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複種指數

鎖定
複種指數是指一定時期內(一般為1年)在同一地塊耕地面積上種植農作物的平均次數,即年內耕地面積上種植農作物的平均次數,數值上等於年內耕地上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
中文名
複種指數
外文名
multiple-crop index
別    名
種植指數
計    算
全年播種總面積÷耕地總面積

複種指數釋義

複種指數是指一定時期內(一般為1年)在同一地塊耕地面積上種植農作物的平均次數,即年內耕地面積上種植農作物的平均次數。 [1] 

複種指數計算方法

複種指數等於耕地上全年內農作物的總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標,用百分數表示。計算公式為:
複種指數=全年播種(或移栽)作物的總面積÷耕地總面積×100%。
它反映複種程度的高低,用來比較不同年份、不同地區和不同生產單位之間耕地的利用情況。

複種指數影響因素

複種指數的高低受當地熱量、土壤、水分、肥料、勞力和科學技術水平等條件的制約。熱量條件好、無霜期長、總積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複種指數的基礎。經濟發達和農業科學技術水平高,則為複種指數的提高創造了條件。複種指數與作物熟制有一定關係。中國複種指數已從1952年的130.9%提高到1987年的151.2%。
中國南方水熱條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等省,複種指數均在200%以上。提高複種指數,對發展農業生產、增加產量,具有重要作用。中國複種的耕地面積約佔全國耕地面積的一半,複種的播種面積佔總播種面積的1/2。 [1] 

複種指數複種種類

複種種類主要的有稻-稻-麥(油菜)、小麥-玉米、小麥-棉花、小麥-甘薯等。近幾年四川、福建、湖北、湖南、貴州、雲南等省發展了小麥-水稻-再生稻種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光、熱、水、氣等自然資源。

複種指數我國各區複種指數

全國各類地區複種指數大致為:五嶺以南約200%左右;五嶺以北,長江以南地區約180~200%;長江以北,黃河、秦嶺、白龍江以南地區為150~180%;黃河、秦嶺、白龍江以北,長城以南地區約120~150%; 長城以北地區,除部分旗、縣外,大部在100%以下。 [2] 

複種指數研究意義

根據中國人口多、耕地少的特點,因地制宜地提高複種指數,是擴大作物播種面積,挖掘耕地利用潛力和提高農作物總產量的有效途徑。 [2] 
參考資料
  • 1.    謝花林,劉桂英.1998-2012年中國耕地複種指數時空差異及動因[J].地理學報,2015,70(04):604-614.
  • 2.    左麗君,張増祥,董婷婷,汪瀟.耕地複種指數研究的國內外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03):55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