬畝生態公園,森林草地覆蓋,亭台樓閣點綴,登山遠望,城中有園,園中有城,一幅塞上江南美景,極富“南山攬勝”的詩情畫意;蒼頭沿岸,層林疊翠、碧水常流、鶯歌燕舞、鳥語花香,旅遊路線,景點穿梭、點綴其間,構成了“蒼河聖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