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裴莊鄉

鎖定
舊鄉名。詳見裴莊鎮。裴莊鄉位於運城市萬榮縣西北角,管轄2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26634人(2017年) [1]  ,耕地面積44000畝。鄉政府駐地裴莊村,北臨百強縣河津市,西依韓城,與韓城隔黃河相望,南臨光華鄉,東接南張鄉。省道運臨線穿鄉而過。裴莊鄉灘塗面積廣,地下水資源豐富,主導產業主要是蘋果、葡萄、蘆筍,其中蘋果12000餘畝,葡萄4000畝,蘆筍4萬餘畝。
中文名稱
裴莊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萬榮縣
電話區號
0359
地理位置
萬榮縣西北角
面    積
97.44平方公里
人    口
26634人(2017年)
車牌代碼
晉M
耕地面積
44000畝

裴莊鄉建制沿革

1958年屬紅旗公社, [2] 
1959年析建裴莊公社, [2] 
1984年,設裴莊鄉。 [2] 
2019年,撤鄉設鎮。 [3] 

裴莊鄉行政區劃

21個行政村分別是:裴莊、集賢、南衞、範新、西衞、遠停、南埝、徐家崖、西範、老莊、五星莊、西效和、孫石、岔門口、寺後、北百祥、南百祥、上王信、太和、紹壇、大榮。

裴莊鄉簡介

全鄉人民在鄉黨委書記王夷飛、政府鄉長薛峯同志的帶領下,團結拼搏,紮實苦幹,上項目,幹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特別是近一兩年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確立了“立足裴莊實際,突出裴莊特色,依靠裴莊優勢,開發裴莊資源”的招商引資思路,拓河津的商,引河津的資,一舉建成了集旅遊、休閒、餐飲、洗浴、娛樂、健身為一體的黃河后土温泉度假村,受到了市、縣領導的肯定。
今後,我們裴莊鄉黨委、政府一班人,一定結合全鄉實際,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招商引資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要任務,始終堅持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總目標,全面建設富強和諧的新裴莊。

裴莊鄉經濟狀況

裴莊鄉農業

耕地面積44000畝,灘地面積60000畝。主導產業主要是蘋果、葡萄、蘆筍,其中蘋果12000餘畝,葡萄4000畝,蘆筍4萬餘畝。其他作物有小麥21650畝,玉米15620畝,棉花2026畝,油菜1200畝,花生840畝。養殖業發達,大牲畜存欄110頭,存欄豬2231頭,山羊1050只,綿羊1180頭,雞68960只,全鄉形成種,養殖專業生產合作社21個,逐步成為豬、羊養殖基地。

裴莊鄉旅遊

西灘景區西灘景區位於萬榮縣裴莊西孫石黃河濕地,現有人工湖面3000餘畝,沙灘1000畝,荷塘1000畝,蘆葦蕩2000畝,生態林4000畝、優質温泉2處。有畫舫、快艇、帆船等各類船隻130多艘,建長廊300米,配套了餐飲住宿等設施。蘆綠花香,魚躍鳥鳴,被稱之為中國的“威尼斯”,北方的“沙家浜”,山西的“白洋淀”河東的“小江南”,萬榮的“瘦西湖”。她體現了江南水鄉的靈秀和三亞風光的情韻。陽光海岸沙灘,蘆蕩濕地温泉、露宿野趣燒烤、觀鳥賞荷採蓮。遊客可從事湖中泛舟、湖岸燒考、蘆蕩探幽、黃河漂流、濕地觀鳥、沙灘日浴等多項參與性活動,她是人們休閒度假的絕佳勝地

裴莊鄉民營企業

民營企業有中魯果汁有限公司等。其中萬榮縣中魯果汁有限公司是國投中魯果汁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股份制企業之一,位於萬榮縣裴莊鄉中魯工業園內,佔地面積60畝,註冊資金1000萬元,總投資5000餘萬元,於2003年5月施工建設,2003年10月建成投產。公司主要產品為濃縮蘋果精汁,年生產能力為2萬噸,加工消化殘次果15萬噸,年可實現產值1億元,實現利税1000萬元。目前公司已累計生產濃縮果汁6.2萬噸,消化殘次果40萬噸,為農民增加收入1.5億元,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屬於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截止2006年,累計實現銷售收入2.4億元,實現利潤總額3051萬元,上交税金1231萬元。

裴莊鄉社會狀況

裴莊鄉教育

我鄉歷來重視教育,狠抓教育基礎建設。以標準化學校建設奠定教育質量之基,投資60萬元的裴莊一中校園綠化及危房改造工程按期完工;投資90萬元的裴莊二中宿舍樓餐廳工程已經完成主體;西效和三聯校新校按時開學剪綵;遠停學校後勤設施煥然一新;集賢學校師生宿舍建設、操場馬路硬化及送暖工程按期投入使用,南百祥學校80萬元危改項目順利立項,我鄉初中教育連年奪魁,小學教育名列前茅,轄區內有育才中學設有高中部。近年來該校投資400餘萬元,進行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使校園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給農村薄弱高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裴莊鄉基礎設施建設

2010年新建村級活動場所5處,分別為集賢、西衞、岔門口、西範、南百祥。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作為全縣村級組織和黨員幹部集中學習、開展活動的主要陣地,也是為村民提供文化、教育、娛樂等公益性服務的必要設施。其中集賢村組織活動場所投資58萬元,總面積660平方米,在保證支村委辦公、黨員活動、羣眾議事等辦公場所的同時,還建有便民超市、衞生所、文化活動室等惠民場所,積極促進了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