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击

[xí jī]
对不备之敌突然实施攻击的作战行动
展开9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袭击"作为汉语词语,读作xí jī,是动词性质的偏正式合成词。其核心语义包含军事战术层面的"乘敌不备快速进攻"和日常用语中"突然打击"的比喻性用法 [2]。在军事领域,《三国志》记载的"遣奇兵袭击绍运车"印证了该词自古即用于描述战术突袭,现代定义为游击战主要作战方法,强调把握战机、目标选择与组织准备三大要素 [1]。冰心作品中"惊喜袭击了各个人的心"则展示了该词在文学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应用。
中文名
袭击
拼    音
xí jī

语义解析

播报
编辑
"袭"为形声字,本义指死者衣襟,后引申为重复、趁其不备等含义;"击"原指敲打动作,二者结合构成"乘其不备实施攻击"的复合语义。该词语法上可作谓语或宾语,如"组织夜间袭击""抵御台风袭击" [2]
军事层面的核心定义包括:
  • 出敌不意的战术特性,强调进攻突发性 [1]
  • 成功要素包含捕捉战机、精准选择目标与周密准备
  • 区别于正面强攻,常与"奇兵""游击"等战术配合实施 [3]

文学与日常应用

播报
编辑
冰心1943年创作的《我的朋友的母亲》中,运用"惊喜袭击了各个人的心"的拟人化表达,将军事术语转化为描述情感冲击的修辞手法。现代汉语中常见于以下语境:
  • 自然灾害描述:"经受台风袭击" [2]
  • 突发事件报道:"疫情突然袭击城市"
  • 竞技对抗场景:"主队发动快速反击袭击对方球门"

相关词语体系

播报
编辑
近义词网络包含三个层次:
  1. 1.
    战术层面:偷袭、伏击、闪击 [3]
  2. 2.
    行动层面:进攻、攻击、突击 [1]
  3. 3.
    结果层面:突破、瓦解
反义词体系则包含:
  • 防御性行为:护卫、保卫 [1]
  • 建设性行为:修复、重建、维护

典型用例分析

播报
编辑
《海词汉语词典》例句"袭击敌军营地"展示了军事标准用法,包含完整的"主体-动作-客体"结构 [2]。而《说文解字》中"袭,左衽袍"的原始释义与"击,攴也"的本义,揭示了汉字演变对词义的影响。现代军事教材普遍将袭击作战细化为三个阶段:创造战机、目标选择、组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