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牛肝菌

鎖定
菌蓋寬3-10(18)cm,半球形漸成弧形,蓋表不黏,乾燥,有短絨毛,蓋表完整,或有裂紋。茶褐色,深咖啡色,肝褐色(比較深的黑褐色)。肉厚1-2cm,淡黃色、橄欖黃色,傷後變藍,轉污褐色。
真菌界
擔子菌門
擔子菌綱
牛肝菌目
牛肝菌科
分佈區域
中國(除以上標本引證地外,尚見於陝西);歐洲
中文學名
褐牛肝菌

褐牛肝菌物種信息

編 號 6
中 文 名 褐牛肝菌
定 名 人 Fr.
參考文獻 Syst.Myc.1: 393,1821. ¨D¨DDictyopus aereus Quèl.,Enthir.,p .159,1986. ¨D¨DBoletus edulis ssp.aereus Konr.et Maubl.,Icon.Sel.6: 454,1924¨D1937. ¨D¨DTubiporus edulis ssp.aereus R.Maire,Publ.Instit.Botan.3: 45,1935.

褐牛肝菌形態描述

菌蓋寬5―9 cm,向中央漸凸,幼時呈半圓形,後 期微近平展,蓋表有短絨,後期脱落,平滑,少數有不規則裂紋,或近蓋中央處有凹凸不平。咖啡褐色,中央部深咖啡色,有時 呈現紫褐色暈斑,蓋表乾燥,不黏。菌蓋緣接菌管處不延長,蓋部菌肉厚l―2.2 cm,白色,近菌蓋處微呈淡粉褐色。生嘗味香 甜,有香豆素(coumarin)之氣味,肉質脆,傷後不變色。菌孔單孔式,子實層面白色,灰白色,成熟後呈暗黃褐色,菌管長0 .3―1.2 cm,白色,成熟後橄欖綠色,橄欖褐色。菌孔不規則圓形、多角形,13―15孔/cm,與柄貼生,成熟後往往與柄斷裂 。菌管髓菌絲平行列。 菌柄粗棒狀,基部漸膨大,直立,5―7×1.5―3 cm。褐色,深茶色,往往有黑色暈斑,柄上部有網絡 ,網脊色深。中下部多被縱條紋所取代,菌柄基部菌絲初白色,後褐黃色。擔孢子橢圓形,長橢圓形,孢頂近平截,臍上壓無明 顯下凹,幾近平坦,12―17×4.5―6μm,近蜜黃色,透明淡蜜黃色。擔子棒狀,幼時頂闊基漸窄,24―36×8―12 μm,具4孢 子。側生囊狀體和管緣囊狀體近腹膨狀24―42×7.5―15 μm。二者形態無明顯分化。菌絲無鎖狀聯合。

褐牛肝菌突出特徵

本種由裘維蕃始用漢名黑 牛肝菌(1957),1938年由周家熾在昆明大普吉的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 Bl.林下采得,這與昆明黑龍潭同種樹下,王立 松也重複採到。迄今是西南地區雨季來臨後,貿易菜場上的習見食用菌,其子實層淡白色,菌蓋菌柄深褐色,以至黑褐色,歐洲 的種類也具有深黑色和白色菌肉的特徵(Singer 1947),此特徵較易識別。習見於櫟屬、栲屬林下。在歐美常見於Quercus virginiana Mill.、Q.laurifolia Michx.和Q.laevis Walt林下,其分佈範圍從北温帶到亞熱帶、美洲的太平洋海岸和墨西 哥的櫟林下均有分佈。見於7―10月,食用菌。 [1] 
參考資料
  • 1.    褐牛肝菌  .中國微生物與病毒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