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襲(拼音:xí),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1]  。最早見於金文 [2]  。本義表示死者穿的衣襟在左邊的內衣,後引申為重疊、重複、承襲等義。
(基本信息欄來源: [3]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dxye
倉    頡
ipyhv
鄭    碼
gmsr
字    級
一級字 [1] 
注    音
ㄒㄧˊ
平水韻部
入聲十四緝 [4] 
總筆畫
11
四角號碼
43732
統一碼
88AD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圖 字源演變圖
形聲字。西周金文及籀文所見從衣,龖聲。 《説文》小篆從衣,龖省聲。漢代以降承襲省聲寫法,或下形上省聲,或外形內省聲。楷書以下形上省聲結體。楷書簡體把省聲“龍”寫作“龍”。本義表示死者穿的衣襟在左邊的內衣。《説文》:“襲,左衽袍。”朱駿聲通訓定聲:“凡殮死者,左衽不紐。”段玉裁注:“袍,褻衣也。”又表示給死者穿衣。《釋名·釋喪制》:“衣屍曰襲。襲,匝也。以衣周匝覆之也。”由以衣周匝覆之引申為衣上加衣。《禮記·內則》“寒不敢襲”,鄭玄注:“重衣。”由此又引申為重疊、重複、承襲等義。 [2]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穿衣加服。古喪禮中稱以衣斂屍。

賈公彥疏:“雲‘襲,復衣也’者,以其鄉袒則露形,今雲襲,是復着衣,故云‘復衣’。”

穿衣加服。亦指斂屍之衣。

《禮記·雜記上》:“子羔之襲也,繭衣裳與税衣、纁袡為一,素端一,皮弁一,爵弁一,玄冕一。”

引申指藏物的箱子、包裹等。

宋郭彖《睽車志》卷三:“因探懷出物一襲,曰:‘以此贈行。異日得十四歲女子乳,即可餌也。’許大訝,且奇之。徐發襲,得白石數塊,堅瑩可愛。”

穿衣加服。亦專指古代盛禮時掩上敞開的外服。

《禮記·曲禮下》:“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孔穎達疏:“凡衣,近體有袍襗之屬;其外有裘,夏月則衣葛;其上有裼衣;裼衣上有襲衣;襲衣之上有常着之服,則皮弁之屬也。掩而不開則謂之襲。”
《禮記·表記》:“子曰:‘裼襲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鄭玄注:“禮盛者以襲為敬。”
錢玄《三禮名物通釋·衣服·衣裳》:“凡當盛禮者,不在文飾,以不裼為敬;不裼,謂之襲。喪亦不在文飾,故亦襲。”

通“習”。習慣。

宋梅堯臣《送白秀才福州省親》詩:“漱齒去塵埃,土風須漸襲。”

姓。


襲肅
動詞
穿衣加服。泛指穿衣,穿戴。

清王韜《淞濱瑣話·白瓊仙》:“襲雲羅,曳霧縠,高髻堆鴉,不類近時裝束。”

穿衣加服。衣上加衣。

禮記·內則》:“寒不敢襲。”

重複;重疊。
repeat
孔穎達疏:“《禮記》稱‘卜筮不相襲,襲者重合之義。’”

引申為堆積,積累。

楚辭·九章·懷沙》:“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

合,調和。
merge
荀子·不苟》:“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是説之難持者也。”

繼承;沿襲。
carry on as before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祖宗非佌佌,也非是庶民白屋,不襲門蔭,應中賢良科舉。”
世襲
蒙受;領受。

宋司馬光《交趾獻奇獸賦》:“然後旃裘之長,頓顙而讋服;祝髮之渠,回面而奔走,靡不投利兵而襲冠帶,焚僭服而請印綬。”

遮蓋;掩藏。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三四:“篋中都有舊墨跡,從此襲以玫瑰函。”

出其不意的進攻。
raid
續資治通鑑·宋太宗雍熙元年》:“遼招討使韓德讓以徵党項回,遂襲河東,賜詔褒美。”
襲擊
引申為報復。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子元曰:“‘婦人不忘襲讎,我反忘之!’”

竊取;抄襲。

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惟古於辭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後皆指前公相襲。”

進入。

淮南子·覽冥訓》:“蛇鱔着泥百仞之中,熊羆匍匐邱山磛巖,虎豹襲穴而不敢咆,猿狖顛蹶而失木枝。”

引申為返,還歸。

文選·潘岳〈哀永逝文〉》:“委蘭房兮繁華,襲窮泉兮朽壤。”

觸及;薰染;侵襲。
attack
丁玲《母親》四:“她最喜歡這種夜晚,覺得有説不出的幽趣,可是也有一縷淡淡的寂寞襲上心頭。”

量詞
衣服成套稱為襲。
a suit
史記·趙世家》:“賜相國衣二襲。”

亦單指一件。

清程麟《此中人語·翠翠》:“生急起捉之,忽不見;足下恍惚有物,俯視之,狐裘一襲也。”

重;層。
layer
《呂氏春秋·節喪》:“題湊之室,棺槨數襲,積石積灰,以環其外。”

(參考資料: [5]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左衽袍。從衣,龖省聲。𧟟,籒文襲不省。似入切〖注〗㦻、褶、𧟛,古文。 [6] 

説文解字注

𠂇衽袍。
小斂大斂之前衣死者謂之襲。士䘮禮。乃襲三稱。注曰。遷屍於襲上而衣之。凡衣死者。左衽不紐。按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襲亦左衽不紐也。袍、褻衣也。記曰。纊為繭。緼為袍也。許曰。袍、襺也。士喪禮。襲衣有爵弁服、皮弁服、褖衣。注。褖衣所以表袍者。子羔之襲繭衣裳與税衣為一是也。斂始於襲。襲始於袍。故單言袍也。襲字引申為凡揜襲之用。若記曰帛為褶。士喪禮古文作襲。叚借字也。喪大記、玉藻用禮今文作褶。注曰。褶、袷也。有表裏而無著。許依古文禮。故不收褶字。凡經典重襲之義。如筮襲於夢。武王所用。祥襲則行。不襲則增。修德而改⺊。皆當作褶。褶義之引申。
從衣。龖省聲。
似入切。七部。 [7]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似入切。《集韻》《韻會》席入切。𠀤音習。《玉篇》:重衣也。《禮·玉藻》:裘之裼也,見美也。服之襲也,充美也。
又《樂記》:周還裼襲,禮之文也。
又《通鑑》:趙烈侯賜公仲連衣二襲。注:上下皆具曰襲。
又《説文》:左袵袍也。
又服也。司馬相如《上林賦》:襲朝服。
又合也。《周語》:朕夢協於朕卜,襲於休祥,戎商必克。
又因也。《禮·曲禮》:卜筮不相襲。又重也。《左傳·哀十年》:卜不襲吉。
又入也。《晉語》: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敖大國襲焉曰誅。
又受也。《左傳·昭二十八年》:故襲天祿,子孫受之。
又掩其不備也。《左傳·莊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又雜襲,雜沓也。《前漢·蒯通傳》:魚鱗雜襲,飄至風起。
又姓。《通志·氏族略》:晉有隱士襲元之。《南史》有襲蒍。《玉篇》:籀文作𧟟。《篇海》:又作𧟛。 [3] 
《説文解字(孫刻本)》書影 《説文解字(孫刻本)》書影 [8]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9]
《康熙字典(內府)》書影 《康熙字典(內府)》書影 [10]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字形對比圖 [3]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書法來源: [11] 

音韻彙集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聲調
四呼
韻攝
上古音系








廣韻
似入
緝A
緝A

三等
入聲
開口
中原音韻

齊微齊

齊微

入聲作平聲
齊齒呼

洪武正韻
席入


八緝

入聲


分韻撮要


第十七金錦禁急

陽入


(音韻資料來源: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