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疣孢黴病

鎖定
疣孢黴病屬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叢梗孢科、疣孢黴屬,又稱褐腐病、濕泡病、白腐病等。
中文名
疣孢黴病
別    名
褐腐病
濕泡病
別    名
白腐病等
病    原
疣孢黴
症    狀
子實體分化受阻,形成畸形菇

疣孢黴病病原

疣孢黴(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分生孢子梗呈輪枝分枝,頂端單生分生孢子。無性孢子兩種形態,一是薄壁分生孢子,二是雙細胞的厚垣孢子

疣孢黴病症狀

蘑菇子實體受到疣孢黴嚴重感染時,子實體分化受阻,形成畸形菇;受輕度感染時,菌柄腫大成泡狀或出現褐色斑點。蘑菇發育階段不同,症狀也不同。子實體未分化時被感染,會形成如馬勃狀的組織塊,其上覆蓋一層白色絨毛狀菌絲,這種組織塊逐漸變褐,並從患病組織中滲出暗褐色汁液。如果在蘑菇菌柄和菌蓋分化後感病,菌柄就會變褐色,基部有絨毛狀病菌菌絲。在子實體發育末期被感染子實體被感染部位(菌柄或菌蓋)會出現角狀淡褐色斑點,而看不到病菌菌絲。若病菇組織留在菇牀上,會逐漸變褐色,並滲出褐色汁液。

疣孢黴病發生特點

疣孢黴無性孢子只侵染蘑菇子實體,尚沒有發現它對蘑菇菌絲有寄生、抗生等干擾生長的作用。蘑菇疣孢黴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覆土中的疣孢黴厚垣孢子。疣孢黴是土壤習居菌。各地的土壤中均有疣孢黴存在,疣孢黴的寄主範圍尚不明確。舊菇房栽培牀架及周圍環境中存在的疣孢黴孢子也可成為初侵染源。疣孢黴厚垣孢子在土中很少萌發,只有當週圍有蘑菇菌絲生長時才受刺激而萌發,萌發的菌絲可侵染蘑菇子實體。疣孢黴厚垣孢子的抗逆性很強,在土壤中可存活一年以上,故上一年留在土壤中的疣孢黴厚垣孢子都可能成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若隨意亂丟病菇,致使土壤中疣孢黴孢子數增加,加上覆土消毒不嚴,往往導致疣孢黴病大發生。
疣孢黴病的次侵染源(重複感染源)是菇牀上的病菇。病菇上的疣孢黴孢子在噴水期間散向四周傳播,人、昆蟲、蟎類、氣流等也可傳播。高温、高濕環境條件有利於疣孢黴病發生。當菇房温度連續幾天高於18℃,空氣不流通,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疣孢黴病就會發生。當温度低於10℃時,疣孢黴病則很少發生。蘑菇從開始感染疣孢黴到發病約需10天左右,比正常出菇要早4-5天。

疣孢黴病防治措施

(1)覆土是疣孢黴的主要傳播媒介,因而消毒覆土是控制疣孢黴病發生的關鍵。覆土材料宜用距地表15cm以下的土,這樣可避免把地表層的病蟲害帶入菇房。疣孢黴病發生嚴重的地區,河泥、塘泥等含疣孢黴孢子較多,不宜使用。覆土材料取回後,在烈日下曝曬至乾燥狀態,使用時用千分之一甲醛水溶液均勻調水,每立方米覆土約需工業甲醛2Kg左右,調至土粒呈濕潤狀態,然後用薄膜覆蓋密閉一天,再攤開晾一天,讓甲醛揮發後使用。若用蒸汽消毒覆土,可在65℃下保持1小時。
(2)菇房處理 菇房位置應遠離垃圾場,豬牛棚等病蟲較多的場所。若培養料在菇房內進行二次發酵,可結合巴氏消毒法通蒸汽消毒。若不在菇房內進行二次發酵,可用甲醛消毒,按每立方米10ml甲醛,2g高錳酸鉀的量燻蒸12小時。或用氣霧消毒盒按每立方米2-4克量燻蒸2小時以上。
(3)蘑菇覆土之後,出菇之前,在菇房及周圍環境均勻噴灑苯並咪唑類農藥,可有效防止疣孢黴病發生。常用的農藥有多菌靈、甲基託布津、特克多、腐絕、疣孢淨等,使用濃度為500-1000倍。近年全省廣泛採用福建省蘑菇菌種研究推廣站研製的“高效殺菌劑”,效果良好。
(4)發病菇牀處理 若遇疣孢黴病大面積發生,應立即停止噴水,挖掉菇牀上的病菇及疣孢黴菌絲塊。菇房用甲醛或氣霧消毒盒燻蒸1小時,用量同上,注意不能燻蒸太久。燻蒸後立即通風2-3天,待菇牀表面乾燥,再均勻噴灑上述苯並咪唑類農藥,使用濃度同上。注意一定要噴濕噴勻表層覆土,周圍環境也要均勻噴霧,這樣再調水之後,仍可正常出菇。若疣孢黴病少量發生,要及時摘除病菇及疣孢黴菌絲塊,在發病部位均勻噴灑苯並咪唑類農藥。
(5)加強菇房管理,在高温高濕時注意通風換氣,摘除的病菇及時處理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