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六宮

鎖定
紫禁城內廷西六宮,在明清兩朝皆作為皇帝妻妾之居所。位於中軸線左側,與東六宮對應。清朝在雍正朝以後的歷代皇后,皆不再以坤寧宮為寢宮,而是在東六宮或西六宮選定一坐空宮寢宮。晚清時期西六宮的格局改動較大,不再與東六宮對應。
中文名
西六宮
外文名
West Palaces
含    義
在明清兩朝皆作為皇帝妻妾之居所
形    式
不再與東六宮對應

西六宮主要景點

西六宮是清代後宮妃嬪的住處,包括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鹹福宮、長春宮和啓祥宮(太極殿)。因整齊有致的坐落於紫禁城子午線西側,因而被統一稱作西六宮,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子午線東側的東六宮。而東、西六宮(有時又被稱做東西十二宮),又像兩腋般夾挾著中央的後三宮,因而與古代所謂的掖廷相對應。

西六宮永壽宮

永壽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為永壽宮。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永壽宮為兩進院,前院正殿永壽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外檐裝修,明間前後檐安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次間、梢間為檻牆,上安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內高懸乾隆御筆匾額令德淑儀”,東壁懸乾隆《聖制班姬辭輦贊》,西壁懸《班姬辭輦圖》。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內廷東西十一宮的匾額“俱照永壽宮式樣製造”,自掛起之後,不許擅動或更換。
正殿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5間,東西有耳房,殿前東西亦有配殿各3間。院落東南有井亭1座。
永壽宮為明代妃嬪、清代后妃所居之處。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皇帝曾在此召見大學士申時行等人;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國內災情異象屢屢出現,皇帝在此宮齋居。清代順治帝恪妃,嘉慶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聖憲皇太后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苫次,並詣永壽宮問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碩和恪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固倫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設宴於永壽宮。道光中晚期,外侮內患日盛,而朝廷內部一味諱飾,將各疆吏密奏匿於永壽宮。光緒以後,此宮前後殿均設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現闢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陳列室。 [1] 

西六宮翊坤宮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門為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裙板隔扇門,窗為步步錦支摘窗,飾萬字團壽紋。明間正中設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上懸慈禧御筆“有容德大”匾。東側用花梨木透雕喜鵲登梅落地罩,西側用花梨木透雕藤蘿纏枝落地罩,將正間與東、西次間隔開,東西次間與梢間用隔扇相隔。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台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鞦韆,現鞦韆已拆,鞦韆架尚在。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
後殿體和殿,清晚期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時,將其改為穿堂殿。面闊5間,前後開門,後檐出廊,黃琉璃瓦硬山頂。亦有東西配殿,前東南有井亭1座。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2] 

西六宮儲秀宮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制。
儲秀宮原為二進院,清晚期拆除了儲秀門及圍牆,並將翊坤宮後殿改為穿堂殿,稱體和殿,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形成相通的四進院落。儲秀宮前廊與東西配殿前廊及體和殿後檐廊轉角相連,構成迴廊。迴廊牆壁上鑲貼的琉璃燒製的萬壽無疆賦是眾臣為祝慈禧壽辰所撰。
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飾以淡雅的蘇式彩畫。門為楠木雕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萬福萬壽裙板隔扇門;窗飾萬字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內檐裝修精巧華麗。明間正中設地屏寶座,後置5扇紫檀嵌壽字鏡心屏風,上懸“大圓寶鏡”匾。東側有花梨木雕竹紋裙板玻璃隔扇,西側有花梨木雕玉蘭紋裙板玻璃隔扇,分別將東西次間與明間隔開。東次、梢間以花梨木透雕纏枝葡萄紋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間以一道花梨木雕萬福萬壽紋為邊框內鑲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內設避風隔,西梢間作為暖閣,是居住的寢室。
儲秀宮的庭院寬敞幽靜,兩棵蒼勁的古柏聳立其中,殿台基下東西兩側安置一對戲珠銅龍和一對銅梅花鹿,為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所鑄。東西配殿為養和殿、綏福殿,均為面闊3間的硬山頂建築。
後殿為麗景軒,面闊5間,單檐硬山頂,有東西配殿曰鳳光室、猗蘭館。慈禧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並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又移居儲秀宮,並將後殿定名為麗景軒。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3] 

西六宮鹹福宮

鹹福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鹹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又加修整。
鹹福宮為兩進院,正門鹹福門為琉璃門,內有4扇木屏門影壁。前院正殿額曰“鹹福宮”,面闊3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制高於西六宮中其它五宮,與東六宮相對稱位置的景陽宮形制相同。前檐明間安槅扇門,其餘為槅扇檻窗,室內井口天花。後檐僅明間安槅扇門,其餘為檐牆。殿內東壁懸乾隆皇帝《聖制婕妤當熊贊》,西壁懸《婕妤當熊圖》。山牆兩側有卡牆,設隨牆小門以通後院。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硬山頂,各有耳房。
後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闊5間,硬山頂,東西各有耳房3間。前檐明間安槅扇門,設簾架,餘間為支摘窗;後檐牆不開窗。室內設落地罩隔斷,頂棚為海墁天花。殿內東室匾額為“琴德簃”,曾藏古琴;西室“畫禪室”,所貯王維雪溪圖》、米之暉《瀟湘白雲圖》等畫卷都是董其昌畫禪室舊藏,室因此而得名。同道堂亦有東西配殿,堂前東南有井亭1座。
鹹福宮為后妃所居,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慶帝住於鹹福宮守孝,下令不設牀,僅鋪白氈、燈草褥,以此宮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此後鹹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帝琳貴人(莊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皇帝住於鹹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4] 

西六宮長春宮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複稱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啓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啓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
長春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明間開門,隔扇風門,竹紋裙板,次、梢間均為檻窗,步步錦支窗。明間設地屏寶座,上懸“敬修內則”匾。左右有簾帳與次間相隔,梢間靠北設落地罩炕,為寢室。殿前左右設銅龜、銅鶴各1對。東配殿曰綏壽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間,前出廊,與轉角廊相連,可通各殿。廊內壁上繪有18幅以《紅樓夢》為題材的巨幅壁畫,屬清晚期作品。長春宮南面,即體元殿的後抱廈,為長春宮院內的戲台。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門一道,與後殿相通。
後殿曰怡情書史,與長春宮同期建成,面闊5間,東西各有耳房3間。東配殿曰益壽齋,西配殿曰樂志軒,各3間。後院東南有井亭1座。
此宮明代為妃嬪所居,天啓年間李成妃曾居此宮。清代為后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曾居住長春宮,死後在此停放靈棺。同治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一直在此宮居住。 [5] 

西六宮啓祥宮

啓祥宮(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啓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太極殿原為二進院,清後期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闢為穿堂殿,後檐接出抱廈,並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以轉角遊廊相連,形成迴廊,東西耳房各開一間為通道,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太極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外檐蘇式彩畫,門窗飾萬字錦底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室內飾石膏堆塑五福捧壽紋天花,系清末民初時所改。明間與東西次間分別以花梨木透雕萬字錦地花卉欄杆罩與球紋錦地鳳鳥落地罩相隔,正中設地屏寶座。殿前有高大的祥鳳萬壽紋琉璃屏門,與東西配殿組成一個寬敞的庭院。
後殿為體元殿,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5間,前後明間開門。後檐接抱廈3間,為長春宮戲台。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慈禧五十壽辰,曾在此演戲達半月之久。明萬曆年間,乾清、坤寧兩宮火災,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啓祥宮。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 [6] 

西六宮後期修改

西六宮 西六宮
在咸豐時期,曾對長春宮與啓祥宮進行修改。
太極殿(啓祥宮)原為二進院,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闢為穿堂殿,後檐接出抱廈,並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以轉角遊廊相連,形成迴廊,東西耳房各開一間為通道,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太極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外檐繪蘇式彩畫,門窗飾萬字錦底團壽紋,步步錦支摘窗。室內飾石膏堆塑五福捧壽紋天花,系清末民初時所改。明間與東西次間分別以花梨木透雕萬字錦地花卉欄杆罩與球紋錦地鳳鳥落地罩相隔,正中設地屏寶座。殿前有高大的祥鳳萬壽紋琉璃屏門,與東西配殿組成一個寬敞的庭院。
儲秀宮慈禧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宮院,慈禧五十大壽時將儲秀宮與前面的翊坤宮打通,在拆除隔開兩宮的宮牆以及儲秀門後,又於原地新建一座體和殿,作為翊坤宮和儲秀宮的連接之殿。儲秀宮和長春宮的打通又有些許不同。長春宮是和啓祥宮之間完全打通,兩宮之間並未有任何一堵宮牆與之隔開,只有一座體元殿作為前殿而已;儲秀宮和翊坤宮雖然打通,因而新建一座體和殿,但在體和殿兩側,仍各有一道宮牆,與左右兩側原本的宮牆相連接,因此,只要將體和殿穿堂的宮門閉上,儲秀宮和翊坤宮又可兩相成為各自獨立的宮院。

西六宮主要人物

西六宮明朝時期

弘治時期:孝穆紀太后永壽宮
萬曆時期: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啓祥宮、李敬妃居鹹福宮、淑嬪(即鄭貴妃)居翊坤宮
崇禎時期:袁貴妃居翊坤宮。

西六宮清朝時期

順治時期:靜妃永壽宮
康熙時期:宜妃翊坤宮良妃居永壽宮。
雍正時期:孝聖憲皇后景仁宮敦肅皇貴妃(即年貴妃)居翊坤宮。
乾隆時期:乾隆偶爾在鹹福宮居住,惇妃居翊坤宮。
嘉慶時期:嘉慶住鹹福宮守孝,安嬪居翊坤宮,恭順皇貴妃(即如妃)居永壽宮。
道光時期:琳貴人(莊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居鹹福宮。咸豐居鹹福宮為道光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咸豐時期:懿貴妃(即慈禧太后)居儲秀宮麗景軒麗貴人居儲秀宮。
同治時期: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居長春宮
光緒時期:瑾妃居永和宮珍妃景仁宮
宣統時期:孝定景皇后(即隆裕太后)居長春宮,孝恪愍皇后(即婉容)居儲秀宮。瑜妃(瑜太妃)居太極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