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束

[zhuāng shù]
汉语词语,指整理行装;穿著打扮
收藏
0有用+1
0
"装束"作为汉语名词,具有双重核心语义:一为整理行装,常见于古代行军备战场景,如《三国志》记载"且装束,兼存观察耳";二为穿著打扮,既指日常服饰搭配,如"装束朴素" [4],亦可特指仪式性服饰,如唐元稹《连昌宫词》描绘的"端正楼头晓妆时"。该词通过日语翻译"よそおい"与英语对应词"costume""garb"形成跨语言互证 [1],在《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中常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要素。
拼    音
zhuāng shù [3-4]
词    性
名词 [1-2]
近义词
服饰、装扮、束装
反义词
裸裎、披发 [4]
出    处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4]
外    文
costume(英)/ よそおい(日) [1]

语义解析

播报
编辑
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 整理行装:特指为出行或行动做准备,如《三国志》所述军事部署'故且装束',其动词性用法可见于"治装""整装待发"等词组
  • 穿著打扮:涵盖日常衣着搭配与特殊场合服饰,既包含实用功能如《狱中杂记》记录的"贫亦罄衣装",也涉及审美表达,如文艺复兴时期英诗描绘的季节'改换装束'

历史演变

播报
编辑
作为复合词最早见于魏晋文献:
  • 南北朝时期多用于军事语境,如《宋书》载"未知指趋,故且装束"凸显备战状态
  • 唐代扩展至礼仪服饰,元稹《连昌宫词》展现宫廷装束规范
  • 明清小说中兼具实用与象征功能,《儿女英雄传》通过"换了装束"暗示人物身份转变

文学应用

播报
编辑
在文学作品中呈现三大特征:
  • 形象塑造:《警世通言》用"百宝箱"装束细节暗喻杜十娘命运转折
  • 隐喻转换:莎士比亚将四季拟人化为"改换装束的老者"
  • 文化符号:《连昌宫词》以"珠翠踏尽香尘埃"折射盛唐服饰文化

语言特征

播报
编辑
体现汉语词义演化规律:
  • 词性转换:本为动词短语"装束行囊",经语法化发展为名词
  • 语义分化:军事用语"整装待发"与生活用语"节日盛装"形成平行发展 [4]
  • 构词特点:联合式复合词结构,"装"强调服饰准备,"束"侧重行为完成态

跨文化对照

播报
编辑
通过外语翻译展现语义差异:
  • 日语译为'よそおい(装饰)・みじたく(身だしなみ/仪容)',并通过例句'装をこらす(精心打扮)'和'装を新たにする(装饰一新/换装)'阐释其作为'穿着打扮'义的动词性用法 [1-2]
  • 英语"garb"强调整体外观效应,与汉语侧重准备过程的语义存在文化偏移
  • 《思玄赋》'简元辰而俶装'的星占学内涵,在西方语言中缺乏直接对应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