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補牆

鎖定
《補牆》是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創作的詩歌,寫於1914年。
《補牆》全詩45行,詩中有描述,有詩人的內心獨白,有和鄰居的對話。它描述了春天裏,鄰里之間補牆時的景象,以及敍述者和鄰居態度的分歧。弗羅斯特深受愛默生梭羅的超驗主義哲學的影響,堅持運用傳統的創作手法、日常生活的語言、來自大自然的意象,反映最純真樸實的情感。《補牆》就是這樣一首看似簡單,實則藴涵着豐富內涵的詩歌。 [3] 
作品名稱
補牆
作    者
羅伯特·弗羅斯特
作品出處
《波士頓以北》(1914)
作品體裁
詩歌
外文名
Mending Wall
創作時間
1914年

補牆作品原文

Mending Wall
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That sends the frozen-ground-swell under it,
And spills the upper boulders in the sun;
And makes gaps even two can pass abreast.
The work of hunters is another thing:
I have come after them and made repair
Where they have left not one stone on a stone,
But they would have the rabbit out of hiding,
To please the yelping dogs.The gaps I mean,
No one has seen them made or heard them made,
But at spring mending-time we find them there.
I let my neighbour know beyond the hill;
And on a day we meet to walk the line
And set the wall between us once again.
We keep the wall between us as we go.
To each the boulders that have fallen to each.
And some are loaves and some so nearly balls
We have to use a spell to make them balance:
"Stay where you are until our backs are turned!"
We wear our fingers rough with handling them.
Oh, just another kind of out-door game,
One on a side. It comes to little more:
There where it is we do not need the wall:
He is all pine and I am apple - orchard.
Myapple trees will never get across
And eat the cones under his pines,I tell him.
He only says,"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s."
Spring is the mischief in me,and I wonder
If I could put a notion in his head:
"Why do they make good neighbours?Isn't it
Where there are cows? But here there are no cows.
Before I built a wall I'd ask to know
What I was walling in or walling out,
And to whom I was like to give offence.
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That wants it down." I could say "Elves" to him,
But it's not elves exactly,and I'd rather
He said it for himself. I see him there,
Bringing a stone grasped firmly by the top
In each hand, like an old-stone savage armed.
He moves in darkness as it seems to me,
Not of woods only and the shade of trees.
He will not go behind his father's saying,
And he likes having thought of it so well
He says again, "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s." [1] 

補牆中文譯文

補牆
有一點什麼,它大概是不喜歡牆,
它使得牆腳下的凍地漲得隆起,
大白天的把牆頭石塊弄得紛紛落;
使得牆裂了縫,二人並肩都走得過。
士紳們行獵時又是另一番糟蹋:
他們要掀開每塊石頭上的石頭,
我總是跟在他們後面去修補,
但是他們要把兔子從隱處趕出來,
討好那羣汪汪叫的狗。我説的牆縫
是怎麼生的,誰也沒看見,誰也沒聽見,
但是到了春季補牆時,就看見在那裏。
我通知了住在山那邊的鄰居;
有一天我們約會好,巡視地界一番,
在我們兩家之間再把牆重新砌起。
我們走的時候,中間隔着一垛牆。
落在各邊的石頭,由各自去料理。
有些是長塊的,有些幾乎圓得像球,
需要一點魔術才能把它們放穩當:
“老實呆在那裏,等我們轉過身再落下!”
我們搬弄石頭,把手指都磨粗了。
啊!這不過又是一種户外遊戲,
一個人站在一邊。此外沒有多少用處:
在牆那地方,我們根本不需要牆:
他那邊全是松樹,我這邊是蘋果園。
我的蘋果樹永遠也不會踱過去
吃掉他松樹下的松球,我對他説。
他只是説:“好籬笆造出好鄰家。”
春天在我心裏作祟,我在懸想
能不能把一個念頭注入他的腦裏:
“為什麼好籬笆造出好鄰家?是否指着
有牛的人家?可是我們此地又沒有牛。
我在造牆之前,先要弄個清楚,
圈進來的是什麼,圈出去的是什麼,
並且我可能開罪的是些什麼人家,
有一點什麼,它不喜歡牆,
它要推倒它。”我可以對他説這是“鬼”。
但嚴格説也不是鬼,我想這事還是
由他自己決定吧。我看見他在那裏
搬一塊石頭,兩手緊抓着石頭的上端,
像一箇舊石器時代的武裝的野蠻人。
我覺得他是在黑暗中摸索,
這黑暗不僅是來自深林與樹蔭。
他不肯探究他父親傳給他的格言,
他想到這句格言,便如此的喜歡,
於是再説一遍,“好籬笆造出好鄰家”。
梁實秋 譯) [4] 

補牆創作背景

弗羅斯特是二十世紀美國詩人,他的詩大都以新英格蘭的鄉村為背景,描寫當地的田園風光和風俗人情。每年的二月二十三日是新英格蘭一年一度的修牆節(Terminalia),這一天,鄰居們都會來到牆邊,擺放鮮花、祭品來祭奠邊界神(Terminus),詩歌《補牆》就是詩人弗羅斯特就此風俗寫的一首抑揚格無韻體詩歌,收於1914年出版的《波士頓以北》詩集當中。 [1]  [3] 

補牆作品鑑賞

補牆主題思想

該詩共四十五行,只有一節。全詩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詩的開頭至第十一行的“But at spring mending-time we find them there”。在這一部分,詩人告訴人們,世上有不喜歡牆的東西,它們會造成牆的崩塌而形成豁口,獵人們也會毀牆,而致兔子從牆中的藏身之處跑出。第二部分從詩的第十二行直至第二十七行的“He only says,‘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在這一部分,詩人與鄰居相約一起修補豁口,詩人覺得,在他們之間並不需要牆,但鄰居卻説:“好籬笆成就好鄰居”。第三部分從詩的第二十八行直至全詩的末尾。在這一部分,詩人分析鄰居為什麼説出“好籬笆成就好鄰居”的原因、修牆建籬笆有什麼必要性,詩人還探究了鄰居這一觀念是否合理、合時宜。
詩中涉及到了兩種對立的觀念、力量。一種是不喜歡牆,認為補牆、建籬笆是沒有必要的。站在這一邊的有自然的力量、獵人,還有詩人;另一種是喜歡補牆築籬笆,認為好籬笆能成就好鄰居。自然界以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法則在晝夜運行,它能造福人類,人離不開自然,在這一方面,自然顯示其友好、慈善的本性,但自然也有其兇悍的一面,它在人不經意間施威發力,以地殼的驟然運動或地震一類的自然災害而致牆體的崩塌。自然對牆的不喜歡、損壞這是客觀的,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和阻止的。獵人毀牆有其功利、實用、商業目的,因他要捕獵,而獵物會藏身於牆體或牆基下面的泥土之中。這兩種力量對牆的毀壞都有其客觀必然性,而詩人對牆的不喜歡,對建牆築籬笆的否定性態度則有鮮明的主觀性,沒有什麼自然運作因素,也無什麼功利、商業因素。詩人從實際用途和必要性角度,認為牆在他和鄰居之間是無甚存在的必要性的。他認為在他和鄰人之間補牆、建籬笆只能算是一種室外遊戲,除此並無什麼多大的價值和意義。詩人田裏種的是蘋果樹,而鄰居地裏長的是松樹,蘋果樹不會越出牆界去吃鄰人的松果,兩家種的樹不會相互干擾,相互竄位,以致你我不分,或相互侵佔。因此牆在兩家之間是沒有必要的。以前人們築牆建籬笆,是因為那時家家養牛,那時經濟不發達,牛是人們耕種田地,拉運東西的主要工具,牛會竄跑到鄰居的田地裏去吃莊稼、踐踏人家的植物。但經濟發展了,機械化的農業時代已取代了過去的靠牲畜耕田的時代。牛已不見於農家,那麼建牆設籬笆已經麼沒有意義。站在詩人對立面的是鄰居,他堅持認為牆是必要的,沒有了牆、籬笆,就沒有了好鄰居。他的這一觀念可能源於他的祖先,他的祖先可能在遠古時代就有了這樣的觀念,在家與家之間建牆築籬,這樣相互之間的地界、利益等分得一清二楚。只有好籬笆,只有建好了牆,才會有好鄰居,才會有鄰里之間的和睦相處。
詩人在詩中對鄰人的這一觀念不僅非常地不贊同,而且是持有一種戲謔的看法,他説,他看到鄰人緊緊地抓住石頭的頂部,就好像舊石器時代的野人那樣,每隻手裏握着一塊石頭在那裏十分賣力、認真、一絲不苟地建牆。詩人還看到鄰人在黑暗中移動、摸索。這裏詩人含有影射鄰居心理陰暗這一因素。鄰居這麼費盡心思地在修牆補籬笆,這應源於他對人的不信任或一絲恐懼、猜疑心理。從詩的第三部分的字裏行間,可以推斷,詩人認為鄰人的觀念過於陳舊、不合時宜。好籬笆成就好鄰居,這是過去人們的觀念,那時社會的文明程度較低,經濟又不發達,人的文化素養都比較差,人與人之間的防範心理較重,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寬容、理解、關愛,因此那時的人們喜牆愛籬,這樣彼此就能安全地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不致產生牴牾和不和。但現在社會發展了,時代不同了,人們的文化素養也提高了,人們能以自己的寬容和關懷之心去諒解生活中的諸多不悦和摩擦。詩人認為鄰居對父輩的格言“好籬笆成就好鄰居”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討(go behind)。言下之意,他喜歡將這句話掛在嘴邊,但沒有認識到這句格言有其時代的侷限性,不適用於任何時代,人們對之應做分析、討論,才能知其深文大意及如何應用。
弗羅斯特對“好籬笆成就好鄰居”觀點的質疑和否定符合20世紀初美國婦女竭力推動女權主義,爭取婦女平等權利的鬥爭的實際。長期以來,在美國和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婦女社會地位十分低下,她們一生只充當妻子、母親和家庭婦女的角色,在教育、工作和政治上受到社會的隔絕。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歧視婦女意識成為隔絕男性和女性的一面牆,也成為隔絕女性和政治的一面牆。但在弗羅斯特創作《補牆》的進步主義時代,很多由婦女成立或領導的組織開始出人意料地進入政治領域。 [1] 

補牆藝術特徵

總體特徵
《補牆》是一首隱喻詩。詩中觸及了詩人與鄰居對補牆、修籬的兩種不同的態度。這兩種態度都有比喻意義,它們能影射社會、人生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和國際政治中國與國之間關係所呈現出的不同情形、不同性質。在這兩種態度中,有時詩人是正確的,有時鄰居是正確的,這要取決於觀看問題的特定的角度以及問題所出現的具體領域、問題所產生的社會和時代因素。
該詩行末不用韻,沒有固定的韻式。全詩的基本節奏為抑揚格,該詩詩行末尾沒有統一規範的押韻韻腳。因素體詩(the blank verse)在通常情況下是“特指抑揚格五音步的無韻詩(unrhymed verse of iardaic pentametre)”,又因全詩四十五行中有一行非抑揚格五音步,故總體來看,全詩應屬近似素體詩。
長詩中經常可見素體詩,弗羅斯特的這首詩也較長,共四十五行,含三部分的內容,故他採用了近似素體詩來創作。長詩或較長的詩之所以用素體詩來創作,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素體詩不用腳韻,這給詩人構思豐富的內容、設計較為複雜的結構情節、表達較為充沛、有時具有變化性的情感提供了較為開闊、自由的空間。也因其不用韻式,故素體詩的語言與散文語言較為接近。《補牆》這首詩的語言就十分的平易曉暢、樸素清新。詩人以散文中經常採用的非常規範的語句、簡單明瞭的遣詞用語將兩種對立的觀點、詩人對建牆補籬和“好籬笆成就好鄰居”的不認同及不認同的緣由娓娓道來,語氣輕緩,語速不緊不慢。 [1] 
節奏變格
該詩節奏變格共二十二處,不算少。其中,單音節替代共六處,分別出現在第一行第一音步,第十四行第四音步、第二十六行第三音步、第三十五行第一音步,第三十九行第一和第三音步上;超音步音節替代共十處,它們是第八行末尾、第十八行末尾、第十九行末尾、第二十四行末尾、第二十七行末尾、第二十八行末尾、第三十七行末尾、第四十行末尾、第四十三行末尾、第四十五行末尾;抑抑揚格替代共六處,分別為第一行第二音步、第十六行第五音步、第二十六行第四和第五音步、第三十五行第二音步、第三十九行第二音步。詩中用了這麼多的節奏變格,這同詩的思想內容是有很大關係的。全詩觸及到了兩種對立的觀點、態度,一種贊成建牆補籬,認為“好籬笆成就好鄰居”;而另一種則不贊成補牆修籬,認為鄰居之間建牆無甚必要。同時,這一派的觀點還認為鄰里之間建牆補籬已顯過時,建牆補籬是在牛耕時代能顯示其必要性,因那時牆有助於保護自家農田裏的莊稼,現在時代已不同了,機械化的農業時代取代了過去的牛耕時代。最後這一派觀點還認為,他的鄰居未對其祖先所遺留下來的這句格言作過深入的研究。兩種觀點之間的對立交鋒始終貫穿着詩的始終。詩的一開首就寫出了有一種力量對牆不喜愛,欲使牆體坍塌,其實這是一種源於自然的力量,然後又從自然的力量聯想到了獵手對牆的毀壞,獵人們出於種種可能的動機也會對牆加以破壞。接着詩人從這兩種力量對牆體進行破壞所產生的結果——巨大的豁口的形成出發,自然地引出詩人擬邀請山外的鄰居一起來修補豁口,在修補過程中,詩人很自然地拋出了自己的觀點:There where it is we do not need the wall(在我倆修牆的地方,其實並不需要牆)。這是詩中對修牆表示真正反對、不主張在鄰里之間建牆的詩人的觀點。自然災害及獵人對牆的破壞都在為詩人的這一觀點的出場起鋪墊作用。詩人的這一觀點亮相以後,在餘下的詩行中,詩人詳盡地表達出了自己對“好籬笆成就好鄰居”這一格言的不認可,他在表達這一不認可態度的同時,語氣中暗含着嘲諷、戲謔。由於有這兩種對立的觀點的交鋒,故詩人以較多的節奏變格來適應這一思想內容。觀點不同,相互爭鬥,一方堅守不棄,另一方頗為不解,並加以嘲諷,對於這樣的內容,若配以從頭到尾都十分規整和諧的節奏,無疑是不相稱的。 [1] 
跨行技巧
全詩不分節,讀之流暢自如。造成詩歌流暢的主要原因除遣詞用語等因素外,還有就是跨行(enjambement)技巧的有效應用。有時候一些在意義上和語法上互相密切關聯的詞從一個詩行跨入下一個詩行,則這樣的詩行叫跨行的詩行。這種現象叫‘跨行’”。跨行現象發生時,讀者在朗讀中是不能停頓的,因“跨行”使兩個詩行緊密地聯合在一起,使詩行像流水一樣毫無阻礙地川流不息。這首近似素體詩中有多處都用了跨行,加強了詩的流暢性,及詩歌內容前後的連貫性和銜接的自然性。 [1] 
行內停頓
該詩有一唱三嘆的審美功效,詩句讀來給人以娓娓道來,語速不緊不慢的審美特徵,造成這些審美現象發生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行內停頓(caesura)的有效使用。 [1] 
韻式
該詩沒有統一的韻式,但詩中用了一些輔助性的韻,如頭韻、行內韻等。詩中用了大量的頭韻和行內韻,尤其是行內韻用了多達二十處之多,這在很多詩歌中是較為少見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的行內韻系同一單詞的重複,讀起來頗有韻味和樂感。頭韻用得也相當之多,有時,同一句詩行中竟用了四個頭韻。如此之多的頭韻和行內韻使這首不帶韻式的近似素體詩增添了很強的樂感,也使詩人的情感和思想內容能在動聽的樂調中緩緩地流出。 [1] 
修辭技巧
該詩在修辭技巧的應用上也很有特點,詩中用了一些“平行結構”“平行對照”和“重複”技巧。“平行結構”和“平行對照”的成功使用使語言的結構平衡、對稱,增強了語言的流暢性、音樂性、簡約性。尤其是“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的巧妙使用使詩的語言古雅,意境清麗淳美,該句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結構上都頗似格言警句。“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重複了兩遍。“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也重複了兩遍。這兩句反映了詩中對立的態度,一種主張建牆補籬而另一種則反對。這兩句話在詩中的重複是為了突出這兩種態度之間的對立,它們可以烘托詩的主題思想和詩人及鄰居對牆的不同的情感態度。 [1] 

補牆作者簡介

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美國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11歲喪父,隨母遷居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後,在哈佛大學肄業兩年。這前後曾經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並開始寫詩。1912年舉家遷往英國定居。1915年回美國,在新罕布什爾州經營農場。其後詩名日盛,1924年、1931年、1937年、1943年四次獲得普利策獎,並在幾所大學擔任教職、駐校詩人與詩歌顧問。弗羅斯特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他的詩風兼有傳統詩歌和現代詩歌的特點,表面樸實無華,然而細緻含蓄,耐人尋味。他被認為是與艾略特並列的美國兩大詩歌中心之一。弗羅斯特的主要作品有:詩集《少年的意志》(1913)、《波士頓以北》(1914)、《山間》(1916)、《新罕布什爾》(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場》(1936)。1949年出版了《詩歌全集》,以後仍陸續有新作發表。 [2] 
參考資料
  • 1.    董務剛著. 20世紀美國重要詩人及其經典詩歌研究[M].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2019.03:16-32.
  • 2.    西渡著. 名家讀外國詩[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03:395.
  • 3.    陳霞. 詩歌《補牆》賞析[J]. 考試周刊, 2013, (5)
  • 4.    嚴凌君著. 青春讀書課 人間的詩意 人生抒情詩讀本 下[M]. 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8.01: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