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褶皺臂尾輪蟲

鎖定
褶皺臂尾輪蟲是輪蟲的一種,海洋中的的輪蟲大約有50多種,它們多數生活在沿岸淺海區。褶皺臂尾輪蟲在海水養殖中能夠進行大量培養,並用於海產動物人工育苗的僅有褶皺臂尾輪蟲(Brachionus plicatilis)一種。褶皺臂尾輪蟲具有適應力強、生長快、遊動緩慢等特點,適合大規模人工培養,是海水魚幼體不可缺少的開口餌料。
中文學名
褶皺臂尾輪蟲
動物界
輪蟲門
單巢目
臂尾輪蟲科
臂尾輪蟲屬

褶皺臂尾輪蟲形態特徵

主體分為頭冠部、軀幹部和足部三部分,頭冠部位於身體前端,頭冠上有纖毛環,纖毛環上有3個棒狀突起;軀幹部位於頭冠部之後,被一透明、光滑的背甲所包圍,背甲前緣通常具6個棘刺,中間1對棘刺與其他2對等長或比之稍長;足部從背甲後面正中處的一開孔伸出,足很長,上有環紋,後端有1對鋏狀趾,足的基部有l對黏腺,直通到趾部,趾可利用黏腺分泌的黏液吸附於其他物體上。體形多變,當頭冠部和足部都縮人軀幹部的背甲內時,其形狀上截下圓,如同1個斷了腳的高腳杯;當頭冠部和足部都伸出來時,又是另一般模樣。成蟲體長123-315μm [1] 

褶皺臂尾輪蟲生殖交替

褶皺臂尾輪蟲的生長繁殖是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交替進行。當環境條件適宜時主要進行孤雌生殖,產生非需精卵(亦稱夏卵)。非需精卵的殼很薄、且光滑,規格為56-130×48-96μm,成熟後不需受精就能發育成為雌體。當環境條件不適時,產生需精卵。

褶皺臂尾輪蟲生存條件

未受精的需精卵發育成雄體,經有性生殖產生休眠卵(亦稱冬卵)。休眠卵呈橘黃色,殼變厚,卵內有較大的空隙,可以度過冬季。
當環境條件適宜時,休眠卵發育而成雌體。褶皺臂尾輪蟲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其分佈由温帶到熱帶廣大地區的半鹹水和海水水域。褶皺臂尾輪蟲喜歡有機質含量較高的水體。
褶皺臂尾輪蟲對鹽度的適應能力很強,但對鹽度的變化耐力較低。最適的鹽度範圍在15-25‰。褶皺臂尾輪蟲一般在17-20℃時出現,當水温低於10℃時會產生冬卵、成體死亡。
其最適的温度範圍在25-30℃。褶皺臂尾輪蟲攝食細菌、浮游藻類、小型的原生動物和有機碎,一般大小在25μm以下的顆粒較為合適。

褶皺臂尾輪蟲種羣變異

輪蟲是形態變異極大的浮游動物。其中,個體大小變異對輪蟲的培養以及生產應用最具實際意義。褶皺臂尾輪蟲同樣存在個體大小不同的變異,以背甲和後頭棘形狀為標準,通常分為背甲呈球狀的小S型(背甲長100-130μm、寬110μm)、L型背甲呈長圓型,背甲長190-340μm、寬150-200μm、S型背甲橢圓型、長120-190μm、寬110μm。具資料介紹背甲長210μm是S型與L型的界限。

褶皺臂尾輪蟲明顯差異

輪蟲的個體濕重雖然與所使用的餌料而有所不同,但攝食同一種餌料其L型和S型輪蟲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具植木(1978)報告:L型的濕重為4.44ug,S型的濕重為1.86ug,乾重分別為濕重的13.5%和18.3%。大上(1976)認為L型和S型輪蟲的濕重分別為3.85ug和1.37ug,乾重分別為濕重的12.7%和16.7%。培養水温是導致輪蟲形態變異的直接因素,其次是餌料的質量和增殖密度影響。
生產中應根據魚苗的口徑,選擇合適的褶皺臂尾輪蟲種羣,控制在一定的條件下培養。

褶皺臂尾輪蟲規模培養

在大黃魚優勢養殖區域的閩東沿海地區,用作大黃魚等海水魚人工育苗餌料的輪蟲為褶皺臂尾輪蟲 Brachionus plicatilis。隸屬於輪蟲門 Rotifera、單巢目 Monogononta、臂尾輪蟲科 Brachionidae、臂尾輪蟲屬Braα chionus。褶皺臂尾輪蟲具有個體小、遊動緩慢、便於仔魚捕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吸收、對環境適應性強、生長快、繁殖迅速、適合大規模、高密度人工培養等特點,是不可缺少的大黃魚開口仔魚與早期仔魚的適口餌料,是目前的人工配合微顆粒飼料或微膠囊飼料所無法替代的生物餌料。褶皺臂尾輪蟲根據個體的大小不同通常被分為3種類型。一般把背甲長在160μm以下、寬100~120μm間的成蟲稱為S型;把背甲長在190μm以上、寬150μm以上的成蟲稱為L型;個體大小介於該兩者之間的稱為M型。但是,培養水温的高低、培養餌料的種類和培養密度的大小均會導致褶皺臂尾輪蟲形態大小類型變異。
根據實踐,同一批褶皺臂尾輪蟲,在高温條件下,投餵酵母餌料、高密度培養的輪蟲個體均較小;而在低温條件下,投餵微藻餌料、低密度培養的輪蟲個體均較大。在生產上可根據仔魚的口徑大小,設置並控制一定的培養條件,以培養出仔魚適口的褶皺臂尾輪蟲羣體。褶皺臂尾輪蟲能在温度和鹽度相差很大的不同水域中生長。但最適的水温範圍在23-28℃間。在適温範圍內,適當提高水温可促進輪蟲的增殖;最適的鹽度範圍在15~25間,在適鹽範圍內,適當降低鹽度可加快輪蟲的擴繁。而水温的突然明顯下降或鹽度突然明顯提升,將造成輪蟲的活力下降、沉底死亡,或形成休眠卵,導致輪蟲培養的失敗。褶皺臂尾輪蟲一般濾食25μm以下粒徑的細菌、微藻、小型的原生動物和有機碎屑等,並具有嗜好有機物質的特性。褶皺臂尾輪蟲的生殖方式是單性生殖和兩性生殖交替進行的。人工培養條件下的褶皺臂尾輪蟲,是以單性生殖,也稱為孤雎生殖( parthenogenesis)方式進行繁殖的,羣體數量增殖速度很快,可以達到生產上的要求。當輪蟲進入有性生殖階段,就意味着輪蟲人工培養的結束或失敗。為保證大黃魚等海水魚類規模化人工育苗早期仔魚的餌料供應業界已開發了褶皺臂尾輪蟲的室內水泥池、室外大規格水泥池和土池的規模化培養技術 [2] 
參考資料
  • 1.    陳錘編著,主要水產經濟生物開發技術手冊,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8月,第32頁
  • 2.    劉家富著,大黃魚養殖與生物學,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12,第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