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襲明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鎖定
“襲明”一詞出自《道德經》,聖人善於救人(用人),所以沒有被放棄的人,善於救物(用物),所以沒有被丟棄的物品。襲明的核心精神是善於用人,讓人去到最適合的地方,發揮最大的效用,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1] 
中文名
襲明
拼    音
xí‘míng

目錄

襲明釋義

襲明:內藏智慧聰明。襲,覆蓋之意。 [2] 

襲明出處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xiá zhé),善數(shǔ)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全文釋義: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發生病疵;善於計數的,用不着竹碼子;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着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鑑。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鑑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