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色短腸蕨

鎖定
褐色短腸蕨(Diplazium axillare Ching),常綠大型林下植物。根狀莖直立、粗壯,高達70釐米,直徑達20釐米,先端密被鱗片;鱗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2釐米,褐色,膜質,邊緣有黑色的狹邊及小齒,先端纖毛狀並稍捲曲;葉簇生。採收和儲藏:秋季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中文名
褐色短腸蕨
拉丁學名
Diplazium axillare Ching [1]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雙蓋蕨屬
褐色短腸蕨

褐色短腸蕨形態特徵

褐色短腸蕨葉子形態

褐色短腸蕨線稿圖 褐色短腸蕨線稿圖
能育葉長達2.5米以上;葉柄長60-120釐米,直徑8-15毫米,深褐色,基部密被與根狀莖先端相同的鱗片;葉片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1.5米,寬80-120釐米,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二回羽狀一小羽片羽裂;側生羽片15-20對,長達60釐米,寬達25釐米,互生,略斜向上,對稱或近對稱,頂部的7-8對披針形,一回羽狀分裂,無柄或幾無柄,中部以下的多為闊披針形,有柄(基部的柄長達6釐米),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一回羽狀,基部一對長圓闊披針形,略短;側生小羽片約20對,長達14釐米,寬達4釐米,互生,平展,披針形,深羽裂,先端短尾狀漸尖,基不對稱,近截形,或略不對稱,下側淺心形而裂片較大,上側近截形,邊緣近全緣至羽狀半裂;葉脈上面不明顯,下面可見,羽狀,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小脈達7-10對,大多二叉至羽狀,少數單一,斜向上。葉為草質,上面光滑,下面小羽片中肋下部及下部裂片的主脈常被線形或線狀披針形的褐色小鱗片;葉軸及羽軸深褐色,密被頭垢狀腺毛和少數小鱗片。 [2] 

褐色短腸蕨孢子形態

孢子囊羣粗線形,在小羽片的裂片上達7-8對,有小脈基部上側向上達小脈長度的1 /2左右,在基部上出小脈通常雙生;囊羣蓋褐色,膜質,邊緣不整齊,成熟時從一側張開並漸破碎,僅部分殘存。孢子腎形,周壁稍透明而狹窄,不具褶皺,表面具明顯而均勻的顆粒狀紋飾。

褐色短腸蕨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800-2400米的山箐常綠闊葉林下。

褐色短腸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廣西北部(大苗山、九萬山)、四川西南部(筠連)、貴州南部(興仁、貞豐)、雲南東南部至西部(麻栗坡、西疇、馬關、屏邊、元陽、綠春、景東、滄源、永德、漾濞、騰衝、瀘水、福貢、貢山)及西藏東南部(察隅)。東喜馬拉雅山的錫金及印度東北部大吉嶺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錫金。

褐色短腸蕨命名來源

命名來源:(蕨類植物名詞和名稱)
中國植物誌3(2):46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