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南鼠耳蝠

鎖定
西南鼠耳蝠M. altarium thomas; Southwest chinBat體形中等。西南鼠耳蝠體型中等,尾短於體長。耳窄長,前折可超過吻端約7mm;耳屏尖長 [1]  。前臂45.3mm,耳20.5mm,前臂和耳的長度與峨眉地模標本的測量值很接近。第3、4、5 掌骨近等長。翼膜止於蹠部,距發達。
已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近危NT。 [2] 
中文學名
西南鼠耳蝠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翼手目
亞    目
小蝙蝠亞目
蝙蝠科
鼠耳蝠屬
西南鼠耳蝠

西南鼠耳蝠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翼手目 Chiroptera
科:
蝙蝠科 Vespertilionidae
屬:
種:
西南鼠耳蝠 M. altarium
耳較狹窄,耳內緣凸出,外緣前半凸出,後半凹入。具對耳屏,與耳分離。耳屏窄而長,頂端甚尖,基部具一葉突。尾較短,後足較大。距頗長,具窄小距緣膜。股間膜外緣無櫛毛。背毛烏黑色且較長;腹毛色較淡毛尖具淡褐色閃光。體長50-52mm,前臂長約44mm,體重約10g。棲息於海拔2000m高的闊葉林山洞內,多與菊頭蝠同居一洞。洞道深陰潮濕。捕食昆蟲有益。分佈於四川、貴州、雲南和江西 [1] 

西南鼠耳蝠外形特徵

西南鼠耳蝠毛色

廣東標本比峨眉地模標本毛色稍淺。體毛絨細且較長,背部棕褐色,毛基色澤深暗,呈黑褐色;腹毛毛色明顯淺於背毛,為灰褐色;胸部毛色略淺於腹毛,為淡灰褐色。

西南鼠耳蝠頭骨

頭骨吻短,從眶前區漸向前縮窄;鼻額部略凹;腦顱高但顱頂較平緩;顴弓較細,矢狀嵴和人字嵴可見,但不發達。頭骨特徵與峨眉地模標本的描述相近。

西南鼠耳蝠牙齒

齒式2.1.3.3 /3.1.3.3 = 38,外側門齒較小,上頜的第2 枚前臼齒(P3) 稍小於第1 枚,該前臼齒(P3)位於齒列之中,第三臼齒較小。

西南鼠耳蝠染色體核型

西南鼠耳蝠染色體數為2n = 44,FN = 50。常染色體中有3 對大型和1 對小型的中或亞中着絲粒染色體,顯示了鼠耳蝠屬核型的典型特徵;其餘17 對常染色體為從中型到小型的端着絲粒染色體;X 染色體為中型大小的中着絲粒染色體,Y為小型的端着絲粒染色體。
採用聚丙烯酰胺不連續凝膠垂直板電泳和日本島津CS 90 0 0雙波長薄層掃描儀 ,研究了西南鼠耳蝠 7種組織的乳酸脱氫酶同工酶 (LDH) ,結果表明 :西南鼠耳蝠 7種組織LDH同工酶譜有較大的差異 ,其分佈和含量具有組織特異性 [3] 更多還原

西南鼠耳蝠超聲波

在手持和飛行狀態下,西南鼠耳蝠的回聲定位聲波基本形式相同,均為FM 型。在手持狀態下的最高頻率為68.8 ± 5.3kHz,最低頻率為42.5 ±5.1kHz,聲脈衝持續時間和聲脈衝間隔分別為1.2 ± 0.4ms和84.1 ± 43.1ms。在飛行狀態下的最高頻率為63.3 ± 5.3kHz,最低頻率為42.9 ±3.5kHz,聲脈衝持續時間和聲脈衝間隔分別為1.0 ± 0.3ms,76.6 ± 35.3ms。
t 檢驗表明,手持和飛行狀態下發出超聲波的最高頻率(t =9.315,df =124,P = 0.0001)和聲脈衝持續時間(t = 8.610,df = 124,P = 0.0009),具有顯著性差異,但兩種狀態下發出超聲波的最低頻率(t =0.765,df = 124,P = 0.4996)和聲脈衝間隔(t = - 0.539,df = 118,P = 0.5910)差異則不顯著。

西南鼠耳蝠分佈範圍

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 Thomas,1911),因峨眉山為其模式產地,又稱峨眉鼠耳蝠或者四川鼠耳蝠,為蝙蝠科鼠耳蝠屬的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佈於江西貴州安徽四川等地,主要棲息於巖洞。

西南鼠耳蝠參考文獻

^ 1.0 1.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西南鼠耳蝠.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