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之島

鎖定
西之島 [5]  (日語:西之島,にしのしま),是日本所屬小笠原羣島中的一個島嶼。西之島位於父島以西約130公里。該島地理座標為北緯27度14分49秒,東經140度52分28秒。該島隸屬於東京都小笠原支廳小笠原村
由於西之島還在噴出大量岩漿,西之島還在不斷成長中,截至2016年9月,島嶼面積已經達到約2.68平方公里,約是原來的12倍。
中文名
西之島
外文名
にしのしま(日本語)
所屬地區
日本小笠原羣島
地理位置
日本
面    積
2.68 km² [1] 
氣候條件
熱帶海洋性氣候

西之島形成原因

西之島是由兩種不同的噴發方式形成的。
第一部分開始後,熔岩突然噴發到冷水中。熔岩邊緣產生了蒸汽,然後以爆炸的方式向水中擴散,並將少量熔岩噴到了空氣中。這種噴發方式名為“蘇特塞式噴發”,以1963年冰島一座以這種方式形成的島嶼命名。
當較久的熔岩冷卻後、覆蓋在島嶼表面時,新形成的熔岩會被迫流入之前形成的溝槽中,不會接觸到海水並冷卻。這種噴發方式名為“斯通博利型噴發”,會從火山中噴出泉水般的岩漿,覆蓋在之前形成的岩石上。符合該噴發方式的岩漿不會直接由火山口噴入海水中,而是要流過陸地上的道道溝槽,然後才會逐漸冷卻下來。
直到今天,這些島嶼每天還在噴出大量岩漿,能夠填滿129個東京巨蛋體育場大小的游泳池。 [2] 

西之島成長記錄

在日本伊豆諸島之南,小笠原羣島以西的海域中,有一座小島,名叫西之島。這座小島以前的面積並沒有這麼大。
1973年4月的一天,這裏的海底火山大爆發,海面上騰起了煙柱和水柱,海水大面積變色。兩個月後,變色海域露出了1米多高的岩礁,可在幾天以後,岩礁又消失了。同年9月,海底火山再次爆發。不久,火山口露出水面,在海面上形成了100多米長的小島,因為這座小島在西之島附近,所以人們把它命名為西之新島。新島誕生之後,一直在移動。4個月後,這座新島和原有的西之羣島連在一起,成為今天地圖上的西之島(或新島)。
在1973年以前,西之島未有過任何爆發的紀錄。
1973年5月30日上午11時左右,一條路過的船的船員留意到在島的東面每隔數分鐘就有白煙冒出,噴往約100米的上空。在次日的一次空中調查,確認爆發地點在島的東面400米處,附近還出現旋渦。鄰近的海水變成黃綠色,而且遠至爆發點以北五公里都有發現浮石在其海面漂浮。另一名船員留意到有兩塊黑色的石從海里冒起。
到了七月,爆發持續,除了繼續有白煙噴出之後,還出現了噴水柱。在9月14日的空中調查發現在海底噴發點之上出現了一個新島。新島由一個高四十米的火山渣錐為主,闊120米,當中包括一個直徑70米的火山口,不繼有火山渣噴出到300米高的上空,但白煙更冒至1500米的高度。
11月,在新島發生裂縫噴發,爆發從新島的西南面到東北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火山渣錐鏈。最新形成的火山錐位於火山渣錐鏈的結尾,而先前形成的火山錐都被海浪衝擦而破壞。這些火山渣錐都由噴發到300米高的火山灰形成。
12月,新島的面積已變得比原來的西之島大,有700米長、250米寬。火山口持續噴出火山灰和火山渣,但在新島上的一個小火山口卻有熔岩流出。
1974年2月,新島又在其西端長出兩個新的火山渣錐,但只有靠東邊的一個火山渣錐有爆發。在當年1月11日進行的空中調查發現,活躍的東火山渣錐還有熔岩流。在此之後,噴發結束,而海浪的活動把新舊兩島連結在一起。
東京巨蛋 東京巨蛋
2013年年底,西之島離岸發生火山爆發,使島的東南偏南位置長出一個新的小島,現時面積已有四萬平方米,約五個足球場的大小;而新島上亦從11月尾時的兩個火山口增至有三個火山口。
2013年12月25日,從火山流出的熔岩,已與相隔約500公尺的西之島相連接。
2014年10月16日,新出現的島嶼面積已達到1.85平方千公尺,較剛發現時的0.01平方千公尺已擴大至原先的185倍。此外,加上原西之島的剩餘部分,新島整體面積已達1.89平方千公尺,相當於東京巨蛋面積的40倍,是原西之島面積的8.6倍。跟隨航拍的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中田節也表示火山應該還會持續噴發數年。 [3] 
2015年2月,持續噴發的小笠原羣島西之島火山,向東流出的岩漿範圍進一步擴大,而該島的一部分正在被海浪侵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