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襄樊戰役

(1948年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役)

鎖定
1948年7月2日至16日劉伯承、鄧小平等指揮中原野戰軍一部和桐柏、陝南軍區部隊對湖北省襄陽、樊城地區的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城市攻堅戰。1948年6日下旬,華東野戰軍在攻佔開封之後,集結於睢縣、杞縣地區殲滅企圖增援開封的區壽年兵團,迫使蔣介石調胡璉兵團、吳紹周兵團分別自汝南、駐馬店地區北上增援,並將楊才千兵團調往確山地區。這時,漢水流域中段的襄陽、樊城、谷城、老河口等地的國民黨軍,僅有第十五綏靖區司令部及所轄川軍3個旅和3個保安團共2萬餘人,勢孤力薄。劉伯承、鄧小平決定抓住這一有利戰機,以第六縱隊(轄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陝南軍區第十二旅和桐柏軍區第二十八旅、第三軍分區2個團共14個團3萬餘人,在江漢軍區部隊配合下發起襄樊戰役,並由桐柏軍區司令員王宏坤、政治委員劉志堅統指揮,以奪取川陝鄂三省要衝襄陽、樊城。 [1] 
名    稱
襄樊戰役
發生時間
1948年7月2日—16日 [1] 
地    點
襄陽

襄樊戰役戰役目標

1948年7月初,劉伯承決心乘漢水流域敵軍兵力空虛之際,以第六縱隊、桐柏軍區主力及陝南第十二旅等發起襄樊戰役。襄樊地區(含老河口)位於漢水流域的中段,地處川陝鄂的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奪得此地,不僅可以截斷華中敵軍與西北敵軍的聯繫,配合華東野戰軍在豫東戰場的作戰,而且還可直接威逼武漢,進而南渡長江、西進四川。早在6月初,劉伯承就下定了襄樊戰役的決心,並且把作戰命令下到了各縱隊。6月17日,華東野戰軍發動了豫東戰役。為配合華野作戰,劉伯承以大局為重,決定暫停襄樊戰役的準備工作,急調第一、二、三、四縱隊到平漢線阻擊敵吳紹周兵團北援,但把六縱隊放在唐河地區,以使其東可馳援平漢、南可奔襲襄樊。
襄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位於樊城的南面,中間隔着漢水。襄陽城依山傍水,東、北兩面為漢水環抱,南面高山聾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素有“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之説。兵家歷來認為:奪襄陽必先取南山;山存則城在,山失則城亡。白崇禧曾派整編第八十五師第二十三旅駐守襄陽,康澤到任後,又加固了工事。 [3] 

襄樊戰役戰役概況及戰役結果

中原野戰軍一部及桐柏、陝南軍區部隊對駐守湖北襄陽、樊城地區的國民黨軍發動的一次殲滅作戰。1948年6月下旬,國民黨軍為抗擊華東野戰軍在豫東的攻勢,調駐南陽、駐馬店、汝南等地的胡璉吳紹周兵團北援。漢水流域中段的襄陽、樊城、谷城、老河口等地,僅有第15綏靖區3個旅和保安團共2萬餘人,勢孤力薄。鑑於這一有利形勢,中原野戰軍決定以第6縱隊和桐柏、陝南軍區主力共14個團3萬餘人,奪取川陝鄂三省要衝襄陽、樊城。
7月2日,第6縱隊和桐柏、陝南軍區參戰部隊採取遠程奔襲戰術,自河南新野出發,一晝夜行軍70餘公里,於3日襲殲由老河口、谷城逃竄之國民黨軍163旅大部,並於6日從三面包圍樊城,威逼襄陽。樊城守軍懼殲,逃往襄陽。7日,第6縱隊等部隊向襄陽外圍國民黨守軍發起攻擊。激戰至10日,攻佔了萬山、琵琶山、真武山、鐵帽山等陣地,打開了自東西兩面近逼城關的通路。鑑於襄陽城南山區國民黨軍防禦陣地不易奪取,而城東、西兩面防守薄弱,攻城部隊採用“掏心”戰術,集中主力自東、西兩面突然攻城。戰至13日,佔領東關和西關大部。15日夜,攻城部隊在炮火掩護下發起總攻,迅速突入城內,展開激烈巷戰。16日,全殲襄陽守軍,活捉國民黨軍第15綏靖區司令康澤。此役共殲滅國民黨軍2萬餘人,解放了老河口、谷城、南漳、宜城、襄陽、樊城等地。 [2] 
參考資料
  • 1.    閻曉宏等主編;《鄧小平大辭典》編委會編.《鄧小平大辭典》:紅旗出版社,1994年:第418頁
  • 2.    鄭建英,陳文柱主編.《新編中共黨史簡明辭典》:哈爾濱出版社,1991年:第176頁
  • 3.    許傳文編著.《劉伯承元帥畫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