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補中湯

鎖定
補中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為補益劑,具有補脾健胃,生血養陰,調補衝任之功效。主治婦人脾胃衰弱,飲食減少,不能生血,經水後期而至者。
中文名
補中湯
出    處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
功    用
補脾健胃,生血養陰,調補衝任
分    類
補益劑

目錄

補中湯組成

白朮(薑汁炒)三錢(9g),茯苓一錢(3g),人蔘一錢(3g),山藥一錢二分(3.6g),廣皮一錢(3g),當歸(酒炒)一錢五分(4.5g),白芍(酒炒)一錢二分(3.6g),熟地(薑汁炒)三錢(9g),川芎一錢二分(3.6g),炙草五分(1.5g),葛根(酒炒)一錢(3g),香附(醋炒)三錢(9g),生薑三片,大棗五枚。

補中湯用法

水煎,温服,每日1劑。

補中湯功用

補脾健胃,生血養陰,調補衝任。

補中湯主治

婦人脾胃衰弱,飲食減少,不能生血,經水後期而至者。

補中湯方義

方中以當歸、熟地、白芍、川芎滋陰養血,調補衝任;以四君子湯(參、苓、術、草)健脾益氣;山藥滋補脾腎之氣;生薑、大棗甘温補脾;陳皮健脾醒胃;香附疏肝理氣;葛根升胃氣,布胃津。縱觀全方,有補有行,諸藥配伍,能使氣血得補,而又不流暢,不至壅滯,使氣血化源生生不息。血海充盈,胞宮按時溢滿,月經每月按時來潮。

補中湯附註

附方1 補中湯
組成:理中湯加橘紅、茯苓各一兩。
主治:(1)《易簡》:泄瀉。(2)《醫鈔類編》:騖泄糟粕不化,澄澈清涼,小便清白。
出處:《易簡》
附方2 補中湯
組成:升麻、柴胡、當歸各二分(0.6g),神曲三分(炒)(0.9g),澤瀉四分(1.2g),大麥糵面、蒼朮各五分(1.5g),黃芪二錢五分(7.5g),炙甘草八分(2.4g),紅花少許(0.3g),五味子二十個。
功用:補氣昇陽,燥濕消食,活血 止痛
主治:面黃汗多目赤,四肢沉重,減食,腹中時時痛,咳嗽,兩手寸脈短,右手脈弦細兼澀,關脈虛。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附方3 補中湯
組成:厚朴二兩(姜制),陳皮二兩(去瓤),白朮二兩,半夏一兩(浸洗七次,切片,焙),藿香葉半兩,肉豆蔻二枚(去殼),桂半兩(颳去皮),甘草(炙焦黃)半兩。
主治:傷寒後脾胃氣不和。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六引《保生回車輪》
附方4 補中湯
組成:乾薑(炮)、阿膠(銼,蛤粉炒)、芎(艹窮)、五味子各一兩,白朮、黃耆(去蘆,蜜水炙)、當歸(去蘆,酒浸)、赤芍藥各一兩半,人蔘、木香(不見火)、杜仲(去皮,銼,炒)、甘草(炙)各半兩。
功用:養新血,去瘀血,補虛扶危。
主治:婦人半產未滿月。
出處:《得效》卷十四
附方5 補中湯
組成:人蔘、白朮、炮姜、炙甘草、丁香。
主治:積寒泄瀉,腹中綿綿作痛,小便不赤,口唇不幹,瀉下清白鴨溏之色,腸胃虛冷甚者。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附方6 補中湯
組成:人蔘(少者,重用沙蔘)四錢(12g),當歸,蜜芪,白朮各一錢半(4.5g),炙草八分(2.4g),陳皮八分(2.4g),五味子十五粒。
功用:補肺益氣,斂肺平喘
主治:脾肺虛,而腎氣不歸元,以致氣喘者。
出處:《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四
[1-6] 
參考資料
  • 1.    彭懷仁.《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5冊》:人民衞生出版社,1996年
  • 2.    郭瑞華,柳長華.《婦科常見病實用方》:人民衞生出版社,1999年
  • 3.    劉學華,何貴翔.《中醫婦科處方手冊》: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年
  • 4.    段曉華,暢洪昇.《大國醫系列 李東垣傳世名方》: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年
  • 5.    謝海洲,盧祥之主編;宋孝瑜等編寫.《中醫歷代良方全書》:青島出版社,2006年
  • 6.    孫世發.《中醫內科處方手冊》: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