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襄城城牆

鎖定
襄城城牆,位於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西南北汝河畔,始建於公元前540年。 [1] 
襄城城牆長2297米、高6.8米、上寬8米、下寬15米,基座高1米,多為明代重修,城牆外部根基用長條形紅石壘砌,整個城牆是用黃土夯制而成,城牆裏面部分地段用青磚覆面,但大部分是用黃土夯成。西城門為磚砌成,城牆高12米,門高6.5米,寬5米,上部為磚券拱形甕城呈半圓形,長96米,保存完整,曾被入選為“萬里長城著名關隘香港迴歸紀念封” [1-3] 
2013年3月5日,襄城城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襄城城牆
地理位置
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西南北汝河畔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185-3-48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長    度
2297 m
高    度
6.8米

襄城城牆歷史沿革

據《襄城縣文獻錄》記載:襄城春秋時名汜,屬鄭國。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因避其弟太叔帶攻佔京都(今洛陽)之難逃奔鄭國,居住於汜。其後96年(公元前540年)楚靈王,始在汜之西北一里築新城。以周襄王曾居於汜,定名襄城,襄城城牆也由此誕生,其後歷代屢加修擴。 [1] 
襄城城牆,於明代修建三次。第一次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主薄樊敍重修,此時縣城周長六里八十九步、高兩丈,為初具規模的四方城。第二次是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知縣李光先以磚築縣城南、西、北三面城牆,以防水患。城外有濠溝,與汝水相通。第三次是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知縣諸允修在縣城西門增修甕城,因學宮在西南,特建奎門直通河道以納秀氣。 [2] 
明末崇禎年間,李自成毀城,襄城城牆受損。 [3] 
清順治八年(1651年)和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襄城城牆歷經重修 [1] 
隨着城市的改建,城牆南、東、北段先後被毀,只保留縣城西至西北一段城牆和甕城。 [1] 
20世紀80~90年代,襄城縣第一高級中學、襄城縣第二高級中學和襄城縣煙葉復烤西烤廠自籌資金對襄城城牆部分地段進行了保護維修。 [3] 
2006年,襄城縣人民政府成立文物保護小組,負責保護管理。 [3] 

襄城城牆建築格局

現存襄城城牆長2297米、高6.8米、上寬8米、下寬15米,基座高1米,多為明代重修,城牆外部根基用長條形紅石壘砌,整個城牆是用黃土夯制而成,城牆裏面部分地段用青磚覆面,但大部分是用黃土夯成。 [1-2] 
襄城城牆

襄城城牆主要建築

襄城城牆西城門

西城門為磚砌成,城牆高12米,門高6.5米,寬5米,上部為磚券拱形。 [1] 

襄城城牆甕城

甕城呈半圓形,長96米,甕城設一城門。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迷惑敵人,誘敵深入,帶敵人進入甕城,關閉城門,從而一舉殲滅。二是因文廟在縣城牆西南,待建一門直通汝河水道,既方便取水,又可聚納秀氣。甕城的城門朝向西南方,據説是古人為迎風水,特意這樣建造的。 [1] 

襄城城牆歷史文化

傳説軼事
《晉書》記載:西晉末年,社會軍隊圍攻襄城數月,城中人困馬乏,糧盡草絕。危難之際,年僅十三歲的縣城太守荀崧的小女兒,灌,為救其父和全程的百姓,夜間率領數十人,逾城突圍而出,賊兵窮追不捨,灌督歷將士邊戰邊往前衝,直到魯陽山方才擺脱敵兵追殺,後來搬回了援軍,大破敵兵。從而成就了荀灌娘這個威風凜凜的少年女英雄的千古盛名。 [1] 

襄城城牆文物價值

由於現存甕城保存完整,曾被入選為“萬里長城著名關隘香港迴歸紀念封”。“萬里長城著名關隘紀念封”組委員會徵集製作部主任趙愛民先生經查閲史料和實地考查後認為襄城古城牆保存完好,其甕城完好程度在全國已不多見,其文物價值不低於鄭韓故城,保護好古城牆及甕城對研究歷史上城防建設以及對外防禦入侵都提供了一定的實物鑑證。 [1] 

襄城城牆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襄城城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襄城城牆旅遊信息

襄城城牆地理位置

襄城城牆位於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西南北汝河畔。

襄城城牆交通指引

襄城縣人民政府距離襄城城牆約4.4千米,駕車約8分鐘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