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麂羚

鎖定
褐麂羚(學名:Philantomba maxwellii):是偶蹄目、牛科、麂羚屬的動物。共有2個亞種。體型較小,雌性的體長和體重都比雄性大。體長63-76釐米,肩高35-42釐米,尾長12-15釐米,體重5-10千克。雄性具短小角。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琅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後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適於吃草;胃4室,反芻功能完善。稍微有點駝背,而且前腿較短,
棲息於低地雨林、次生林和稀樹草原上的長廊森林。會在其領地上劃出不同的區域供排便、排尿和睡覺。主要成對居住。但是,在領地重疊或被圏養的地區,偶而會進行社交性互動。夜行性,是一類膽怯神秘的小型羚羊,經常躲在森林裏。當麂羚受到驚嚇時,即刻就會鑽入灌木叢裏,然後無影無蹤。以樹葉、嫩芽、種子、水果和樹皮為食。分佈於非洲西部,從塞內加爾和岡比亞延伸到尼日利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5] 
中文名
褐麂羚
拉丁學名
Philantomba maxwellii
別    名
麥氏小羚羊
麥氏霓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牛科
亞    科
麂羚(小羚羊)亞科
麂羚屬
褐麂羚
亞    種
2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C.H. Smith, 1827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1
Antilope maxwellii C.H. Smith, 1827
同義學名2
Cephalophus maxwelli C.H. Smith, 1827
外文名
英文 Maxwell's Duiker
法文 Céphalophe de Maxwell
德文 Céphalophe de Maxwell

褐麂羚形態特徵

褐麂羚
褐麂羚(7張)
褐麂羚是一種小羚羊,雌性的體長和體重都比雄性大。體長63-76釐米,肩高35-42釐米,尾長12-15釐米,體重5-10千克。稍微有點駝背,前腿較短,使它們的背部看起來呈弧形。這種身材雖然會使它們跑得較慢,但是卻能很輕易的鑽入叢林裏。雌雄雙方之間的耳朵幾乎是垂直上升,具小的尖角,從頭骨的後部向後延伸,基部有瓦楞,長約5釐米。頭頂上有一小撮黑毛。眼睛下方都有明顯的眶下腺。趾部有足腺,由趾部內的一個小囊構成,該囊通過一條狹窄的小管通向外部。此特徵可用於區分褐麂羚與同屬的藍麂羚,藍麂羚缺少足腺體。
光滑的毛皮是暗藍灰色或灰棕色,下體更蒼白,下側的頸部和腹部有斑紋。褐麂羚頭部的標記比藍麂羚更加黑暗,額頭和鼻樑是暗棕色或木炭色,邊緣有灰白色條紋,從眼睛上方直到鼻子。臉頰上顎很明腺顯,眼睛非常大,尾巴較小,邊緣有白毛。 [1]  [4] 

褐麂羚棲息環境

棲息於潮濕的低地森林,主要是次森林和人工林,以及更多地生活在河岸森林、小片森林和沿海灌木叢中,以及在塞拉利昂高達1400米的山地草原中。褐麂羚的大部分原始棲息地已因定居點和農墾的開發而被破壞,但褐麂羚特別適合於茂密的灌木叢及農場灌木棲息地,並且它們仍在局部茂密的灌木叢或其他適宜覆蓋的地區生存。 因此,它可能通過自身很好地適應性而在受干擾的生境中而受益於原始森林的破壞,並且仍然廣泛存在於初級和次級植被中,並且通常在定居點附近生存。 [2] 

褐麂羚生活習性

褐麂羚領地

褐麂羚的居住的範圍有設置好的區域,在周邊有穿過植被的路徑。雄性在進食和休息之前標記其領地範圍,這是通過眶下腺完成的,動物的分泌物會塗抹到明顯的物體上,它們經常在其領地上做標記,在其領地重疊的區域內交流社會信息。褐麂羚會在其領地上劃出不同的區域供排便、排尿和睡覺。 [4] 
褐麂羚之間的交流,最重要的是使用眶下腺來標記和區分與其他褐麂羚之間的區域。雄性經常標記自己的領地,最活躍的時候平均每10分鐘標記5.6個物體。雌性每10分鐘標記2.8個物體。褐麂羚經常摩擦頭部,互相摩擦眶下分泌物。當一個其他褐麂羚被引入一個既定的羣體時,地域標記和頭部摩擦會增加。這表明,這種標記不僅是宣告領域的一種手段,而且也是加強社會關係的一種手段。 [4] 

褐麂羚行為

褐麂羚主要是夜行性的,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在清晨、午後和傍晚活躍。它們會以急促的動作移動,並迅速上下晃動尾巴。該物種一般都在有茂密樹葉的遮蓋下活動,很少偏離20-30米。 [4] 
主要成對居住。但是,在領地重疊或被圏養的地區,偶而會進行社交性互動。有時可能會互相摩擦頭部以將分泌物從其眶下腺塗抹到另一隻褐麂羚的身上。這在雌雄互動中最常見,相互修飾也發生在社交場合。 [4] 
除了眶下分泌物外,褐麂羚還能嗅聞到或品嚐對方的尿液。當雄性採集雌性的尿液樣本時,它們也會表現出肢體行為,其特徵是上唇捲曲,嘴巴張開。據推測,褐麂羚在某種程度上有助於幫助動物檢測尿液中的信息素。雌性也會採集雄性尿液,但頻率較低。 [4] 
如果其他族羣的褐麂羚進入一個既定羣體,通常會導致羣體成員之間的頭部摩擦增加,雄性和雌性的領地標記也增加。通常,當同性的新的褐麂羚進入它們的領地時,褐麂羚通常也會增加標記。雄性會與新加入的褐麂羚爭鬥,它們互相沖擊,碰撞頭部,臉挨在一起,交替地將左右眶下腺體相互擠壓。這些戰鬥以其中一個褐麂羚逃跑結束。 [4] 

褐麂羚食性

褐麂羚是植食性動物,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等森林中的小型植物的葉子為食。它們很少在草地上吃草,但大量地食用蓮花菰、簇生泉卷耳(Canthium vulgare)和串葉頭麻稈(Alchornea cordifolia)的葉子。也吃因季節而異的時令水果。全年要吃78種不同類型的水果,而每個個體在任何時候平均要消費大約3種不同種類的水果。偏好隨季節而變化,例如,在1-2月期間,更喜歡鳳凰木、闊葉烏檀(Nauclea latifolia)、無花果、串葉頭麻稈和美味阿開木(Balighia sapida)。褐麂羚也食用植物的花朵、根、塊莖和真菌,這些食物僅佔全部飲食的一小部分。偶爾也取食螞蟻和幼鳥。
褐麂羚指名亞種僅在乾旱季節(也有塊莖和花朵)才會喜歡葉子而不是果實。它們所吃的水果種類數量沒有季節性變化。 [4] 

褐麂羚分佈範圍

分佈於貝寧、布基納法索、科特迪瓦、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利比里亞、尼日利亞、塞內加爾、塞拉利昂,多哥。
廣泛分佈於上幾內亞森林區和潮濕的低地森林,並延伸到相鄰的森林——熱帶稀樹草原交錯地區。其範圍從岡比亞西部和塞內加爾西南部向東到尼日利亞的克羅斯河,包括塞拉利昂沿海的兩個島嶼。儘管大部分的原始棲息地已被改變或丟失,但分佈區域與歷史分佈相比沒有太大變化。在馬裏記錄,該物種可能出現於稀樹草原林地區的長廊森林中。 [2] 
褐麂羚分佈圖 褐麂羚分佈圖

褐麂羚繁殖方式

褐麂羚在求偶期間,即使存在多個雌性,雄性也只會與一隻雌性形成配偶並完全交配。雄性嗅聞或舔雌性的尿液,縮回其上唇並張開嘴巴,這種行為被認為以某種方式幫助動物感知信息素並確定雌性的性狀態。
褐麂羚的求愛方式很簡單,它們互相追逐並嘶咬。經過一段時間的追逐,雄性和雌性相互轉圈,然後雄性從後方接近雌性,將其前腿踢在雌性的後腿之間。此後不久便開始交配。 [4] 
雌性褐麂羚每年大約繁殖一次,每胎產一仔。它們會計劃交配的時間,以便幼羚在旱季(1-3月)或“小旱季”(8-9月)出生。妊娠期約為120天。產程持續20-30分鐘。幼羚出生後,雌羚會用舌頭徹底清潔它,並吃掉附着在其上的胎盤和任何膜狀物質。新生兒能夠在出生後的幾個小時內站立和行走,甚至能夠在出生後的25分鐘內奔跑。新出生的幼羚會被雌羚藏在灌叢或高草中,避免被獵食。幼羚每天喝奶身體可增加約50克的脂肪。大約2周後,小幼羚就可以開始自行覓食了,不久之後便斷奶,儘管有些幼羚偶爾會繼續護理直到2個月大。它們一般與父母在一起生活一年。雌性性成熟在9-12個月,雄性為12-18個月。壽命10-12年。 [4] 

褐麂羚亞種分化

褐麂羚(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褐麂羚低地亞種
Philantomba maxwellii danei
Hinton, 1920
2
褐麂羚指名亞種
Philantomba maxwellii maxwellii
C. H. Smith, 1827

褐麂羚保護現狀

褐麂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2] 

褐麂羚種羣現狀

主要捕食性天敵有豹,金貓,山貓,果子狸,大型猛禽,鱷魚,蟒蛇等。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褐麂羚主要威脅

儘管其原始棲息地的大部分已因農業定居點的擴散而被修改或破壞,但褐麂羚仍能適應次生植被和農田灌木叢。 它們的主要威脅是廣泛被作為森林獵物及擴大居居點。褐麂羚在許多地區是最受獵食的有蹄類動物之一,但對狩獵壓力顯示出顯著的抵禦能力,比其他羚羊要好些。 但是,它們對密集的盜獵沒有抵抗性。 例如,在科特迪瓦,偷獵活動的猖已經導致褐麂羚數量在20年內(截止2001年)下降了90%以上。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