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裘錫圭

鎖定
裘錫圭,男,1935年6月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全國政協委員,古文字學家。現為復旦文科傑出教授 [6]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主要從事漢字學、古漢字學和中國古典文獻學(先秦、秦漢部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也從事先秦、秦漢史的研究。
曾參加過望山楚墓竹簡、曾侯乙墓文字資料、郭店楚墓竹簡、銀雀山漢墓竹簡、馬王堆漢墓帛書和尹灣漢墓簡牘的整理考釋工作。
著有《文字學概要》及《古文字論集》等一些文集。2012年5月以前撰寫的學術論文已收入《裘錫圭學術文集(六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1-3] 
中文名
裘錫圭
外文名
Qiu Xigui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浙江寧波
出生日期
1935年6月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主要成就
主要從事漢字學、古漢字學和中國古典文獻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出生地
上海
代表作品
《文字學概要》
《古文字論集》
性    別
職    稱
教授

裘錫圭人物經歷

裘錫圭 裘錫圭
195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同年錄取為復旦大學歷史系“甲骨學與商代史”研究生,師從著名甲骨學胡厚宣教授專攻甲骨學與殷商史。同年胡厚宣教授奉調北京,裘亦隨其師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先秦史研究室。
1960年研究生畢業後,裘錫圭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並在朱德熙教授影響下,對戰國文字產生濃厚興趣。
1974年開始先後參加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整理銀雀山漢墓竹簡、雲夢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曾侯乙墓文字資料、江陵望山楚簡、郭店楚墓竹簡和尹灣漢墓簡牘等出土文獻的整理工作。
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從事漢字學、古漢字學和古典文獻學(先秦秦漢部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現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裘錫圭主要成就

裘錫圭 裘錫圭
裘錫圭在古文字學的不少領域,諸如甲骨學金文戰國文字、簡犢、帛書等方面都頗有造詣。此外,在歷史學、考古學和語言學等方面也很有研究。出版的著作有《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裘錫圭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等及論文多篇。
裘錫圭功力深厚,治學嚴謹,深受前輩學者賞識。郭沫若、王力、胡厚宣張政烺朱德熙等著名學者,或對其考釋文字的方法,或對其研究先秦、秦漢史,都有重大的影響。裘錫圭在古文字學和古史研究方面都很有建樹。現已成為繼老一輩學者之後,蜚聲國內外學術界的知名學者。裘錫圭在甲骨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績,為推動甲骨學研究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裘錫圭學術評價

甲骨文字的考釋
一、在甲骨文字的考釋方面,裘錫圭不斷有新的創穫
裘錫圭 裘錫圭
如所周知,甲骨文共有4500多個單字,現學者已考釋了2000多個單字,但為學術界所公認者不過1000字左右。這是因為“不認識的字大多是專名,如地名、人名、族名之類,其義可知,其音不能得其讀”(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而近百年來,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甲骨文中“所易識的字大多已被前人釋出,所不識的字因不少在商代以後的文字中就已不再使用,不容易找出它們字形演化的線索,在後世的字書裏也很難得到印證。因此再有新的發現難度很大”(王宇信:《建國以來甲骨文研究》,第5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裘錫圭出手不凡,他1961年發表的第一篇文字考釋之作《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五刑》,就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
其後,於1972年發表的《讀〈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在文化界萬馬齊喑的“文革”後期,更顯示了他古文字研究的深厚底藴。自此以後。他發表了一系列有關甲骨文字考釋的論文,並在其他一些有關銅器銘文研究的著作及其註解中,對不少目前考釋難度較大的甲骨文字進行了解説,其成果已集中收入其專著《古文字論集》等書中。裘錫圭文字考釋精到,論證嚴密。使不少長期困擾甲骨學者的“疑字”、“難字”經他解説以後,學者們渙然冰釋,無不贊成稱是。可以毫不誇大地説,裘錫圭在老一輩學者的基礎上,把甲骨文字的考釋向前推進了一步。
分期斷代
二、在甲骨文分期斷代研究方面,裘錫圭也做出了貢獻
裘錫圭 裘錫圭
他積極參加了斷代研究問題的熱烈討論。自李學勤提出“歷組卜辭”應前提到武丁晚期至祖庚時期以後,他“原來也相信歷組卜辭為武乙文丁卜辭的傳統説法,在讀了李文以後,經過認真的考慮,覺得不能不放棄舊説而改從李説”。他經過認真思考和全面整理有關卜釋以後,“順着李文的思路作一些補充論證”,寫出《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第6輯,中華書局,1981)一文。該文對賓組、出組和“歷組”卜辭中的同見人名進行了全面整理,並將20項相同占卜事類的卜辭進行了對照,全面論證了“歷組卜辭應該屬於武丁、祖庚時期”。裘錫圭堅決支持李學勤等學者的看法,對促進學術界關於“歷組卜辭”年代的討論和分期斷代研究的深入,起了重大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裘錫圭還對卜辭的性質問題,即甲骨卜辭是否為問句的根本問題提出了意見。他《關於殷墟卜辭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載《中國語文》,1988年第1期。)發表以後,國內外學者就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國內,王宇信《申論殷墟卜辭的命辭為問句》(載《中原文物》1989年第2期)、陳煒湛《論殷墟卜辭命辭的性質》(載《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等論文,對裘錫圭的意見進行了質疑。在美國,《古代中國》T13 (1989年),專門組織中國和世界各國學者就此進行了討論。參加討論的有中國學者裘錫圭、饒宗頤、張秉權、李學勤、王宇信、範硫周等,國外學者有夏含夷吉德煒、倪德衞、雷煥章、高島謙一等。應該説,這場討論對我們進一步認識甲骨文命辭的性質是很有意義的。
材料研究殷商史
三、裘錫圭在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殷商史方面,也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
他的《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和貴族與平民兩個階級的研究》(《文史》第十七輯,中華書局,1983年)論述了商代社會存在着由統治階級族人組成的宗族組織,而“眾”則指被排斥在宗族組織之外的平民。
《甲骨卜辭中所見的“田”、“牧”、“衞”等職官研究》(《文史》第十九輯,中華書局,1983),論述了“‘侯、甸、男、衞’這幾種諸侯名稱,都是由職官名稱演變而成的”。“第一批具有諸侯性質的侯、田、男、衞,是分別由相應的職官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而形成的。中央王權應該是在承認了這種由職官發展而成的諸侯以後,才形始用‘侯、甸、男、衞’等稱號來封建諸侯,並把這些稱號授予某些臣屬方國的君主的”。
《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對商代種植的農作物進行了全面的考察,認為“商代農業主要種植禾(穀子)和黍”。而商代的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木製的耒、力(耜)和石、蚌等製作的鏟、(耒辱)、鐮、銍等物。清除荒地上的樹木,除了用焚燒等方法外,主要靠石制的辰和斧、斤,耕作制度大概主要採取撂荒制、肥料主要是‘以水火變之’的草木和禾稈。殷人相當注意整理土地的工作,他們的撂荒耕作制已經超越了種縵田階段”。“當時已經耕種了不少低下潮濕的隰田,除水澇和排水的措施應該已有一定的水平”。總而言之,“商代單位面積的農產量大概還是比較低的。商代大貴族的奢侈生活是建築在對平民、奴隸和臣服族人民的殘酷剝削之上的”。

裘錫圭商代五刑

對商代五刑的研究
他的《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五刑》,則在全面研究商代刑罰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各種殘酷的肉刑,在世界各國的奴隸制時代都是普遍存在的。它們本來大都是專用來對付異族的俘虜和奴隸的。但是隨着各族內部分化的加深和國家的形成,也就逐漸被統治階級用來對付本族人民以至個別統治階級內部的有罪者了”。此外,“有的刑罰本來是某些異族的風俗習慣。由於這些異族人常被俘虜為奴,他們的風俗習慣就變成了一種恥辱的象徵,變成了使有罪者跟奴隸等同起來的刑罰”。從甲骨文中所提供的情況看,“當時用刑的主要對象,似乎仍是異族的俘虜和奴隸。但是在商代國家已經形成,本族人降為奴隸的情況也已出現(商紂時‘箕子為之奴’便是明證),‘五刑’無疑也已經是統治階級對付本族人民的一種手段了”。如此等等。
相關對商代社會研究的評説
裘錫圭對商代社會的研究,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索。
裘錫圭之所以能在學術研究中取得突出的成就,併成為一位當代有影響的甲骨學家。首先是與他刻苦治學分不開的。

裘錫圭學術故事

裘錫圭孜孜以求

多年來,裘錫圭對學問孜孜以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時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在讀大學期間,時間抓得很緊,幾乎沒有睡過午覺或虛度過星期天。有些書他是買不起的。諸如郭沫若的《兩週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卜辭通纂》、《殷契粹編》等以及羅振玉的有關文字考釋著作等書。但他就一邊鑽研,一邊一本本地抄錄下來。在研究生學習期間,不斷的政治運動佔去他大部時間,但他頂住種種壓力,仍在堅持學習專業,幾年間積累了6盒資料卡片。
1976年河北唐山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地震,並波及北京地區。就在人們紛紛躲進防震棚的時期,他卻安之若素,仍在燈下研讀古文字。正是由於他多年的勤奮積累,終於升堂入室,成為一名蜚聲中外的古文字學家(參見曉江《刻苦治學的古文字學家》,北京晚報,1981年4月6日);其次,裘錫圭有嚴格的科學態度。他要求自己的知識面要廣,諸如古代史、民族學、考古學、古器物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等方面都要懂。而且對我國古代典籍,諸如經書、史書、子書都要研讀。

裘錫圭考證精到

就古文字學領域來説,他在甲骨文、金文、戰國義字(貨幣、陶文、盟書、璽文)、簡帛文書等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詣。他為了考證一個古文字,總要蒐集大量有關資料以及這個文字前後發展變化的各種旁證。用他在《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裘錫圭:《古文字論集》,第652一660頁,中華書局,1992年)一文中的話説,就是“是認識古文字發展的全過程”。“對古文字發展的過程都必須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各種古文字之間都是有聯繫的,如果專攻一種不及其餘,所專攻的那種古文字決不可能研究得很深很透”因而他每有立論,自然就考證精到,説服力強,為同行學者所稱道和接受。他1961年發表《甲骨文所見的商代五刑》一文,在學術界引起注意。

裘錫圭終成大家

但此後10餘年,再也沒有發表論著,而是把精力全部放到學問的鑽研和拓展研究領域之上。他把《顏氏家訓·勉學篇》“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1972年發表了《讀〈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一文,深得甲骨學一代宗師郭沫若的讚賞,真是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以堅實的基礎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寫出了一批力作,很快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注意,併成為了一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參見駿徵:《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光明日報, 1978年6月 29日)其三,裘錫圭有高度的科學事業心。
他研究古文字,是為了研究古代史而去古文字裏找資料,從而使古文字研究發揮最大的社會價值,而不單單是就古文字而研究古文字的。正因為如此,他才能高屋建瓴,從全局的觀點去考察文字的變化和發展,因而也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古文字研究為他的古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古史研究,又使他對所考釋的古文字的社會環境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裘錫圭研究方向

1.1965.9-1991.7 文字學
2.1988.9-2002.2 古文字學
3.1986.9-2001.7 考古資料與先秦秦漢古籍整理
4.1986.9-2001.7 金文選讀
5.1993.9-1994.2 甲骨學

裘錫圭主要專著

裘錫圭代表專著

1.《文字學概要》,自撰,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1版,1991年獲北京大學第三屆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及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1992年獲國家教委第二屆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特等獎,1994年獲國家新聞出版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已在台灣出繁體字版,並已被譯成英文、韓文。
2.《古代文史研究新探》,自撰,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6
3.《古文字論集》,自撰,中華書局,1992.8,1995年獲教委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4.《裘錫圭自選集》,自撰,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7
5.《文史叢稿-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自撰,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10

裘錫圭其他專著

1.《裘錫圭學術文化隨筆》,自撰,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10
2.《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參加編寫,文物出版社,1980
3.《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參加編寫,文物出版社,1985
4.《曾侯乙墓》(上),第五章第六節、附錄一、二,文物出版社,1989
5.《望山楚簡》,釋文與考釋部分,中華書局,1995.6
6.《江陵望山沙冢楚墓》,附錄二 望山1、2號竹簡釋文與考釋,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7.《尹灣漢墓簡牘》,參加編寫,中華書局,1997.9
8.《郭店楚墓竹簡》,校訂、註釋中“按語”部分,文物出版社,1998.5(此書獲2000年國家圖書獎)

裘錫圭主要論文

裘錫圭代表論文

1.《釋“?”》,《古文字學論集初編》,1983
2.《釋殷虛卜辭中的“?”“?”等字》,《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3.10,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獎二等獎
3.《戰國貨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78.2,1986年獲北京大學首屆科學研究成果論文一等獎,1987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和政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4.《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1980.5
5.《談談古文字資料對古漢語研究的重要性》,《中國語文》,1979.6

裘錫圭其他論文

《〈論衡〉札記》,《文史》5輯,1978
《説“弜”》,《古文字研究》1輯,1979
《説“宦皇帝”》,《文史》6輯,1979
《説“遇負杖入保者息”》,《文史》6輯,1979
《説“河海不擇細流”》,《文史》7輯,1979
《“畀”字補釋》,北大中文系《語言學論叢》六輯,1980
《釋“柲”》(附:釋“弋”),《古文字研究》3輯,1980
《甲骨文考釋(八篇)》,《古文字研究》4輯,1980
《釋“勿”“發”》,《中國語文研究》2期,1981
《論“歷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6輯,1981
《説“薄土”》,《文史》11輯,1981
《漢簡零拾》,《文史》12輯,1981
《昭明鏡銘文中的“忽穆”》,《文史》12輯,1981
《讀書札記三則》(《“祭禽”解》、《説“食”》、《説“索我於枯魚之肆》),蕭兵主編《淮陰師專活頁文史叢刊》110號,1981
《“登立為帝孰道尚之”解》,《文史》11輯,1981
《〈洛誥〉“其作周匹休”新解》,《文史》12輯,1981
《〈戰國策〉“觸讋説趙太后”章中的錯字》,《文史》15輯,1982
《説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甲骨文與殷商史》一輯,1983
《卜辭“異”字和詩、書裏的“式”字》,《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1983
《説?簋的兩個地名——“棫林”和“胡”》,《考古與文物》叢刊《古文字論集》(一),1983
《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三篇》,《古文字研究》10輯,1983
《〈章太炎年譜長編〉補》引文標點瑣議,《文史》23輯,1984
《甲骨卜辭中所見的逆祀》,《出土文獻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
《釋殷墟甲骨文裏的“遠”“?”(邇)及有關諸字》,《古文字研究》12輯,1985
《説“喦”“嚴”》,《中華文史論叢》增刊《語言文字研究專集》(下),1986
《釋“求”》,《古文字研究》15輯,1986
《馬王堆三號漢墓“養生方”簡文釋讀瑣議》,《湖南考古輯刊》四集,1987
《王國維全集》書信卷在編次標點等方面的問題,《古籍整理與研究》2輯,1987
《談談孫詒讓的〈契文舉例〉》,《温州師範學院學報》增刊《孫詒讓紀年論文集》,1988
《對〈關於殷墟卜辭的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一文的評論的答覆》,Early China 14,1989
《從殷墟甲骨卜辭看殷人對白馬的重視》,《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1989
《説甲骨卜辭中“戠”字的一種用法》,《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知識出版社,1989
《釋“建”》,《古文字研究》17輯,1989
《釋殷墟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兩個詞——“門塾”與“?”》,《出土文獻研究續集》,1989
《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農史研究》八輯,農業出版社,1989
《古文字釋讀三則》(第三則),《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紀念論文集》,巴蜀書社,1990
《古文字釋讀三則》(前二則),《徐中舒先生九十壽辰紀念論文集》,巴蜀書社,1990
王毓銓《中國古代貨幣的起源和發展》附錄一《裘錫圭先生來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諸侯之旅”等印考釋》,《文物研究》6輯,黃山書社,1990
《釋“無終”》,古文字學術討論會論文,1990,又收入《裘錫圭學術文化隨筆》
《西周銅器銘文中的“履”》,《甲骨文與殷商史》三輯,1991
《甲骨綴合拾遺》,《古文字研究》18輯,1992
《殷墟甲骨文字考釋(七篇)》,《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1
《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文史》35期,1992
《釋“賈”》,1992,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討論會論文
《釋西周甲骨文的“?”字》,《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集,1997
《殷墟甲骨文“彗”字補説》,饒宗頤主編《華學》第2輯,1997
《讀〈戰國縱橫家書釋文註釋〉札記》,《文史》36輯,1992(節選)
《談談清末學者利用金文校勘〈尚書〉的一個重要發現》,《古籍整理與研究》4輯,1989
《論“揜函”——並釋甲骨文“櫓”字》,饒宗頤主編《華學》第1輯,1995
《四十年來發現的簡帛古籍對傳世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意義》(提要),台北《漢學研究通訊》15卷1期,1996
《研究古代中國手稿的方法》,《古代中國》(Early China11-12),1985-1987(馬幾道Gilbert L. Mattos譯成英文)
《〈辭源〉修訂本在注反切方面的一些問題》,深大《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1986
《古文字學》,《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
《甲骨文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
甲骨文字釋林》,《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
《甲骨卜辭》,《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1988
《銅器銘文》,《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1988
《殷周古文字中的正體和俗體(日譯)》,《シンホヅウム中國古文字と殷周文化》,東方書店,1989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古代文化史》(一),1989
《釋詞兩則》(釋“拉雜”、釋“涉獵”),《王力先生紀念文集》,商務印書館,1990
《談談同源字典》,紀念王力先生誕辰90週年學術討論會,1990,《紀念王力先生九十誕辰文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説文解字〉與出土古文字》,《説文解字研究》(一),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
《注意培養正確使用漢語漢字的能力》,齊寶惠、陳建龍編《學者論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智能》,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究竟是不是文字--談談我國新石器時代使用的符號》,《文物天地》,1993.2(參看《專家筆談丁公遺址出土陶文·裘錫圭》,《考古》1993.4)
《古文獻中讀為“設”的“埶”及其與“執”互訛之例》,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東方文化》Volume ⅩⅩⅩⅤⅠ,1998 Numbers1 and 2
《唐墓出土的雙陸盤》,《文史》12輯,1981
《説鈚、榼、椑榼》,《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總13、14期,1989
《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兼論〈心術上〉〈白心〉為慎到田駢學派作品)》,《中國哲學》2輯,1980
《戰國時代社會性質試探》,《中國古史論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嗇夫初探》,《雲夢秦簡研究》,中華書局
《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文史》17輯,1983
《甲骨卜辭中所見的“田”“牧”“衞”等職官的研究--兼論“侯”“甸”“男”“衞”等幾種諸侯的起源》,《文史》19輯,1983
《殺首子解》,《中國文化》第9輯,三聯書店,1994
《寒食與改火——介子推焚死傳説研究》,《中國文化》總2期,1990
《説“僕庸”》,《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上冊,巴蜀書社,1990
《稷下道家精氣説的研究》,《道家文化研究》2輯,1992
《孫詒讓》,《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
於省吾》,《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並非〈黃帝四經〉》,《道家文化研究》第3輯
《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前言,《清華文叢》之五,清華大學出版社
《説殷墟卜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本第3分
《我和古文字研究》,張世林編《學林春秋》三編下冊,朝華出版社
《秦始皇“書同文字”的歷史作用》,與朱德熙合作,《文物》
《戰國時代的?和秦漢時代的“半”》,與朱德熙合作,《文史》8輯
《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考釋補正》,與朱德熙合作,《文史》10輯
《七十年代出土的秦漢簡冊和帛書》,與朱德熙合作,《語文研究》
《安陽後崗圓形葬坑性質的討論》,《考古》
《甲骨文中所見之商代五刑——並釋“?”“剢”二字》,《考古》
《納西象形文字》,《文字改革》
《“錫朕文考臣自厥工”解》,《考古》
《“□侯獲巢”鼎銘補釋》,《考古》
戰國文字研究(六種)》,與朱德熙合作,《考古學報》
《讀〈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考古》
《關於侯馬盟書的幾點補釋》,與朱德熙合作,《文物》
《信陽楚簡考釋(五篇)》,與朱德熙合作,《考古學報》,1973.1
《人民羣眾是漢字的創造者和改革者》,《光明日報》,1973.10.25
《戰國銅器銘文中的食官》,與朱德熙合作,《文物》,1973.12
《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談關於古隸的一些問題》,《考古》,1974.1
《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考釋》,《文物》,1974.7
《説“玄衣朱??”——兼釋甲骨文“虣”字》,《文物》,1976.12
《漢字形成問題的初步探索》,《中國語文》,1978.3
《説“??白大師武”》,《考古》,1978.5
《關於郢大府銅量》,《文物》,1978.12
《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與朱德熙合作,《文物》,1979.1
《新發現的居延漢簡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1979.4
《解放以來古文字資料的發現和整理》,《文物》,1979.4
《殷虛甲骨文研究概説》,《中學語文教學》,1979.6
《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文物》,1979.7
《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附:釋“萬”),《中華文史論叢》,1980.2
戰國文字中的“市”》,《考古學報》,1980.3
《隨縣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説明》,與李家浩合作,《音樂研究》,1981.1
《關於新出甘露二年御史書》,《考古與文物》,1981.1
《讀考古發掘所得文字資料筆記(一)》,人文雜誌,1981.2
《談談地下材料在先秦秦漢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作用》,《古籍整理出版簡報》,1981.6
《〈睡虎地秦墓竹簡〉註釋商榷》(一)(二),《文史》12輯,1981.9
《〈武功縣出土平安君鼎〉讀後記》,《考古與文物》,1982.2
《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商榷》,《人文雜誌》,1982.2—1983.4
《讀古書要注意考古資料》,《電大文科園地》,1984.7
《漢字的性質》,《中國語文》,1985.1
《〈辭源〉〈辭海〉注音商榷》,《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1985.5
《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語文導報》,1985.10
《文字職務的分化》,王問漁主編《訓詁學的研究與應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4
《閲讀古籍要重視考古資料》,《文史知識》,1986.6
《再談甘露二年御史書》,《考古與文物》,1987.1
《讀〈小屯南地甲骨〉》,《書品》,1987.3
《漆“面罩”應稱“秘器”》,《文物》,1987.7
《鋞與桱桯》,《文物》,1987.9
《馬王堆醫書釋讀瑣議》,《湖南中醫學院學報》七卷四集,1987.10.
《評〈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與朱德熙合作,《光明日報》,1987.11.5
《關於殷墟卜辭的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中國語文》,1988.1(英譯文見 Early China 14、1989)
《説金文“引”字的虛詞用法》,《古漢語研究》,1988.1
《“廩人”別解》,《人文雜誌》,1988.1
《戰國平陽刀幣考》,與李家浩合作,《中國錢幣》,1988.2
《説字小記》,《北京師院學報》,1988.2
《淺談璽印文字的研究》(內容兼及秦漢),《中國文物報》,1989.1.20
《四十年來文字學研究的回顧》,《語文建設》,1989.3
《王利器〈新語校注〉》(書評),《東方文化》第28卷,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刊行,1990.1
《評〈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上)(下),《書品》,1990.1 & 1990.2
《釋殷墟卜辭中的“卒”和“?”》,《中原文物》,1990.3
《再談古文字中的“去”聲》,《漢字文化》,1991.2
《談談辨釋漢簡文字應注意的一些問題》,《江漢考古》,1991.4
《關於〈小屯南地甲骨〉的討論——答蕭楠同志》,《漢字文化》,1992.1
《讀古書要注意字的古義》,《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1
《古璽印考釋四篇》,《文博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
《安國舊藏〈秦泰山刻石〉宋拓本真偽辨》(節選自《秦漢時代的字體》),《中國書法》,1992.3
《史牆盤銘解釋》,《文物》,1978.3,又載《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6
《甲骨文字特殊書寫習慣對甲骨文考釋的影響舉例》,《安陽殷墟筆會論文選》,1984;又載《古文字論集》,1992.8
《釋南方名》(原為《甲骨文字考釋(續)之一》),《古文字論集》,1992.8
《説“以”》(原為《甲骨文字考釋(續)之一》),《古文字論集》,1992.8
《釋“弘”“強”》(原為《甲骨文字考釋(續)之一》),《古文字論集》,1992.8
《説“?”》(原為《甲骨文字考釋(續)之一》),《古文字論集》,1992.8
《殷墟卜辭所見石甲兔甲即陽甲説》,《古文字論集》,1992.8
《甲骨文中重文和合文重複偏旁的省略》(原為《甲骨文字考釋(八篇)》之一,載《古文字研究》第4輯),《古文字論集》,1992.8
《再談甲骨文中重文的省略》(原為《甲骨文字考釋(續)之一》),《古文字論集》,1992.8
《“司馬聞”“聞司馬”考》,《古文字論集》,1992.8
《〈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讀後記》,《古文字論集》,1992.8
吳大澄》,吉常宏等編《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10
《談曾侯乙墓鐘磬銘文中的幾個字》,與李家浩合作,1988年武漢“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國際交流·曾侯乙編鐘專題”討論會論文,載湖北博物館《曾侯乙編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11
王慎行《古文字與殷周文明》序,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2
《〈珍秦齋古印展〉釋文》,1993.2
《一句至少被誤解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常用的話——“予取予求”》,《古漢語研究》,1993.2
《秦漢時代的字體》,《中國書法全集》卷7“秦漢刻石一”,榮寶齋,1993.3
《考釋古文字之方法》,裘錫圭演講、劉雪妹整理,《甲骨文論文集》,台中甲骨文學會叢刊之六,1993.4
《是原始文字還是符號(記者武勤英訪裘錫圭)》,《光明日報》,1993.4.26日6版
《釋“衍”、“侃”》,台灣師大國文系·中國文字學會主辦《魯實先先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3.6
《讀〈魏晉南北朝詞語例釋〉》,南京師範大學《文教資料》,1993.6
《朱德熙先生在古文字學方面的貢獻》,《朱德熙先生紀念文集》,語文出版社,1993.7
《懷念我敬愛的朱德熙先生》,《朱德熙先生紀念文集》,語文出版社,1993.7
《讀簡帛文字資料札記》,《簡牘研究》第一輯,法律出版社,1993.10
古越閣《商周青銅兵器》序,台北古越閣發行,1993.11
《關於晉侯銅器銘文的幾個問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2
《甲骨文》,《神州學人》,1994.7(總第53)
《淺説漢字文化圈內的漢字異形的問題》,韓國漢字討論會論文,1994.8
《關於石鼓文的時代問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1
《談談漢字整理工作中可以參考的某些歷史經驗》,《語文建設》,1987.2,又載《現代漢字規範化問題》,語文出版社,1995.4
《從純文字學角度看簡化字》,《語文建設》,1991.2,又載《現代漢字規範化問題》,語文出版社,1995.4
張湧泉漢語俗字研究》序,嶽鹿書社,1995.4
《金石收藏家的齋名與其藏品》,《文物天地》,1995.6
《也談子犯編鐘》,台北《故宮文物月刊》13卷5期(總149期),1995.8
《不要以不誤為誤-語文瑣議之一》,《中國教育報》,1995.10.7
《關於子犯編鐘的排次及其它問題》,《中國文物報》,1995.10.8
《〈墨經〉“佴”“?”“廉”“令”四條校釋》,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國學研究》第三卷,1995.12
《殷墟甲骨文在文字學上的重要性》,韓國中國古文字學會編《古文字學論集第一輯·甲骨學特集》,1995.12
《積極慎重地進行現代漢語規範化建設》,《語文建設》,1996.2
《從文字學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雜性》,韓國淑明女子大學校中國學研究所《中國學研究》第10輯,1996.8
《帛書〈要〉篇釋文校記》,北大哲學系暨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香港道教學院主辦“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1996.8.11-16
戰國文字釋讀二則》,《於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9
《讀漢簡札記》,《簡牘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9
《董作賓——為劉夢溪主編的近代學術名著叢書董作賓卷而作》,收入《文史叢稿——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10
《〈稷下道家精氣説的研究〉補正》,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編《華夏文明與傳世藏書》(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題為《“道”“德”溯源(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1
《從幾件周代銅器銘文看宗法制度下的所有制》,《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1
《貝、錢、幣——雜談古代貨幣制度對語言文字的影響(為北京電視台教育節目部作)》,1996.12
《研究古代文化應該有訓詁常識》,《人民政協報》,1997.2.24
《晉侯蘇鍾筆談》,《文物》,1997.3
《從出土文字資料看秦和西漢時代官有農田的經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集之四《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1997.7
《簡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讀傳世先秦秦漢古籍的重要根據》,《兩岸古籍整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2
《“佐子”應讀為“嗟子”》,《文物》,1998.3
《説“格物”——以先秦認識論的發展過程為背景》,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卷一,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8;又收入《釋中國》第二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3
《釋?》,載《容庚先生百年紀念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4
《詛楚文“亞駝”考》,《文物》,1998.4
《甲骨文中的見與視》,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甲骨文發現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8.5
《談談“成白”刀》,中國錢幣學會編《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輯,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5
《以郭店老子〉簡為例談談古文字的考釋》,美國達慕思大學郭店老子國際研討會發言稿,1998.5;又見《中國哲學》第21輯
《二十世紀的漢語文字學》,與沈培合寫,《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6
《殷墟甲骨文考釋四篇》,李學勤、吳中傑、祝敏申主編《海上論叢》(二),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7
施謝捷《吳越文字彙編》序,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8 .
《論殷墟卜辭“多毓”之“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9
《西周糧田考》,《周秦文化研究》,《周秦文化研究》編委會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11;又收入《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中心編輯組編,科學出版社,1998.11
《田章簡補釋》,《簡帛研究》第3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12
《〈神烏傅〉初探》,《文物》,1997.1(修訂本見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綜論》,科學出版社,1999.2)
《漢簡中所見韓朋故事的新資料》,《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
《沂南陽都故城銅斧應為西漢遺物》,《文物》,1999.5
《郭店〈老子〉簡初探》,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簡”專號)第十七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8
《釋“厄”》,紀念甲骨文發現10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8.20日至23日
《蔡哲茂〈甲骨綴合集〉》序,樂學書局有限公司,1999.9
《古文字研究五十年》,與陳劍合 ,《中國教育報》(該文發表時只署了裘一人之名),1999.9.28
王作新《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序,武漢出版社,1999.10
《何琳儀〈古幣叢考〉讀後記》,《中國文物報》,1999.11.17
《關於殷墟卜辭中的所謂“廿祀”和“廿司”》,《文物》,1999.12
《中國出土簡帛古籍在文獻學上的重要意義》,(日本)中國出土資料研究會《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三號,1999;又載《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集刊》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後者稍有增補)
《中國出土簡帛古籍在文獻學上的重要意義》,日本中國出土資料學會《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3號,1999;又載《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集刊》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
《説“?凡有疾”》,《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1,1998.5;《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21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
《以郭店〈老子〉簡為例談談古文字考釋》(資料摘要),達慕思會議論文
《〈關於殷墟卜辭中的所謂“廿祀”和“廿司”〉追記》,《文物》,2000.2
《釋“木月”“林月”》,《古文字研究》第20輯,中華書局,2000.3
《不合時宜的感想》,《北京大學校刊》(中文系系慶專刊),2000.3.31
《糾正我在郭店〈老子〉簡釋讀中的一個錯誤——關於“絕偽棄詐”》,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10,武漢大學;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
《中國古典學重建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郭店楚簡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古典學の再構築”東京大學郭店楚簡研究會編,2000.6.1
《中國古典學重建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郭店楚簡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古典學の再構築”東京大學郭店楚簡研究會編,2000.6.1
張湧泉《漢語俗字叢考》序,中華書局,2000.1;又見《書品》2000.6
《〈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釋——兼論〈太一生水〉的分章問題》,《古文字研究》第22輯,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中華書局,2000.7;《郭店楚簡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古典學の再構築”東京大學郭店楚簡研究會編,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思想文化學研究室,2000.6.1
《推動古文字學發展的當務之急》,《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週年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12
《“東夏”解》,《慶祝王元化教授八十歲論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1
《我與唐蘭先生的淵源》,《中國文物報》,2001.2.14
《古音學與古文字學的密切關係》,“海峽兩岸漢語史研討會”論文,北京社科院,2001.6.4-5
《先秦古書中的錢幣名稱》,首屆中國先秦貨幣研討會論文,山西太原,2001.6.20-24
《從殷墟卜辭的“王佔曰”説到上古漢語的宵談對轉》,《中國語文》,2002.1
《關於〈孔子詩論〉》,《國際簡帛研究通訊》Vol 2 No.3,2002.1;《經學今詮三編》(《中國哲學》第二十四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4
《從一組卜辭看殷歷月的長度和大小月的配置》,《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5

裘錫圭學術交流

1.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亞洲語言文學系,漢字學等,1982.9-1983.3
2.日本東京參加讀賣新聞社和東方書店主辦的公開學術討論會,主講人之一,1987.1
3.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東亞語言研究中心,秦漢簡帛研究,1992.5
4.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遠東系,訪問研究,1992.6
5.台北中研院史語所,訪問研究,1993.7
6.台北中研院史語所,訪問研究,1995.1
7,日本大阪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訪問研究,1995.2
8,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古文字與《説文解字》古文字資料與古代文學,1998.2-7
9,美國芝加哥大學,接受名譽博士學位,2000.11 [1] 

裘錫圭學術譜系

博士:蔡偉 [4-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