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補闕拾遺

鎖定
補闕拾遺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ǔ quē shí yí, 意思是補錄缺失遺漏的內容。 [1] 
中文名
補闕拾遺
發    音
bǔ quē shí yí  
用 法
作謂語、賓語
近義詞
拾遺補闕

目錄

補闕拾遺用法

作謂語、賓語;

補闕拾遺解釋

官名。唐代諫官名。武則天垂拱元年(685)置補闕、拾遺,分左右,左屬門下省,右屬中書省,同掌供奉諷諫、薦舉人才,合稱“遺補”。補闕位從七品上,拾遺位從八品上。唐代詩人陳子昂杜甫均曾擔任拾遺,後人因稱為陳拾遺、杜拾遺。 [2] 

補闕拾遺出處

《左傳·襄公元年》:“凡諸侯即位,小國朝之,大國聘焉,以繼好、結信、謀事、補闕,禮之大者也。”
《晉書·張軌傳》:“聖王將舉大事,必崇三訊之法,朝置諫官以匡大理,疑承輔弼以補闕拾遺。”
《新唐書.百官志二》:“門下省有......左補闕六人,從七品上;左拾遺六人,從八品上。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又“(中書省有)右補闕六人,右拾遺六人,掌如門下省”。
《明史·孫磐傳》:“請定建言者為四等:最上,不避患害,抗彈權貴者;其次,揚清激濁,能補闕拾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