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北栒子

鎖定
西北栒子(Cotoneaster zabelii C. K. Schneid.)是薔薇科、栒子屬落葉灌木。高達2米;枝條細瘦開張,小枝圓柱形,深紅褐色。葉片橢圓形至卵形;葉柄長1-3毫米;托葉披針形。花3-13朵成下垂聚傘花序;花梗長2-4毫米;萼筒鍾狀;萼片三角形;花瓣直立,倒卵形或近圓形,淺紅色;雄蕊18-20,較花瓣短;花柱2,離生,短於雄蕊。果實倒卵形至卵球形,鮮紅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佈於中國的青海、陝西、甘肅、寧夏、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湖北、湖南等地,生長於海拔800米至2500米的溝谷邊、山坡陰處、石灰岩山地及灌木叢中。
西北栒子為水土保持樹種;枝條供編織用;果實含澱粉,可釀酒;種子可榨油。果實鮮紅,存留時間長,為秋冬季節較好的觀果綠化樹木。枝、葉、果實止血,涼血。根、枝澀腸止瀉。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西北栒子
拉丁學名
Cotoneaster zabelii C. K. Schneid. [8] 
別    名
札氏栒子
雜氏灰栒子
土蘭條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薔薇科
栒子屬
西北栒子
命名者及年代
Schneid.,1906
保護級別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西北栒子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達2米;枝條細瘦開張,小枝圓柱形,深紅褐色,幼時密被帶黃色柔毛,老時無毛。葉片橢圓形至卵形,長1.2-3釐米,寬1-2釐米,先端多數圓鈍,稀微缺,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上面具稀疏柔毛,下面密被帶黃色或帶灰色絨毛;葉柄長1-3毫米,被絨毛;托葉披針形,有毛,在果期多數脱落。 [1] 
花3-13朵成下垂聚傘花序,總花梗和花梗被柔毛;花梗長2-4毫米;萼筒鍾狀,外面被柔毛;萼片三角形,先端稍鈍或具短尖頭,外面具柔毛,內面幾無毛或僅沿邊緣有少數柔毛;花瓣直立,倒卵形或近圓形,直徑2-3毫米,先端圓鈍,淺紅色;雄蕊18-20,較花瓣短;花柱2,離生,短於雄蕊,子房先端具柔毛。果實倒卵形至卵球形,直徑7-8毫米,鮮紅色,常具2小核。花期5-6月,果期8-9月。 [1]  [9] 

西北栒子近種區別

西北栒子近似全緣栒子Cotoneaster integerrimus Medic.),唯後者葉片上面和萼筒外面通常均無毛,果實稍小,可以區別。 [1] 

西北栒子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湖北、湖南。生於海拔800-2500米的石灰岩山地、山坡陰處、溝谷邊、灌木叢中。 [1] 

西北栒子繁殖方法

野外採集:活植物引種試驗表明,在中國青海省西寧地區以4、5月和10、11月引種成活率較高,可達到90%以上,最佳期為採集地的西北栒子將要萌動時。 [4] 
播種繁殖:9-10月採收種子,去除果肉,洗淨,用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60分鐘,撈出種子用清水洗淨,陰乾。種子需在2-7℃條件下沙藏5-6個月,才能打破休眠。經低温處理的種子,播後在適宜條件下30天左右即可發芽,出苗率可達87%,而幹藏的種子出苗率只有14%。中國青海省西寧地區播種以4月中旬為宜。 [4] 
扦插繁殖:6月下旬至7月下旬,選擇成熟而有彈性的枝條剪取插穗。利用適當濃度的植物生長激素處理插條基部切口,能誘發根的形成。如用100×10-6的生根粉溶液浸泡插穗基部3小時,而後扦插,40天后即可生根,生根率可達72%。不用生根素處理的插條,生根率只有8-32%。適宜扦插生根的插牀底部温度為23-27℃,應用全光噴霧技術效果更好。 [4] 

西北栒子栽培技術

西北栒子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但對土壤水分有一定的要求,特別是生長季節。實踐證明土壤水份和光照是影響西北栒子成活、生長的主導因素,在栽培中應將其栽植在光照較好的地段,而且應加強人工灌溉,保持土壤濕潤。 [4] 

西北栒子蟲害防治

蟲害主要是糖槭蠟蚧,用40%氧化樂果乳油配製成0.125%的溶液,或用5%高效順反氯氫菊酯乳油,配製成0.056-0.067%的溶液,在4月中旬噴灑,效果很好。 [4] 

西北栒子主要價值

經濟:為水土保持樹種;枝條供編織用;果實含澱粉,可釀酒;種子可榨油。 [5-6] 
觀賞:果實鮮紅,存留時間長,為秋冬季節較好的觀果綠化樹木。 [6] 
藥用:枝、葉、果實止血,涼血。根、枝澀腸止瀉。 [7] 

西北栒子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