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沙蒿

鎖定
褐沙蒿(學名:Artemisia halodendron)為菊科蒿屬的植物 [1]  。分佈在俄羅斯、蒙古以及中國大陸的遼寧、山西、內蒙古、吉林、河北、新疆、甘肅、寧夏、黑龍江、陝西等地,生長於海拔250米至1,400米的地區,多生於低海拔地區的流動、荒漠草原、固定的沙丘上、半流動、草原、森林草原、中及礫質坡地等,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中文名
褐沙蒿
拉丁學名
Artemisia halodendron
別    名
差不嘎蒿,鹽蒿,沙蒿,“沙把嘎”
“呼倫-沙里爾日”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菊目
菊科
蒿屬
分佈區域
集中分佈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渾善達克沙地

褐沙蒿形態特徵

半灌木.高30一60cm。根木質,粗壯而扭曲。老枝多由基部簇生,暗褐色或灰褐色:當年枝暗褐色、褐色,黃色或紫紅色。不育枝上的葉長3–12cm,不規則二至三回羽狀全裂,側裂片2–4對,狄條形或絲狀條形,長2–5cm,寬0.5一1cm,下部葉及中部葉長3–7cm,黃綠色,不規則一至三回羽狀全裂,側裂片1–3對;上部葉3–5全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卵形,或長卵形,長2.5–3mm,徑1.5–2mm,通常直立,多數在枝端排列成稍開展的圓錐狀,總苞片3–4層,外層的短小,卵形,內層的較寬大.卵形或菱狀卵形,邊緣小花雌性,3–5,管狀,中央小花兩性,8–13,寬管狀。瘦果長卵形,長1.5–2mm,黑色或暗褐色(圖92)。
實生苗在生長最初的1–2年內比較細弱,生長緩慢,並且極易在風大、乾旱的年份或季節裏枯死。由於沙地熱效應好,本種常在5月上、中旬萌發新枝,遇雨後生長迅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現蕾開花,花期較長,常延至8月下旬,後即進入結實期,種子在9月下旬成熱。成熟的種子可在植株上一直保存到第二年春季方脱落。褐沙蒿具有較強的耐沙埋、抗風蝕的特點。在內蒙古錫林浩特至寶昌公路的沙地北段,以其剪割的枝條裁成方格形的防沙障,防沙效果良好,並有部分枝條在翌年生根成活。根據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地資源調查資料,在以褐沙蒿為建羣植物的典型樣地登記中、其分蓋度可達23–25%,高度為24–32cm,叢徑25–65cm。在l00m2的小樣地內,有褐沙蒿168–276叢,每畝佔地面積為100–220m2。

褐沙蒿分佈範圍

集中分佈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渾善達克沙地。

褐沙蒿繁殖方法

褐沙蒿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上的主要建羣種,屬於旱生,喜沙,深根性軸根型植物,多數以種子繁殖為主,也可因沙埋生出不定根進行分株繁殖。

褐沙蒿主要價值

褐沙蒿屬於放牧利用型飼用半灌木,在冬季和春季的存留性甚好,成為分佈區內重要的飼草。綿羊、山羊、駱駝均樂食,乾枯後綿羊、駱駝亦樂食,牛也採食,為中等飼用植物。以褐沙蒿為建羣種的草地型,乾草產量平均為60.4kg/畝,其中褐沙蒿等半灌木佔52.6%,每100kg鮮草風乾後可摺合30.6一3lkg乾草。根據來自內蒙古蘇尼特左旗的樣品分析,在其化學成分中,粗蛋白質含量較低,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粗灰分中,鈣較多,而磷偏低,表92。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渾善達克沙地內,除本種外,尚有其變種小葉褐沙蒿(A.intramongolicaH.C.Fuvar.microphyllaH.C.Fu)的分佈,與正種的區別在於:變種葉鉸小,不育枝葉長3–4cm,下部葉及中部葉長1一3cm。頭狀花序在枝端排列成狹窄的圓錐狀。也屬於中等飼用植物。褐沙蒿及其變種小葉褐沙蒿,在渾善達克沙地和烏珠穆沁沙地,也是良好的固沙植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