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裴國獻

鎖定
裴國獻,漢族,1954年10月生,河南臨潁人,就讀於濟南軍醫學校臨牀醫學專業;中共黨員,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南方科技大學醫院骨科醫學部部長、南方科技大學醫學院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智能醫療創新研究院院長,南方科技大學醫學院臨牀轉化前沿中心主任。原任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院創傷骨科主任、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骨科醫院院長、全軍骨科研究所所長。 [1]  [8] 
裴國獻是中國數字骨科學開拓者,亞洲異體肢體移植第一人。 [1] 
中文名
裴國獻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4年10月
畢業院校
第一軍醫大學 [1] 
臨牀職稱
主任醫師
主要研究方向
再生醫學,數字骨科 [1] 
主要成就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20)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2)

裴國獻人物經歷

1972年,入讀濟南軍醫學校臨牀醫學專業。 [1] 
1975年,任職濟南軍區283部隊衞生所助理軍醫。 [1] 
1976年,任濟南軍區136師醫院軍醫。 [1] 
1982年,任濟南軍區89醫院全軍創傷外科中心軍醫。 [1] 
1986年,任濟南軍區鄭州153中心醫院主治醫師。 [1] 
1990年,任153中心醫院手外科中心(後成為濟南軍區手外科中心和全軍顯微外科中心)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同年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四肢離斷再植手術。 [1] 
1991年,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創傷與矯形外科學系訪問學者。 [1] 
1994年,任濟南軍區153中心醫院副院長、第一軍醫大學客座教授;同年入廣州第一軍醫大學(現南方醫科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師從“中國數字人之父”、著名臨牀解剖學家鍾世鎮院士。 [1] 
1997年,任第一軍醫大學南方醫院創傷骨科創科科主任。 [1] 
1999年,完成亞洲第一、二例(世界第三、四例)異體手移植,成果被評為2000年度“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同年創辦《中華創傷骨科雜誌》並擔任總編輯;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 [1] 
2002年,在國際上首次於大型動物體內構建成功帶血管的組織工程化人工骨;同年任國際複合組織異體移植學會(IHCTAA)首任秘書長。 [1] 
200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密西西比大學訪問學者;同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獎勵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雙橋式”移植修復技術為核心的嚴重肢體創傷救治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 
2006年,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數字骨科學”概念。 [1] 
2008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醫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研究所所長。 [1] 
2014年,率領團隊開展全球首例3D打印肩胛骨和鎖骨鈦合金假體臨牀應用和亞洲首例骨盆鈦合金假體臨牀應用。 [1] 
2015年,完成世界首例組織工程再生骨修復超長段骨缺損手術,實現了大段骨缺損修復國際性難題的重大突破。 [1] 
2019年,應聘入職南方科技大學醫學院講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學醫院院長。 [1] 
2020年,率領骨科團隊完成全球首例MR+5G脊柱機器人手術。 [1] 
2021年,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獲評2021年“白求恩式好醫生”。 [1] 
2022年,創建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智能醫療創新研究院,任院長。 [1] 
2023年,創建南方科技大學醫學院臨牀轉化前沿中心,任主任。 [1] 

裴國獻專科擅長

1.肢體嚴重軟組織損傷的修復與功能重建;
2.骨骼與關節缺損、骨不連(骨不癒合)及骨感染的治療,嚴重肢體畸形矯治;
3.手部外傷與疾病治療,手與拇指再造;肌腱損傷修復與功能重建;
4.臂叢及周圍神經損傷修復與功能重建;
5.大段骨缺損的再生骨研究與修復重建。

裴國獻獲得榮譽

裴國獻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20)、二等獎1項(2002)、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省軍隊一等獎3項和軍隊重大科技成果獎2項;主編專著22部;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365篇,SCI論文102篇。主持國家863、973、國科金重點項目等23項;獲發明專利12項。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分會第七屆主任委員、國際複合組織異體移植學會首任秘書長、《中華創傷骨科雜誌》總編輯等職務。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首屆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首批人選及軍隊科技金星等。 [1] 
202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6] 
2023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 
個人榮譽 [1] 
時間
榮譽表彰
2023年
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23年
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2023年
中國數字骨科事業終身貢獻獎 [1] 
2021年
白求恩式好醫生 [1] 
2018年
科學中國人 [1] 
2017年
中國醫學科學家 [1] 
2015年
中國顯微外科突出貢獻獎 [1] 
2005年
中央組織部“中央直接掌握聯繫的高級專家” [1] 
2004年
“廣東省名醫”(全省總分第一名) [1] 
2002年
軍隊最高科技人才獎“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1] 
2001年
解放軍總後勤部“總後院士後備人選” [1] 
2000年
解放軍總後勤部“科技金星” [1] 
1998年
解放軍總後勤部“科技銀星” [1] 
1996年
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首批人選 [1] 
1994年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專家 [1] 
1994年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1] 
1993年
全國首屆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 [1] 
團隊榮譽
2014年帶領團隊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部“三星人才創新團隊”榮譽稱號。 [1] 

裴國獻臨牀經驗

創立了肢體嚴重戰、創傷救治的多項新理論和新技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及臨牀救治體系。在國際上最先報道四肢同時離斷再植成功;首創下肢嚴重創傷避免截肢的“雙橋式皮瓣移植”修復新技術;開創亞洲異體肢體移植的先河,成功開展了亞洲第1、2例(世界第3、4例)異體手移植術;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血管、神經與組織工程化組織和器官同步構建的新理論,並最早在大動物體內成功構建出帶血管的組織工程化骨組織。

裴國獻主要成就與貢獻

針對嚴重、特殊類型肢體創傷致殘率、截肢率高這一全球性臨牀難題,裴國獻創新性提出極重度肢體救治新理念和系列救治新技術解決了上述難題,保肢率由23.0%上升至91.1%,為瀕臨截肢的傷者提供了全新的救治保肢技術。 [1] 
裴國獻在創傷救治理論探索和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首創下肢毀損性創傷避免截肢、保全肢體的健供式“橋式移植”新術式,創建了一種保全肢體、避免截肢的全新技術;建立手指多平面離斷再植關鍵技術,創造了10指離斷再植手術多項全球紀錄,成為中國顯微外科標誌性成果;開創性實施全球唯一四肢同時離斷救治成功,為極重度多肢體創傷救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關鍵技術,原創性提出多肢體離斷綜合救治策略和再植關鍵技術,解決了多項重大技術難題;率先在亞洲成功開展異體肢體移植,開創了亞洲異體肢體移植的先河,是顯微外科乃至整個醫學界的重大進展,入選2000年度“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提出血管、神經與組織工程骨同步構建的耦合理論,揭示了神經與血管因素具有同等促成骨效應與協同促成骨機制;開創性建立嚴重骨缺損組織工程再生骨修復新技術體系,開展組織工程再生骨構建系列研究並在全球率先成功轉化,顛覆了長段骨缺損傳統修復理念與技術,實現了骨缺損修復由移植變再生的重要理論與技術突破; 2006年國際上首次提出數字骨科學理念,創建了我國數字骨科學新興學科,為我國數字骨科學的開拓者,領銜骨科團隊成功開展全球首例5G環境MR骨科機器人手術。 [1] 
2023年12月,入選何梁何利基金2023年度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7] 

裴國獻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23年6月,裴國獻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省軍隊一等獎3項和軍隊重大科技成果獎2項等獎項。 [1] 
時間
項目名稱
獲獎類型
排名
2020年
嚴重戰創傷骨缺損修復救治體系與關鍵技術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第一完成人
2017年
血管神經化組織工程骨的構建與轉化研究
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第一完成人
2002年
嚴重特殊類型肢體創傷修復新技術應用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第一完成人
2015年
血管神經化組織工程骨構建及其成骨相關機制研究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第一完成人
2006年
嚴重肢體創傷修復新技術應用研究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第一完成人
2005年
熱帶地區肢體火器傷基礎與救治研究
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第一完成人
2000年
下肢毀損性創傷修復新術式應用研究
軍隊醫療成果獎一等獎
第一完成人
2005年
亞洲首三例異體手移植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第一完成人
2017年
血管神經化組織工程骨的構建與轉化研究 [1] 
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第一完成人
1997年
手部多平面離斷再植 [1] 
軍隊醫療成果獎一等獎
第一完成人
1992年
四肢同時離斷再植成活 [1] 
軍隊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第一完成人
1992年
J153-I型血循環自動監測儀及在顯微外科臨牀應用研究 [1] 
軍隊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第一完成人
1990年
採用帶旋髂深血管髂骨為支撐體的陰莖再造 [1] 
軍隊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第一完成人

裴國獻主要學術論文

1. Lei X, Miao S, Wang X, Gao Y, Wu H, Cheng P, Song Y, Bi L, Pei G. Microgroove Cues Guiding Fibrogenesis of Stem Cells via Intracellular Force.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3 Apr05;15(13):16380-16393. [1-2] 
2. Mingkui Shen, Lulu Wang, Yi Gao, Li Feng, Chuangye Xu, Sijing Li, Xiaohu Wang, Yulan Wu, Yao Guo, Guoxian Pei. 3D bioprinting of in situ vascularized tissue engineered bone for repairing large segmental bone defects.Mater Today Bio. 2022 Aug 8;16:100382.
3. Sheng Miao, Jinru Zhou, Bin Liu, Xing Lei, Taoran Wang, Xiaotian Hao, Pengzhen Cheng, Hao Wu, Yue Song, Guoxian Pei, Long Bi. A 3D bioprinted nano-laponite hydrogel construct promotes osteogenesis by activating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Mater Today Bio. 2022 Jul 1;16:100342.
4. Pengzhen Cheng, Tianqing Cao, Xueyi Zhao, Weiguang Lu, Sheng Miao, Fenru Ning,Dong Wang, Yi Gao,Long Wang, Guoxian Pei, and Liu Yang. Nidogen1-enrich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ccelerate angiogenesis and bone regeneration by targeting Myosin-10 to regulate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Bioactive Materials.2022 Jun,12:185-197.
5. Yijun He, Wenhao Wang, Shaozhang Lin, Yixi Yang, Lizhi Song, Yihan Jing, Lihao Chen, Zaopeng He, Wei Li, Ao Xiong, Kelvin W.K. Yeung, Qi Zhao, Yuan Jiang, Zijie Li, Guoxian Pei, Zhi-Yong Zhang. Fabrication of a bio-instructive scaffold conferred with a favorable microenvironment allowing for superior implant osseointegration and accelerated in situ vascularized bone regeneration via type H vessel formation.Bioactive Materials.2021 Aug 12 .
6. Song Y, Wu H, Gao Y, Li J, Lin K, Liu B, Lei X, Cheng P, Zhang S, Wang Y, Sun J, Bi L, Pei G. Zinc Silicate/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 Scaffolds Promote Angiogenesis and Bone Regeneration via the p38 MAPK Pathway in Activated Monocytes. ACS APPL MATER INTER 2020, 12(14): 16058-16075.
7. Kai-Feng Lin, Shu He, Yue Song, Chun-Mei Wang, Yi Gao, Jun-Qin Li, Peng Tang, Zheng Wang, Long Bi, Guo-Xian Pei. Low-Temperatur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Biomimic Three Dimensional Hydroxyapatite/Collagen Scaffolds for Bone Regeneration.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6 Mar 23;8(11):6905-16.
8. Hongbin Fan, Xianli Zeng, Xueming Wang , Rui Zhu, Guoxian Pei. Efficacy of prevascularization for segmental bone defect repair using b-tricalcium phosphate scaffold in rhesus monkey.Biomaterials. 2014 Aug;35(26):7407-15.
9. Bi L, Cheng W, Fan H, Pei G. Reconstruction of goat tibial defects using an injectable tricalcium phosphate/chitosan in combination with autologous platelet-rich plasma. Biomaterials. 2010 Apr;31(12):3201-11.
10. Wang L, Fan H, Zhang ZY, Lou AJ, Pei GX, Jiang S, Mu TW, Qin JJ, Chen SY, Jin D. Osteogenesis and angiogenesis of tissue-engineered bone constructed by prevascularized β-tricalcium phosphate scaffold 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iomaterials. 2010 Dec;31(36):9452-61.

裴國獻學術任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科技部“生物材料與組織器官修復”重點項目主題專家組成員、國家科技獎評審專家、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分會第七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分會數字骨科學組主任委員、國際異體複合組織移植學會首任秘書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骨科創新與轉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SICOT中國部數字骨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創傷骨科雜誌》總編輯等學術職務。

裴國獻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21年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智能與數字外科分會第一屆委員會會長 [1] 
2017年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骨科創新與轉化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3D打印醫療器械專業委員會團體標準化技術 [1]  委員會專家
2016年
SICOT中國部數字骨科 [1]  學會主任委員
2015年
國家科技部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組織器官修復替代重點專項專家組成員, [1]  亞太重建顯微外科聯盟中國部名譽主席
2014年
軍隊後勤科技裝備評價專家庫第一級技術專家;全國外科植入物和矯形器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工程醫療器械產品分技術 [1]  委員會(SAC/TC110/SC3)骨再生標準工作組專家
2013年
中國生物材料學會骨修 [1]  復材料與器械分會副主任委員
2012年
中國生物材料 [1]  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2011年
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分會第五屆委員會數字骨科學組組長,《中華創傷 [1]  骨科雜誌》第三屆編輯委員會總編輯,《中華顯微外科雜誌》第八屆編委會副總編輯,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創傷骨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0年
中國醫藥生物 [1]  技術協會骨組織庫分會常務委員
2009年
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分 [1]  會第七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矯形外科雜誌》第四屆編委會執行常務編委
2007年
中華醫學科技獎第二 [1]  屆評審委員會委員
2003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獎勵委員會、國家自然 [1]  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2002年
國際複合組織異體移植學會(IHCTAA)秘書長,中華醫學會顯微外 [1]  科學分會第五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1年
中華醫學科技獎和中華 [1]  醫學青年獎評審委員會委員

裴國獻學術報告

時間
會議名稱
地點
2015年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特邀報告 [1] 
美國
2013年
第11屆國際手與複合組織異體移植大會 [1] 
波蘭
2012年
第1屆阿肯薩斯干細胞和再生醫學大會 [1] 
美國
2011年
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牛津之聲特邀報告 [1] 
英國
2008年
第5屆世界重建顯微外科協會年會 [1] 
日本
2007年
第7屆國際複合組織異體移植大會 [1] 
奧地利
2007年
第4屆首屆顯微重建外科大會 [1] 
希臘
2006年
第6屆國際複合組織異體移植大會 [1] 
美國
2004年
第5屆亞洲太平洋手外科會議 [1] 
日本
2003年
第2屆世界顯微外科重建大會 [1] 
德國
2002年
第4屆國際複合組織異體移植大會 [1] 
意大利
2002年
第4屆亞洲太平洋手外科會議 [1] 
韓國
2002年
第14屆國際移植學會大會 [1] 
美國
2001年
第33屆國際移植和臨牀免疫大會
暨第3屆國際複合組織異體移植大會 [1] 
法國
1998年
國際顯微外科論壇 [1] 
韓國

裴國獻人物評價

在亞洲最先成功開展的異體肢體移植成功“無論是在功能恢復上,還是在排斥反應上,這兩例手術都代表了當今世界同類手術的最高水平,是世界肢體缺失重建領域裏的一個里程碑。該手術的成功,預示着肢體缺失靠佩戴義肢來彌補的歷史將被改寫”。 —陳中偉院士、王澍寰院士、鍾世鎮院士評 [1] 
裴國獻是我國著名的創傷骨科專家。他從醫從教50多年,在創傷骨科領域具有很高的學術造詣與重要學術影響,創造了多項國際第一、亞洲首例、國內領先的創新性成果。除了在嚴重創傷性骨缺損救治修復這一骨科領域國際性難題建立救治新體系做出創新性成果,還開創了亞洲異體肢體移植的先河,被譽為“亞洲異體肢體移植第一人”。—南方科技大學評 [1] 
40個春秋歲月,裴國獻執着探索,在國際顯微外科學領域打出了一張中國名片。2002年,他當選國際複合組織異體移植學會秘書長,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在國際舞台展示着中國人探究醫學前沿的身影。—《光明日報》評 [1] 
創傷骨科專家裴國獻教授,在其導師“中國虛擬人之父”鍾世鎮院士的影響下,敏鋭發現引入數字技術可為傳統骨科帶來蝶變生長。在2006年,他提出了“數字骨科學”的概念,開拓了新興交叉學科“數字骨科學”。—《健康報》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