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古城(襄陽城區)自東漢劉表蒞襄作荊州牧治始,歷為州、郡、府、縣治。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時由原土城改為磚城。襄陽古城被歷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築防禦體系之一,也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禦建築。
- 中文名
- 襄陽古城
- 外文名
- Ancient city of Xiangyang
- 地理位置
- 襄陽市襄城區馮家巷2號 [15]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
- 全年 8:00-17:30 [14]
- 景點級別
- AAAA級
- 門票價格
- 免費開放
- 著名景點
- 夫人城、仲宣樓、昭明台、綠影壁
- 襄陽城周長
- 7322米
- 護城河最寬處
- 寬度180米以上 最寬250米
- 城牆高低
- 最高11米、最低7米
- 美 稱
- 鐵打的襄陽 華夏第一城池 [2]
- 天然屏障
- 漢江
- 周圍著名景點
- 米公祠、古隆中等
- 建議遊玩時長
- 一天
- 適宜遊玩季節
- 四季皆可
襄陽城歷史沿革
編輯襄陽城春秋時期
襄陽城起源最遲在春秋初期,即已存在的北津戍。是楚國北方的一個大型軍事渡口,位於襄陽城西南三里餘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唐以前通過湖東與漢江相貫通的北渠——檀溪水河道可方便出入漢江,江斜對岸是地勢高爽的鐵窗口,可與北津戍對置往來回返的碼頭,具備作大型軍事渡口的優越天然條件,成為春秋戰國期間楚國北進、東擴、西拓時楚軍尤其是楚王師出入的聚散地,是一處有相當基礎設施和舟楫糧秣之備的軍事要塞,逐步發展成為有相當規模和戍卒守衞的城邑。
[5-6]
襄陽城兩漢時期
因為北津戍突出的交通地位,兩漢(西漢、東漢)在此設縣,北津戍治遂成為縣治。又因漢水在洪水季節攜帶的大量泥沙使檀溪水道不斷淤高,城西之水大約於秦漢時在雨季和洪水季節被迫改道襄陽城南諸山北麓轉峴山東麓,最後從峴山南的觀音閣北流入漢江,稱之為襄水,於北津戍所設縣因位於是水之陽而被改稱為襄陽縣,北津戍故城遂被稱之為襄陽城。
襄陽城晉宋時期
東晉太元三年,梁州刺史朱序鎮守襄陽城,序母為禦敵來犯,帶領眾婢和城中婦女,又於城西北角築新城二十餘丈,後人將此段稱“夫人城”(光緒《襄陽府志·城池》和同治《襄陽縣誌·城池》載雲)。
南宋乾道五年,對城垣作了維修,乾道七年又修。
襄陽城魏唐時期
襄陽古城(4張)
文獻記載唐宋元襄陽城周九里。南宋在襄陽城東南西三個城門上增建了甕城,重要位置包砌了磚牆,在城垣上增築了馬面和看樓,在城的東北角和西北角新建了延至江邊的雁翅城,與樊城東西角樓抵江邊的兩雁翅城相呼應,增強了襄陽二城的防衞能力。
襄陽城元末時期
元末襄陽城向東、向南擴建。鄧愈奉命對襄陽城進行擴建,向東、向南各擴建了約400米,在南宋所修東北角外雁翅城的基礎上增建了一座與之相連的角城——新城灣,向東增擴了長門段。元末,城垣頹廢。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部將鄧愈鎮襄陽,重新修復。
襄陽城明清時期
明洪武初,又別拓城東北角,由舊大北門向東繞至長門,環南增建新城。明萬曆四年襄陽知縣萬振孫題額:東門曰"陽春",南門曰“文昌”,西門曰“西成”,大北門曰“拱宸”,小北門曰“臨漢”,東長門曰“震華”;(1993年,襄陽市政府在原址上恢復仲宣樓。雙層重檐歇山頂,雄偉壯麗。)、魁星樓、獅子樓,均早已不存。
明成化間(1465年-1487年)都督王信重建南門城樓
正德十一年(1516年)夏,漢水大溢,破城三十餘丈,巡道聶賢捐俸補修。
順治五年(1648年),都御史趙兆麟檄副史蘇宗貴重修西門城樓,知府冀如錫重建南門城樓,同知徐騰茂、張仲重建大北門、小北門城樓。知縣董上治接着重建東門城樓後,又為各城門再題別稱,題東門曰“保釐東郊”,南門曰“化行南國”,西門曰“西土好音”,北門曰“北門鎖鑰”。
道光六年(1826年),知府周凱重修六門城樓。
光緒元年(1875年),因久雨,城垣多處坍塌,知縣吳耀鬥領修。二年,知縣勞慶藩接手續修,直至光緒七年,知縣梅冠林接修完工。
[5]
襄陽城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後,曾斷續小修(建國前後,在襄陽城內數次發現刻有民國十六、十八年的城磚)。
1933年5月,大北門城樓被颶風摧毀。
1939年,日本侵略者對襄陽二城狂轟濫炸,為便於羣眾疏散,將西門南側和南門西側的城牆連同西門、南門月城及城樓拆除。
1945年左右,因年久失修,長門城樓坍塌。
1958年左右,擴建東街時將東城門拆除,襄陽城獨存小北門城樓。
襄陽城中華人民共和國
1970年,夫人城東側被毀160多米。
1974年左右,將南門兩側約860米的牆體拆除。
1976年小北門東側又被損壞120米。古城人民對城垣接連受損,無不為之惋惜。
1978年以來,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已採取措施,加以保護,並撥出專款進行維修。
襄陽城建築構造
編輯外砌城磚,內用土夯築。東、西、南、北城牆分別長2.2公里、1.6公里、1.4公里、2.4公里,城牆均高8.5米,寬5至15米。共有6座城門:東門曰"陽春",南門曰"文昌",西門曰"西成",大北門曰"拱宸",小北門曰"臨漢",東長門曰"震華",城門由明萬曆年間的知縣萬振孫題額。
除了六個城門之外,另有四座角樓,名曰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三座角樓皆已頹圮,唯於1990年代初重建了王粲樓)。在襄陽城中心十字街處有鼓樓(昭明台),於南街設有譙樓,城內建築相互呼應,構成一個完備的古代城池功能整體。
清順治二年,知縣董上治再題額:東門曰"保釐東郊",南門曰"化行南國",西門曰"西土好音",北門曰"北門鎖鑰"。現僅存一座臨漢門樓,其他或因市政改造被拆除,或因風雨災害而傾頹,但整體上依然保留着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雙層防禦體系。
20世紀90年代初復建了襄陽城東南角上的仲宣樓。城內佈局合理,主幹街道為“艹”形,縱橫直達城門。城外,北面是漢水天然屏障,餘三面是闊若湖面的護城河,深2~3米,最寬處達250米。襄陽城現以臨江的北城牆保護最好,東城牆的陽春門、西城牆的西成門、南城牆的文昌門已毀,但整體上依然保留着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雙層防禦體系。
[8]
襄陽城建築特點
編輯明、清時期曾因漢水多次潰堤壞城而幾經修築。 現存城牆基本上是明代的牆體,外砌大城磚,內用土夯築。東、西城牆分別長2.2公里、1.6公里,南北城牆分別長1.4公里、2.4公里;高8.5米,寬5~15米。城門共有6座。
萬曆四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提雅稱,分別為:陽春門,文昌門,西城門,拱宸門,臨漢門,震華門。因西門是朝拜真武祖師廟的必經之路,故又稱為“朝聖門”。
襄陽城在明清時,古建築較為完整: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點綴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牆飛檐,煞是壯觀,整個城池都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受。襄陽城北、東、南由滔滔漢水環繞,西靠羊祜山、鳳凰山諸峯。城牆始築於漢,後經歷代整修,現基本完好,牆體高約10米,厚1.3─1.5米,周長7.4公里。
明代李言恭詩讚“樓閣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環以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250米,人稱“華夏第一城池”。整個襄陽城佈局嚴謹,形勢險要,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固若金湯,自古譽為“鐵打的襄陽”
據考證西漢時期在築襄陽城的同時開鑿了護城河。城池南北長約1.7公里,東西寬1.5公里,護城河寬180米、水面91萬平方米。襄陽護城河平均寬180多米,最寬處250米,是我國最寬的人工護城河,被稱為“華夏第一城池”。整個護城河河面寬闊如湖泊,使得襄陽城易守難攻,固若金湯。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美稱。
[9]
襄陽城名人淵源
編輯襄陽城,地處中華腹地,居楚鄂西北,扼漢江中游,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憑山之峻,據江之險,人傑地靈,物華天寶,一代代歷史名人巨匠匯聚於此。襄陽城現有名人遺蹟或者名人故居建築如下:
(習家池)
[10]
| ||
北宋著名書法家 | (米公祠) | |
千古名相 | (襄陽城西古隆中) | |
建安七子之首 | (仲宣樓) | |
三國名士 | (徐庶廟) | |
(治所在襄陽城) | ||
昭明太子生於襄陽 | (昭明台) | |
張柬之
[18]
| 張公祠(勝利街) | |
襲殺襄陽王的“八大王” | (襄陽城內) |
襄陽城歷史文化
編輯襄陽城天下草廬對
三國文化名城,120回的《三國演義》32回故事發生於此。
襄陽城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漢末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曾在襄陽城西隆中躬耕求學10年,謀劃了天下聞名的《草廬對》。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馬躍檀溪、水淹七軍等32回故事發生在襄陽。境內現有古隆中、襄陽古城池、米公祠、習家池等名勝古蹟700餘處。
[11]
襄陽城千年靈秀地
鐵打的襄陽城,白起、關羽、岳飛、李自成等曾在襄陽城鏖戰。《荊州記》載:東漢初平元年,劉表為荊州刺史,將州治從漢壽遷至襄陽城。唐代襄陽城為山南東道治所。
[12]
明末李自成攻佔襄陽城,並在此建立國家政權,自稱“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
襄陽城武俠傳奇城
襄陽城名人評價
編輯“襄陽為中華腹地的山水名城,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牆仍然完好,憑山之峻,據江之險,沒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贏得十里風光,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自古就是商賈匯聚之地,這裏已成為內陸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樞紐,汲取山水之精華”。
襄陽城是襄陽市標誌性景觀之一,歷來為襄陽市勝景,為海內外所熟知。在任何時候去欣賞都是可以的且免費觀看遊覽。城牆兩邊都是美景,春天,正是柳綠花紅,登臨城牆,看護城河微瀾泛起,岸邊萬條垂下綠絲絛,登城牆觀景,感受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
襄陽城申遺狀況
編輯●2009年
湖北“襄陽城牆”、浙江“臨海台州府城牆”先後申請加入聯合申遺項目,聯合申遺項目組合為“4+2”模式。
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工作會議在南京召開,會上正式成立“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經來自全國8個城市的代表推舉,南京市成為申遺項目的。自2006年起步,中國明清城牆的聯合申遺,正式進入實質階段。聯合申遺的8個城市有江蘇的南京、陝西的西安、浙江的臨海、湖北的荊州和襄陽、遼寧的興城、安徽的壽縣和鳳陽,它們都擁有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城牆。這八個城市已經確定共同參與“明清城牆”項目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3]
●古城鎮聯盟
2014年襄陽古城攜手江蘇周莊、山西平遙、山東周村等地,成立中國十大古城鎮聯盟。
十大古城鎮攜手成立聯盟在國內尚屬首次,旨在聯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古城鎮旅遊發展之路,保護和傳承古城鎮文化、歷史文化。成立儀式上,襄陽等古城鎮聯合發表宣言稱:杜絕“拆真名城、建假古董”的現象,保護古城鎮的原生態生活和原住民利益,在旅遊開發過程中自覺依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等。
襄陽城所獲榮譽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中國現存最完好的十大古城 你知道哪些?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7-08-25]
- 2. 兵家必爭之地 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 .21CN財經網.2013-02-25[引用日期2014-08-19]
- 3. 荊州襄陽等8城申遺“明清城牆” 南京成牽頭城市 .中國江蘇網.2014-07-10[引用日期2014-07-29]
- 4. 襄陽古城加入中國十大古城鎮聯盟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08-25]
- 5. 襄陽城沿革考 .荊楚網[引用日期2014-07-09]
- 6. 古城襄陽那些難忘的歷史記憶與光輝歲月 .鳳凰網.2013-09-13[引用日期2014-07-03]
- 7. 襄陽城牆歷史大事記 .襄陽熱線[引用日期2014-07-09]
- 8. 遇見襄陽古城 .鳳凰網.2014-05-05[引用日期2014-08-12]
- 9. 護城河 .襄陽政府網.2012-05-03[引用日期2014-08-12]
- 10. 習家池:一脈相傳兩千年 .襄陽政府網.2014-06-27[引用日期2014-08-30]
- 11. “隆中對”故里智慧襄陽城 .搜狐網.2013-07-25[引用日期2014-07-03]
- 12. 美麗中國·靈秀湖北之五——古韻襄陽 .荊楚網.2013-10-15[引用日期2014-08-12]
- 13. 雁門關桃花島襄陽 跟金庸武俠暢遊祖國名勝【4】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4-04-28[引用日期2014-07-03]
- 14. 襄陽城 .攜程攻略[引用日期2021-02-23]
- 15. 襄陽古城 .攜程旅行[引用日期2021-06-23]
- 16. 好消息!荊州將新增1家國家4A級景區 .荊州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1-12]
- 17.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佈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名單的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2022-08-25[引用日期2022-08-25]
- 18. 新唐書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0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