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頂雀鶥

鎖定
褐頂雀鶥(學名:Schoeniparus brunneus)是雀眉科、擬希鶥屬小型鳥類,體長13-15釐米。頭頂棕褐色或橄欖褐色、具黑色側冠紋,頭側和頸側灰褐色,上體橄欖褐色。下體近白色,兩脅橄欖褐色。虹膜暗褐色至栗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腳淡黃色、黃褐色或淺褐色。 [1] 
主要棲息於海拔1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林緣地帶的次生林、闊葉林和林緣灌叢與竹叢中。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呈小羣。性活潑而大膽,常在林下灌叢與竹叢間跳躍或飛來飛去,也頻繁地在草叢中或農作物枝葉間活動和覓食。主要以昆蟲為食。褐頂雀鶥是中國特產鳥類。分佈於中國甘肅南部、陝西南部、安徽、湖南等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各省,東至江西、福建等東南沿海,西至四川、貴州、雲南,南至廣東、廣西、海南島和台灣。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褐頂雀鶥
拉丁學名
Schoeniparus brunneus
別    名
褐雀鶥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亞    目
鳴禽亞目
雀眉科
亞    科
畫眉亞科
擬希鶥屬
褐頂雀鶥
亞    種
5個 [3] 
命名者及年代
Gould,1863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外文名
Dusky Fulvetta
同義學名
Alcippe brunnea

褐頂雀鶥形態特徵

褐頂雀鶥
褐頂雀鶥(8張)
雌雄羽色相似。前額、頭頂和枕棕褐或橄欖褐色,頭側有一對黑色側冠紋,從眼上方直達上背,並在上背形成若干道黑色縱紋。頭頂至枕部各羽有的具窄的暗色羽緣,形成鱗片狀;側冠紋外面有一寬的褐灰色縱紋、呈眉紋狀,向後延伸到頸側;眼先和頰近白色、微綴黑紋。耳羽淺灰褐色或濃褐色,頭側和頸側灰色。上體和兩翅表面橄欖褐色,下背和腰沾棕。尾褐色或深褐色。外側尾羽內朔較暗,外嘲較鮮亮。兩翅暗褐色,其表面與背相似。三級飛羽沾棕,其餘飛羽外翻羽緣棕褐色。下體頦、喉、胸、腹乳白色或污白色,胸、腹沾棕或微沾灰色,胸側灰橄欖色,兩脅橄欖褐色或棕橄欖褐色,尾下覆羽棕褐色或淺茶黃色。 [1] 
虹膜暗褐色至栗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腳淡黃色、黃褐色或淺褐色。 [1] 
大小度量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20-23克
136-147毫米
12-13毫米
58-63毫米
59-68毫米
23-26毫米
雌性
16-23克
134-145毫米
12-13毫米
54-63毫米
61-70毫米
24-27毫米 [1] 

褐頂雀鶥近種區別

相似種褐脅雀鶥Alcippe dubia)外形、大小和羽色都和該種非常相似,但褐脅雀鶥有白色眉紋,可明顯與之區別。 [1] 
褐脅雀鶥 褐脅雀鶥
褐頂雀鶥 褐頂雀鶥

褐頂雀鶥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主要棲息於海拔1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林緣地帶的次生林、闊葉林和林緣灌叢與竹叢中,也頻繁地出入於路邊、耕地和居民點附近的山坡灌叢和草叢。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呈小羣。性活潑而大膽,常在林下灌叢與竹叢間跳躍或飛來飛去,也頻繁地在草叢中或農作物枝葉間活動和覓食,見人也不飛,有時快到眼前,才突然飛走。 [1]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據10月間在秦嶺剖檢的5只鳥胃,80%為昆蟲(鄭作新等1973),4月間在金沙江解剖的2只鳥胃,亦幾全為昆蟲(何曉瑞等,1980)。所吃昆蟲種類主要有毛蟲、甲蟲、螞蟻、金龜子以及其他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及昆蟲幼蟲;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 [1] 

褐頂雀鶥分佈範圍

褐頂雀鶥是中國特產鳥類。分佈於中國甘肅南部、陝西南部、安徽、湖南等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各省,東至江西、福建等東南沿海,西至四川、貴州、雲南,南至廣東、廣西、海南島和台灣。 [1] 
褐頂雀鶥分佈圖 褐頂雀鶥分佈圖

褐頂雀鶥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在福建中部的巢主要由枯草和枯葉構成,巢呈球形或半球形,窩卵數4枚,卵綠白色、被有藍灰色和褐色斑點與斑紋,卵的大小為22毫米×16毫米及21毫米×16毫米。據顏重威(1984)在中國台灣地區的研究,繁殖期亦在4-6月,巢由芒草、枯草和枯葉構成,呈橢圓形,側面上方開口,巢多置於靠近地面的灌叢中。巢高17釐米,寬10釐米,巢口直徑5-7釐米,深5釐米。每窩產卵2-3枚,卵白色、被有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1毫米×16毫米。 [1] 

褐頂雀鶥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形態特徵
分佈範圍
Schoeniparus brunnea arguta
Hartert,1910
海南亞種頭和上體棕褐色,額羽棕黃色而具鱗狀斑,耳羽淡棕色而沾灰色。
分佈於中國海南島。
Schoeniparus brunnea brunnea
Gould,1863
指名亞種頭、枕較上一亞種暗且具黑色鱗狀斑,上體暗褐色,下體亦較暗、多呈灰白色,胸多灰色。
分佈於中國台灣。
Schoeniparus brunnea olivacea
Styan,1896
湖北亞種和指名亞種很相似,但頭頂和上體概為橄欖褐色,頭頂具明顯的鱗狀斑。
分佈於中國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烏江、雲南東北部鹽津和綏江及永善和貴州北部綏陽。
Schoeniparus brunnea superciliaris
David,1874
華南亞種頭幾棕色具黑色側冠紋,上體橄欖棕褐色,下體大都近白色。
分佈於中國廣西、廣東、湖南、安徽、江西和福建西北部。
Schoeniparus brunnea weigoldi
Stresemann,1923
四川亞種頭和上體多棕褐色,頭頸兩側和下體也多棕褐色沾染,頭頂鱗狀斑亦不如湖北亞種明顯。
僅分佈於中國甘肅中部黃土高原和四川中部成都、雅安、寶興、都江堰、南充、東部萬縣、達縣、東北部城口、萬源、南江、蒼溪、東南部涪陵、南部屏山、宜賓、樂山、雷波、峨邊、西南部涼山等地。 [1]  [3] 

褐頂雀鶥保護現狀

褐頂雀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褐頂雀鶥種羣現狀

在中國種羣數量約為100-100,000個繁殖對(巴西,2009年)。 [4]  種羣數量較豐富。其中在雲南金沙江下游兩岸海拔1000米左右的亞熱帶闊葉林為常見種,每小時平均遇見率為1-10只;在稀樹灌叢草坡為稀有種,每小時遇見率平均不及1只(何曉瑞等,1980),在陝西秦嶺,種羣數量較少,在176個工作日內,僅有4天遇見,平均每日遇見數為1只。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