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伯利亞干涉

鎖定
西伯利亞干涉是指1918年——19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派遣軍隊在俄國遠東海岸登陸,直接武裝支援俄國白軍推翻在遠東的布爾什維克地方政權。1920年協約國軍隊撤出俄國後,日本軍隊單獨留在俄國遠東直到被蘇維埃俄國紅軍擊敗,1922年日本軍隊在蘇俄的軍事壓力下不得不撤兵到《朴茨茅斯和約》一線。
名    稱
西伯利亞干涉
發生時間
1918年8月—1922年10月
地    點
俄國遠東
參戰方
協約國、蘇俄
結    果
蘇俄獲勝,協約國撤離
參戰方兵力
協約國 100,000多人
蘇俄 600,000人
主要指揮官
高爾察克由比光衞,威廉·格里夫斯,圖哈切夫斯基,伏龍芝

西伯利亞干涉事件背景

191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俄共(布爾什維克)推翻了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奪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權。隨後,革命形勢以雪崩速度蔓延到俄國全境,在遠東的伯力符拉迪沃斯託克等大中小城市到1918年2月前都成立了布爾什維克控制的蘇維埃政權。1918年3月,蘇維埃俄國與德國單獨媾和,簽訂了《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蘇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西伯利亞干涉 西伯利亞干涉
為此,英國法國決定武裝干涉蘇俄革命,以達到下屬目的:阻止協約國儲存在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的戰爭物資落入蘇俄或者德國之手(當時黑海被奧斯曼土耳其封鎖,協約國物資不可能海運到沙俄的烏克蘭)。幫助捷克軍團推翻從伏爾加河到符拉迪沃斯託克的鐵路沿線的布爾什維克地方政權。支援俄國白軍重新奪取全國政權,以恢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戰場,由於英軍、法軍都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沒有足夠的軍力實現上述目標,為此從英法外交上積極拉攏、推動美國、日本等協約國成員派遣軍隊干涉俄國革命。
協約國軍隊在遠東的干涉,在符拉迪沃斯託克與廟街、伯力的登陸,主要目的是為捷克軍團與在西伯利亞烏拉爾的俄國白軍打通鐵路交通、打開出海口,獲得協約國直接的物質支援。

西伯利亞干涉參與方

英國
英國由於嚴重缺少在亞洲遠東的軍力,只象徵性派遣了1500名軍人,來自香港、以及上海漢口天津等英租界。
加拿大
加拿大西伯利亞遠征軍(The Canadian Siberian Expeditionary Force), 於1918年8月登陸符拉迪沃斯託克。在干涉期間,約有100名加拿大軍人配屬1500名英軍,進抵靠近烏拉爾的鄂木斯克,以支援高爾察克政權。大多數加拿大幹涉軍停留在符拉迪沃斯託克從事訓練俄國白軍、以及警察業務。
1919年4月至6月,4,192名加拿大軍人撤出俄羅斯回國。
北洋軍閥
北洋出兵外蒙與西伯利亞 北洋出兵外蒙與西伯利亞
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的中國北洋軍閥政府決定派遣海陸軍兩路挺進具有不同性質的社會主義蘇俄西伯利亞,陸軍第九師先遣部隊官兵661人,在團長宋煥章帶領下,7月18日從北京出發,24日,營長蘇炳文帶官兵667人搭乘海軍軍艦開往海參崴。至10月26日,先後共有6批2000多名官兵,乘火車經哈爾濱赴海參崴,參加對蘇俄干涉。陸軍宋煥章支隊大約分駐於海參崴、伯力等地。美麗的海蔘葳,原來是中國的領土,當地中國人稱為“銀窩子,金崴子”,以言其富庶,19世紀末被沙皇俄國吞併 [1] 
海軍則由林建章(頌莊)海軍代將率領海容號巡洋艦及其附屬部隊組成,也開往海蔘葳。林建章海軍代將(相當准將),節制全局。北洋陸軍進駐西伯利亞的同時,中國海軍海容號巡洋艦也到達海蔘葳,曾有一張照片流傳下來,左邊是海容,右邊是日本干涉軍的三笠號戰列艦,中間還有法國軍艦 [1] 
中國北洋軍閥政府難得有派兵出國露臉的機會,故段政府派了這支儀仗隊式的部隊出國,軍容整齊哪有奇怪。至於戰績,蘇俄忙於內戰,不想和干涉軍發生衝突,在遠東只有游擊隊進行牽制。俄人素恨日人,常有零散日軍小分隊遭紅軍游擊隊消滅之事。而紅黨和華軍關係卻不錯,從無衝突,最多也是朝天放槍應付一下。所以華軍基本上沒什麼戰鬥損失,是以“戰績最好”。實際上,華軍和蘇俄紅軍相處可以説得上融洽,雙方人員還常互相來往坐坐 [1] 
北洋軍閥政府出兵外蒙古和西伯利亞,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軍事行動,但是在二十世紀初期,極貧積弱的中國確是為保衞國家主權,維護國際地位作出了相當大的努力,他們的功績和歷史地位,是應該被後人所紀念的 [1] 
意大利
2500名阿爾卑斯山意大利人,作為奧匈帝國軍人,在一線東線戰場被沙俄政府俘虜。根據蘇俄與協約國的協議,這些戰俘組成意大利救贖軍團(Italian Legione Redenta),經由西伯利亞鐵路前往符拉迪沃斯託克,然後海運回意大利參加戰爭。運抵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後,意大利軍團隨捷克軍團發起了反布爾什維克的軍事戰鬥。意大利軍隊參加了2個月的戰鬥,消滅了鐵路沿線市鎮的布爾什維克政權。意大利軍團集結到天津意租界,由意租界的意大利憲兵少將Cosma Manera指揮進行整訓。意大利軍團參加了隨後的協約國在遠東西伯利亞的武裝干涉,擔任了重要職責,在伊爾庫茨克、哈爾濱、符拉迪沃斯託克的使用重型武器與裝甲列車控制西伯利亞鐵路,與蘇俄紅軍作戰。直至1919年11月,意大利軍團才撤出蘇俄遠東,海運歸國。
美國
1918年7月,美國總統威爾遜同意派遣美國軍隊干涉俄國革命,其中5000名美軍組成北俄羅斯遠征軍(the American North Russia Expeditionary Force,或稱the Polar Bear Expedition), 10,000名美軍組成西伯利亞遠征軍(the 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 Siberia)。 實際上7950名美軍參加了西伯利亞干涉軍。1918年8月15日至21日,3000名美軍在符拉迪沃斯託克登陸。這些美軍擔任了從弗拉迪沃斯托克到烏蘇里斯克(綏芬河附近)鐵路沿線佔領任務。美國遠征軍指揮官威廉·格里夫斯(William S. Graves)少將認為美軍不具有與當地布爾什維克作戰的職責,因此多次與英法日軍指揮官發生矛盾爭議。
捷克斯洛伐克
"十月革命"後俄國退出戰爭,其領土上由捷克和斯洛伐克族奧匈戰俘和俄國籍捷克和斯洛伐克人組成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有5萬人之多。其領導人希望繼續與德奧作戰。在乘火車前往海參崴途中,傳來德國人要求蘇俄拘禁捷克斯洛伐克軍團,並將其囚禁在戰俘營的要求。於是,該軍團發起暴動。為了在"過激派"手裏保衞這些轉移的人們,就有了讓日美軍出兵西伯利亞的藉口了 [2] 
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捷克語:Československé legie,斯洛伐克語:Československé légie),通稱“捷克軍團”,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協約國協同作戰的捷克族裔和斯洛伐克族裔志願軍人。他們的奮鬥目標是得到盟國的支持,從而可以在奧匈帝國境內的一部分建立獨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始於1914年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志願組建的小戰鬥單位,不久後許多捷克和斯洛伐克俘虜也參與了進來。在難民中的知識分子和政治家的幫助下,軍團逐漸發展成為一支擁有上萬成員的力量。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最終也在1918年得以實現。
在帝俄陸軍中作為一個小型旅團(Česká družina [3]  )三年後,俄羅斯境內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也在1917年建立。其他的志願軍部隊(包括來自美國的志願軍)自戰爭開始便在法國作戰,其後轉戰意大利和塞爾維亞。這些成員包括俄羅斯、意大利和塞爾維亞的的戰俘,以及法國和俄國境內的捷克和斯洛伐克移民(法國移民在1914年也建有小型軍團Nazdar)。軍團參與了一戰的諸多戰役,包括武濟耶、阿拉斯、茲伯裏夫(Zboriv)、巴赫馬奇等。在俄國內戰中,捷克斯洛伐克軍團也發揮了作用。
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構成的主體為捷克人,佔到了90%左右;斯洛伐克人在俄羅斯軍團、意大利軍團和法國軍團中所佔的比例分別為7.4%、3%和16%。
日本
俄國"十月革命"動搖了日俄同盟,日本決定全面控制中國以便干涉蘇俄,並與段祺瑞政府就共同防禦辦法締結協定。翌年,大正七年一月,日本海軍派出兩隻軍艦前往海參崴港。理由是協助受布爾什維克勢力威脅的俄國臨時政府 [2] 
日本出兵兵力為七萬三千餘人(七個師團)佔協約國八十的兵力,(當時)花費約九億日元。與投入相比,因為起初遠東戰場蘇俄放棄與干涉軍正面交鋒,沒有多大的戰果。蘇俄在歐洲東部地區消滅白俄之後揮師東進,日本在西伯利亞戰敗不得不退兵。西伯利亞出兵日本沒有多大戰果,反而是日軍軍律極差,強姦盛行導致性病蔓延大大影響了其戰鬥力(美軍高工資可以嫖妓,日軍不重視後勤和工資低導致日本兵無法合理解決性需求)、西伯利亞當地羣眾反而支持蘇俄,日本額外的戰果是蘇俄強制解散了韓國的抗日武裝。
日本雖然投入很大但是從戰爭中獲得的利益卻不多,從而迫使財政危機的日本政府不得不同意華盛頓體系實施裁軍。

西伯利亞干涉事件過程

協約國武裝干涉(1918~1919)
1918年8月,協約國軍隊開始在符拉迪沃斯託克登陸。日本派遣了7萬軍隊參加此次行動,數量之多引起了其它協約國的驚疑。英國、加拿大軍隊沿着西伯利亞大鐵路向西挺進以打通與捷克軍團與高爾察克白軍的聯繫。日本拒絕了像英軍那樣在貝加爾湖以西的進軍。美軍也拒絕遠離符拉迪沃斯託克。到1918年11月,日軍控制了俄國遠東的所有港口,以及西伯利亞鐵路自赤塔以東的沿線城鎮,並扶持沙俄將軍格里戈裏·米哈伊洛維奇·謝苗諾夫組成“外貝加爾地方臨時政府”,在日軍操縱下控制了從貝加爾湖到滿洲里
協約國撤軍(1920~1922)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俄國境內腹地作戰的捷克軍團,士氣潰散,士兵急於擺脱沒有盡頭的殘酷戰爭回到祖國過和平生活。同時,由於歐戰結束,協約國有了精力與大量戰爭剩餘物資可以支援俄國白軍的反布爾什維克的內戰。1919年4月,高爾察克的白軍在伏爾加河沿線特別是喀山城下的總攻被擊敗,從此一蹶不振,被蘇俄紅軍一路追擊退向遠東。
1920年6月,美國、英國與其它盟友從符拉迪沃斯託克撤出了干涉軍。1920年7月5日,日本與遠東共和國簽署協議,日軍撤出外貝加爾。1920年11月,謝苗諾夫白俄政權倒台。但日本繼續支持在阿穆爾河太平洋沿岸的白俄政權——阿穆爾沿岸臨時政府(Provisional Priamur Government)。隨着蘇俄紅軍的進攻,以及英國美國對日本覬覦西伯利亞領土的擔憂,以及日本國內經濟與人力難以支撐,1922年10月日軍全部撤出俄羅斯遠東,蘇俄紅軍收復符拉迪沃斯託克。

西伯利亞干涉事件結果

日軍在干涉西伯利亞過程中,約有5000軍人陣亡或病亡,戰爭成本約9億日元。而從戰爭中獲得的利益卻不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