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巖鷚青藏亞種

鎖定
褐巖鷚青藏亞種(學名:Prunella fulvescens nanshanica)是雀形目巖鷚屬褐巖鷚種的一個亞種,分佈於青海, 甘肅(武威至天堂寺, 卓尼, 蘭州, 海源), 寧夏, 四川(康定至巴塘, 白玉), 西藏(南部, 西部, 昌都地區北部)。
中文名
褐巖鷚青藏亞種
拉丁學名
Prunella fulvescens nanshanic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巖鷚科
巖鷚屬
褐巖鷚種
亞    種
褐巖鷚青藏亞種
命名人及年代
Sushkin,1925

褐巖鷚青藏亞種外形特徵

褐巖鷚青藏亞種與東北亞種類似,前額、頭頂、枕褐色或暗褐色,頭兩側黑色,有一長而寬闊的白色或皮黃白色眉紋。背、肩灰褐或棕褐色、具暗褐色縱紋,腰和尾上覆羽淡褐色無縱紋。尾褐色具淡色羽緣。翅褐色,羽緣色亦淡,中覆羽和大覆羽具淡色尖端。眼先、頰、耳羽黑色。頦、喉白色或皮黃白色,其餘下體赭皮黃色或淡棕黃色,腹中部較淡。 虹膜黃色到暗褐色,嘴黑色或暗角褐色,嘴基較淡,腳肉色或黃褐色。
虹膜:淺褐;嘴-近黑;腳-淺紅褐。
體型: 體重♂18-19g,♀14-18g;體長♂148-164mm,♀126-144mm;嘴峯♂10-11mm,♀10-12mm;翅♂73-78mm,♀72-77mm;尾♂66-73mm,♀61-67mm;跗蹠♂19-20mm,♀19-21mm。 [1] 

褐巖鷚青藏亞種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 2500-4500m 的高原草地、荒野、農田、牧場,有時甚至進到居民點附近,有時也出現於荒漠、半荒漠和高山裸岩草地,尤其喜歡在有零星灌木生長的多岩石高原草地活動,是常見的高原鳥類。 [1] 

褐巖鷚青藏亞種生活習性

遷徙: 褐巖鷚在我國主要為留鳥。在東北西北部額爾古納河繁殖的種羣或許為夏候鳥,但在何處越冬尚不清楚。冬季罕見於甘肅西北部武威。
食性: 主要以甲蟲、蛾、螞蟻等昆蟲為食,也吃蝸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種子與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習性: 繁殖期間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多成羣。地棲性,在地上、岩石上或灌叢中活動和尋食,冬季多遊蕩到海拔較低的山谷、溝谷、河谷和湖岸地區
叫聲:鳴聲為短促的低音顫鳴;告警時作微弱的嘟聲;叫聲似鵐的類的顫音ziet, ziet, ziet。 [1] 

褐巖鷚青藏亞種生長繁殖

褐巖鷚青藏亞種繁殖期5-7月。4月中下旬雄鳥即開始佔區,站在岩石或大的石頭上鳴叫。營巢於岩石下、土堆旁和灌木叢中。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和苔蘚構成。每窩產卵4-5枚,卵淡藍色,大小為18-21mm×13-15mm。 [2] 

褐巖鷚青藏亞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