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裹粽籺

鎖定
裹粽籺,原名叫 “古中籺”,“裹粽籺”是農曆五月初五(端陽節)的民間流傳最廣泛的食品。
中文名
裹粽籺
外文名
rice dumpling
分    類
食品
口    味
甜的 鹹的

裹粽籺食品簡介

“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裹粽籺是端午節拜神的貢品。裹粽籺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ruò)葉等,其花樣繁多。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 [1] 

裹粽籺故事傳説

據説,遠在晉朝年間,從遠方來了兩位仙人,正好踏落高州地界,因已精疲力竭,想找個好地方休息片刻再趕路。他們都聽説過高州有兩個風景迷人之地,一説東山“山神廟”,二説南山的“石牛崗”,兩處地方他們都想前去,但人生路不熟,不知還有多遠。其中有一仙者正是“鐵枴李”,見他用手在額前搭了個涼棚,左右燎目望,只見後山石頭遍佈,他猜想“石牛崗”一定就近在眼前。另外那仙者乃是“曹國舅”,他硬要往東山,於是兩人一個東,一個南,爭得面紅耳赤,大家都沒法統一意見。
就在這時,隱約看見一個牧童騎着一頭牛,嘴裏不停唱着山歌:“五月趕牛山過山,睇見兩人往山行,只聽喳喳山人語,一個往東一個往南。”兩位仙人聽了頓覺驚奇,又一陣高興起來,於是他們一口氣趕到牧童面前打聽地方。牧童此時會意笑着説:“那好,一個要找‘山神廟’,一個要找‘石牛崗’,你們各説的皆有道理,我有一個辦法給你們指點指點,只要你能將帶來的任何食物,往這牛頭用力擲去,便可知曉。”只見兩位仙人各從衣袋裏掏出一團布包的熟米團,“沙!沙!”兩下皆擊中牛頭,這隻牛左一個右一個將兩隻米團掛在牛角上。這時牧童嘴裏又唱起了歌謠:“飯糰掛牛頭,要找繞牛走,近在天邊不算遠,眼前就是大石牛。”歌聲剛落,牧童從牛角上取下兩個飯糰,遁去無形無蹤,只有這頭牛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裏,瞬間現回了“石牛”的原形。兩仙一下恍然大悟,原來這裏就是“石牛崗”。
再説那牧童一溜煙跑回家裏,立即將兩個米團擰爛,伴上家裏僅剩的幾把米,一起放鑊煮熟,當他一揭鍋時,鍋裏重重疊疊多了許多米團,他高興極了,這香噴噴的東西自己也捨不得吃一口,立即拿去救濟村裏的饑民。不久當人們知道這件事後,就將“石牛崗”號作“仙人古中地”(白話是“猜中”之意),將這米團叫做“古中籺”,這種“籺”就世代流傳至今。為什麼“古中籺”後來叫“裹粽籺”呢?其實“古”與“裹”字諧音,又因為籺是裹起來做的,所以“裹粽籺”便是它的正名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