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印度樹鴨

鎖定
西印度樹鴨(學名:Dendrocygna arborea)為雁形目鴨科鳥類。左右翅各有1枚形狀特殊的飛羽,飛行中與空氣摩擦能發出輕而尖的嘯聲。嘴形廣平;禿頸;長腿,跗骨前緣被以網狀鱗;後趾僅具狹形瓣蹼;後趾(連爪)的長度為其寬度(連同瓣蹼)的3.5~4倍。兩性羽色均鮮豔。棲息於丘陵谷間小盆地或面積不大而淺水的水域以及水庫中潮濕多草的小島上。飛行力弱,潛水能力強。以植物種子及嫩莖葉為主食。
中文名
西印度樹鴨
拉丁學名
Dendrocygna arborea
別    名
黑尾樹鴨
古巴樹鴨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雁形目
鴨科
樹鴨屬
西印度樹鴨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近危(NT) IUCN標準、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1] 
外文名
West Indian Whistling-duck
Black-billed Wood-duck,
Cuban Tree-duck
West Indian Tree-duck
West Indian Whistling Duck

西印度樹鴨形態特徵

西印度樹鴨
西印度樹鴨(11張)
西印度樹鴨身長48-56 cm,是一種大型,直立而長頸的水鴨。成鴨具黑冠和淺棕色的臉頰;背部,胸部和翅膀深褐色;腹部白色有黑色斑紋;側翼黑色;長長的黑喙;灰黑色的長腿;兩性類似;幼鴨羽毛灰暗無特色。 [2] 

西印度樹鴨生活習性

棲息紅樹林和沼澤地區,鹹淡水池塘,濕地和灘塗,也出現在林緣沼澤和四周有植物覆蓋的水塘和溪流中。喜歡隱匿在高草叢中或荷葉下,也成羣棲息於水面上,但通常避免開闊的湖泊。
該物種是一種非候鳥,活躍在夜間、黃昏和黎明。既能在水面覓食,也能潛入水下覓食,有時也到水邊地上覓食青草。食物主要為稻穀、作物幼苗、青草和水生植物等植物性食物,也吃昆蟲、螺、蝸牛、軟體動物、蛙和小魚等動物性食物。通常在黃昏時樹鴨呈幾隻到幾十只成羣飛到附近稻田覓食,黎明前返回白天棲息的水域。
停息時身體挺直,常有幾隻不時引頸四望,遇人或敵害臨近首先起飛,隨之其他樹鴨亦跟着起飛,性極為機警。常成幾隻到數十隻的羣體活動和覓食,也有多到數百隻的大羣。飛行力弱,速度亦不及其他鴨類快。亦善游泳和潛水,且潛水能力甚強,一次潛水可達十幾分鍾。在炎熱的白天,常在蘆葦叢或其他較高的水草叢中睡覺和休息。如遇食物豐富又無干擾,它們常棲息在固定地方,一般不變換棲息地,甚至不作長距離的遷徙。 [2] 

西印度樹鴨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危地馬拉、伯里茲、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盧西亞、巴巴多斯、格林納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

西印度樹鴨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有樹或植物覆蓋的地上草叢中或蘆葦沼澤地和樹洞中。求偶和交配在水中進行,交配前雌雄鴨一起游泳,雄鴨不斷地向雌鳥進行嘴浸水運動,雌鴨保持一種豎直的姿勢,然後雄鴨突然爬到雌鴨背上進行交尾。巢由草葉和草莖構成,大小為直徑25cm,高6cm。每窩產卵8-14枚,一般10枚左右,卵白色。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7-30天。 [2] 

西印度樹鴨保護等級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I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易危(VU)。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近危(NT)。 [1]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