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複分解反應

鎖定
複分解反應是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其實質是發生複分解反應的兩種化合物在反應體系中(大部分情況為水溶液)交換離子,結合成難電離的沉澱、氣體或弱電解質(最常見的為水),使反應體系中離子濃度降低,化學反應向着離子濃度降低的方向進行的反應。在這種反應中,原有化合物的化學鍵斷裂,在產物中形成新的化學鍵。複分解反應常發生在酸、鹼、鹽之間。
中文名
複分解反應
外文名
double replacement reaction
表達式
AB+CD=AD+CB [2] 
應用學科
化學
特    點
反應前後,化合價不變,化合物交換成分 [3] 
特    徵
有氣體或沉澱或弱電解質生成 [3] 

複分解反應概念

複分解反應是重要的四種基本化學反應類型之一(基本反應還包括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同時它也是酸、鹼、鹽之間相互反應的核心內容 [3] 
即:AB+CD=AD+CB [2] 
生成物中有沉澱或有氣體或有弱電解質。複分解反應的特點:化合物反應物與生成物均為化合物,反應物相互交換成分,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元素價態都不變 [3] 

複分解反應實質

從宏觀角度來説,反應能否發生是有特定條件的。對生成物而言,兩種化合物之間進行成分交換後生成的另外兩種化合物中必有沉澱、氣體或弱電解質(例:H2O),從體系中脱離;對反應物而言,當反應物中沒有酸時,要發生離子交換,需要反應物要均可溶於水,反應才能發生 [1]  。依據概念和反應條件進行微觀探析:複分解反應只是兩種化合物之間相互交換離子成分,在反應前,反應物中各離子是以一定比例共存的,在反應前後各元素化合價不變,離子種類和個數不變,但隨反應的持續發生,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濃度不斷減小 [1]  。即複分解反應是電解質在溶液中發生的離子間重新組合。當溶液中存在的某些離子能互相結合而使其濃度迅速減小的話,那麼反應就向離子濃度減小的方向進行。

複分解反應發生條件

複分解反應需生成物有沉澱、氣體、水中至少有一種生成。反應物有酸可不溶,無酸都得溶 [6]  。例如:

NaOH溶液
NaCl溶液
K2CO3溶液
Ba(NO3)2溶液
H2SO4溶液
H2SO4+2NaOH=Na2SO4+2H2O
不能反應
H2SO4+K2CO3=K2SO4+H2O+CO2
H2SO4+Ba(NO3)2=BaSO4↓+2HNO3
判斷依據
有水生成
沒有水、氣體或沉澱生成
有CO2氣體生成
有BaSO4沉澱生成
“反應物有酸可不溶”是指如果反應物中有酸參與,那麼其他物質的水溶性可不考慮,反應時可以是沉澱,也可以是溶液。例如:
AgNO3+HCl=AgCl↓+HNO3
Na2CO3+2HCl=2NaCl+H2O+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無酸都得溶”是指如果反應物中沒有酸,那麼要求參與反應的物質都必須能溶於水,常是兩種溶液進行反應 [8]  。例如:
BaCl2+Na2SO4=BaSO4↓+2NaCl
FeCl3+3NaOH=Fe(OH)3↓+3NaCl
CuSO4+2NaOH=Cu(OH)2↓+Na2SO4

複分解反應示例

複分解反應是指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複分解反應主要是酸、鹼、鹽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某些金屬氧化物跟酸也能發生複分解反應。即
AB+CD=AD+CB
(1)酸與鹼的中和反應。例如 [2] 
HCI+NaOH=NaCl+H2O
H2SO4+2KOH=K2SO4+2H2O
CaO+2HCl=CaCl2+H2O
(2)鹼與鹽反應生成另一種鹼和另一種鹽。例如 [2] 
2NaOH+CuSO4=Cu(OH)2↓+Na2SO4
3KOH+FeCl3=3KCI+Fe(OH)3
(3)酸與鹽反應生成另一種酸和另一種鹽。例如 [2] 
BaCl2+H2SO4=BaSO4↓+2HCl
(4)鹽與鹽反應生成另兩種新鹽。例如 [2] 
AgNO3+NaCI=AgCl↓+NaNO3
BaCl2+Na2SO4=BaSO4↓+2NaCl
由此可見,酸鹼中和反應一定是複分解反應,但複分解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
因為複分解反應只是離子間的相互交換,並沒有化合價的變化,所以複分解反應一定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如圖所示為複分解反應與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氧化還原反應關係圖:
複分解反應與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氧化還原反應關係圖 複分解反應與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氧化還原反應關係圖

複分解反應溶解性與複分解反應

熟練掌握部分酸鹼鹽的溶解性,可據此快速判斷一個複分解反應能否發生。
在實際應用中,溶解性表包括的物質較多,單純記憶其溶解性就顯得比較混亂。但只要將其歸類,並找出表中的異同之處,編成口訣,那麼,溶解性表的工具使用就會被很好的體現,且用途廣泛 [3] 
常見物質溶解性彙總表
陽離子\陰離子
OH-
NO3-
Cl-
SO42-
CO32-
H+

溶、揮
溶、揮
溶、揮
NH4+
溶、揮
K+
Na+
Ba2+
Ca2+
Mg2+
Al3+
-
Mn2+
Zn2+
Fe2+
Fe3+
-
Cu2+
-
Ag+
-
注:此為20℃的情況。“溶”表示那種物質可溶於水,“不”表示不溶於水,“微”表示微溶於水,“揮”表示揮發性,“-”表示那種物質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 [3]  溶解性表口訣1 [3] 
鉀鈉銨鹽硝酸鹽,均可溶於水中間。
硫酸鹽中鋇不溶,氯化鹽中銀不溶。
碳酸鉀鈉銨鹽溶,氫氧鉀鈉鈣鋇溶。
溶解性表口訣2 [3] 
酸除硅酸全可溶,鹼溶鉀鈉銨鋇鈣。
鉀鈉銨鹽硝酸鹽,全部溶解不困難。
氯化銀和硫酸鋇,兩種沉澱記心間。
碳酸鹽除鉀鈉銨,其餘皆不溶於水。
溶解性表口訣3 [3] 
鉀鈉銨鹽皆可溶,硝酸鹽入水影無蹤。
氯化物不溶氯化銀,硫酸鹽不溶硫酸鋇。
碳酸鹽只溶鉀鈉銨,可溶鹼有四位鉀鈉和鈣鋇。

複分解反應應用

1.複分解反應用於常見離子的檢驗 [7] 
1)碳酸根離子/碳酸氫根離子的檢驗
滴加稀鹽酸,現象:有氣泡產生。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現象:生成白色渾濁。如: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CO2+Ca(OH)2=CaCO3↓+H2O。
如果需要進一步區分是碳酸根離子還是碳酸氫根離子,可直接將氫氧化鈣溶液加入溶液中,有沉澱則為碳酸根離子(Na2CO3+Ca(OH)2=CaCO3↓+2NaOH),沒有沉澱是碳酸氫根離子。
2)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滴加硝酸鋇,現象:生成白色沉澱。滴加稀硝酸,現象:沉澱不溶解。如:Ba(NO3)2+Na2SO4=BaSO4↓+2NaNO3
3)氯離子的檢驗
滴加硝酸銀,現象:生成白色沉澱。滴加稀硝酸,現象:沉澱不溶解。如:AgNO3+NaCl=AgCl↓+NaNO3
4)銨根離子的檢驗
滴加氫氧化鈉溶液,現象:有氣泡產生。用紅色石蕊試紙檢驗,現象:試紙變藍。如:NaOH+NH4Cl=H2O+NaCl+NH3↑。
2.侯德榜制鹼法 [9] 
在中國化學工業史上,有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為祖國的化學工業事業奮鬥終生,並以獨創的制鹼工藝聞名於世界,他就是侯德榜。侯德榜制鹼就用了到複分解反應,方程式如下:
NH3+H2O+CO2=NH4HCO3(首先通入氨氣,然後再通入二氧化碳)
NH4HCO3+NaCl=NH4Cl+NaHCO3↓(NaHCO3↓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
3.複分解電滲析技術
複分解電滲析(electrodialysis metathesis, EDM) [5]  是以電滲析技術為基礎,利用陰、陽離子交換膜不同組合方式,使兩種鹽溶液中的陰離子和陽離子相互交換,形成2種新鹽的過程 [10]  。複分解電滲析技術與傳統的僅有1個脱鹽室和1個濃縮室的電滲析相區別,複分解電滲析有2個脱鹽室和2個濃縮室。近年來,國內外已有不少研究人員將複分解電滲析技術應用到資源回收、高鹽廢水處理、污染零排放等過程,在無機鹽合成、處理工業廢水、海水淡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4.烯烴複分解反應
複分解反應能夠發生的三個條件(即生成物中有沉澱或有氣體或有弱電解質),長期以來有效地指導了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通過實踐表明:反應中因温差或濃度的原因能析出一種物質或複鹽,複分解反應也能發生 [3]  。複分解反應不僅僅發生在酸鹼鹽中,在有機化學中也有複分解反應的應用,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烯烴複分解反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這三位科學家分別是法國石油學院的伊夫.肖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羅伯特.格拉布和加利福尼亞州加州理工學院的理查德.施羅克。他們發現了烯烴複分解反應的“交換舞伴”的肖萬機理,即:烯烴複分解反應是金屬卡賓化合物的催化作用下,烯烴裏的碳碳雙鍵被拆散、交換、重組,形成新分子的過程 [4] 
烯烴複分解反應式 烯烴複分解反應式
綜上所述,複分解反應在許多化學和生物化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在實驗室中,它們常用於合成新的化合物或分離混合物中的組分。在工業上,複分解反應用於生產化學品、藥物、材料等 [11-13]  。通過研究複分解反應,化學家們可以深入理解化學反應的機理和原理。這種理解對於開發新的反應過程、改進現有的化學合成方法以及探索新的應用領域非常重要。綜上所述,複分解反應在化學、生物化學、環境科學和能源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對於推動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起着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
  • 1.    杜衞潔.課標與素養視域下複分解反應教學探析[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0(04):11-13.
  • 2.    周友彬. 化學反應原理認知發展水平研究[D].廣州大學,2022.DOI:10.27040/d.cnki.ggzdu.2022.000242.
  • 3.    許春燕.複分解反應學習指要[J].中學化學,2023(07):17-18.
  • 4.    程鍵,李世文,馬佔芳等.Grubbs催化劑催化油酸甲酯與乙烯複分解反應[J].生物質化學工程,2024,58(01):1-8.
  • 5.    李旭,衞新來,吳克等.複分解電滲析技術的應用研究[J].現代化工,2023,43(11):80-84.DOI: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3.11.017.
  • 6.    王玉芝.“複分解反應”知識的學習指津[J].中學化學,2023(10):50-52.
  • 7.    陳鋮鋮.聚焦複分解反應[J].初中生學習指導,2022(09):56-57.
  • 8.    胡巢生.解讀“複分解反應的條件”的化學內涵[J].化學教學,2019(02):94-97.
  • 9.    劉安邦.侯德榜:中國製鹼第一人[J].現代班組,2021(05):53.
  • 10.    李旭,衞新來,吳克等.複分解電滲析技術的應用研究[J].現代化工,2023,43(11):80-84.DOI: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3.11.017.
  • 11.    朋澤蕙. 烯烴複分解反應製備多功能液體橡膠的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23.DOI:10.27264/d.cnki.gqdhc.2023.000298.
  • 12.    龍爍. 熱穩定性釕催化劑在油酸甲酯複分解及二烯烴橡膠降解上的應用[D].內蒙古大學,2023.DOI:10.27224/d.cnki.gnmdu.2022.000937.
  • 13.    任悦,康文倩,高豔等.烯烴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及應用[J].化工技術與開發,2024,53(Z1):61-6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