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裏(拼音:lǐ)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裏和它的繁體字“裏”(異體作裡)原是兩個不同的字。“裏”是會意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從田從土,本義是居住之地,引申泛指人羣聚居的地方。裏又是古代地方行政組織,引申指街坊、家鄉。裏又是長度單位,上古時一里等於三百步,現代一市裏等於一百五十丈,合二分之一千米。 [2]  而“裏”亦見於西周金文,屬形聲字,從衣裏聲,本義指衣服內部,與“表”相對。後來“裏”也表裏面、內部,通“裏”。現行漢字簡化據此,將“裏”併入“裏”。 [3]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4]  、漢典網 [5]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JFD(86、98)
倉    頡
WG
鄭    碼
KBVV
筆    順
豎、橫折、橫、橫、豎、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721) [1] 
平水韻
上聲·四紙 [6] 
總筆畫
7+0
注音字母
ㄌㄧˇ
四角碼
6010₅
字形結構
合體字,獨體結構
造字法
裏:會意字;裏:形聲字
異體字
裡、𫟚(“裡”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Unicode
91CC

文字源流

漢字簡化前,裏和裏是兩個不同的字。
【甲組】“裏”字形演變流程圖 【甲組】“裏”字形演變流程圖 [2]
金文的裏字作甲組圖1,上部為一“”字,底部為一“”字,這是一個會意字,因為有了田和土地,才能種植五穀雜糧和瓜果蔬菜,人才能得以生存,所以古人依田而居,這兒指人們居住的地方或指廬舍,充分反映了農耕社會初期人們依田而居的生活狀況。金文也寫作甲組圖2,戰國竹簡文字作甲組圖3,篆文作甲組圖4,都是從田、從土會意,本義都是指鄉村居所。“土”第一橫在西周金文中為點,後延長為短橫,演變為“裏”。
隨着社會的發展、城鎮的產生,裏的含義也擴大為指城鎮的街坊,即今天的里弄、巷弄,指城鎮中人們聚居的地方。裏為人們生活棲息的地方,故里又自然引申為代指故鄉、家鄉。現代也還有鄉里相親的俗語。
裏為人們聚居的地方,故古代户籍管理即以裏作為基層組織的名稱。一里究竟包含多少家,歷代各有不同,説法也各異,一説是二十五家,也有説五十家、八十家、一百家,等等。裏也是中國的長度單位。中國古代曾實行井田制。也即照井字形式,把一方塊田分成九區。在中國石器時代末期直到商周兩代,不少地區都實行過井田制。井田周圍必然形成村落,也就是孟子所説的“方里而井”。《韓詩外傳》卷四:“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為一井,廣三百步長三百步為一里。”裏由此便成為一種長度單位。《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裏。”《孔子家語·王言》:“周制三百步為裏。”後來的市制一里為一百五十丈,合公制五百米,即二分之一公里(千米)。
裏為聚居的地方,作動詞用時解作居住或成為鄰居的意思。《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意思是與仁比鄰而居就是美;仁的精神所在之處就是美。 [2]  [7]  [8] 
【乙組】“裏”字形演變流程圖 【乙組】“裏”字形演變流程圖 [3]
“裏外”的“裏”,漢字簡化前寫作“裏”或“裡”。“裏”和“裏”在古代是不同的字,意義各不相同。裏是個會意字,裏則是個形聲字。裏是在衣字當中加個裏字表聲,意義是衣服的裏層。在戰國楚系文字(乙組圖3)裏,意符“衣”或訛為從卒省,這種寫法沒有影響“裏”字的構形主流,一直到楷書,仍然從衣裏聲。或又被寫成左形右聲,作“裡”,而與“裏”形異體並存。
裏的引申義為裏面、內部,後世也用“裏”字表內,入義。簡化字據此,將“裏”簡化為“裏”,兩個字就沒有區別了。 [3]  [7]  [8] 

詳細釋義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鄉村的廬舍、宅院。後泛指鄉村居民聚落。
village
《詩經‧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裏。”
晉·張協《雜詩》之十:“裏無曲突煙,路無行輪聲。”
里巷;鄰里
城邑的市廛、街坊。今稱巷弄。
alley;lane
《後漢書‧楊震傳》:“伏見詔書為阿母興起津城門內第舍,合兩為一,連裏竟街,雕修繕飾,窮極巧伎。”
里弄
指故鄉。
hometown
《史記‧汲鄭列傳》:“黯(汲黯)恥為令,病歸田裏。”
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摺:“老夫常是公差,多在外,少在裏。”
故里;鄉里
衣服、被褥等不露在外面的一層;紡織品的反面(與“面”相對)。
lining
《詩經‧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裏。”
《漢書‧賈誼傳》:“白縠之表,薄紈之裏,緁以偏諸,美者黼繡。”
被裏;衣服裏
方位詞。內部;一定時間或空間範圍之內(與“表”“外”相對)。
inside
《素問‧刺腰痛篇》:“肉裏之脈,令人腰痛。”
元·馬致遠《四塊玉‧嘆世》曲:“命裏無時莫剛求,隨時過遣休生受。”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
元·馬致遠《四塊玉·嘆世》曲:“命裏無時莫剛求,隨時過遣休生受。”
沈從文《街》:“許多人家門對着門,白日裏,日頭的影子正正的照到街心不動時,街上半天還無一個人過身。”
裏屋;城裏;裏應外合表裏如一
方位詞。附在“這、哪、那”等後面表示地點。


這裏;那裏;哪裏;頭裏
古族名。

《後漢書‧南蠻傳》:“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蠻裏張遊,率種人慕化內屬,封為歸漢里君。”

中醫指腹脅之內。

《素問‧至真要大論》:“少腹堅滿,裏急暴痛。”

通“理”。道理;常理。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九地》:“人請之裏,不可不□。”今本作“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形容詞
憂傷。
distressed
《詩經‧大雅·雲漢》:“瞻卬昊天,雲如何裏。”

量詞
古代户籍管理的一級組織,其制不一。

《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裏。”(二十五家為一里)
《管子‧小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十軌為裏,裏有司。”(五十家為一里)
《尚書大傳》卷二:“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裏。”(七十二家為一里)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頌聲作矣”漢何休注:“在田曰廬,在邑曰裏,一里八十户。”(八十家為一里)
《禮記‧雜記下》:“則裏尹主之。”(一百家為一里)
《管子‧度地》:“百家為裏。” (一百家為一里)
《明史‧食貨志二》:“迨造黃冊成,以一百十户為一里,裏分十甲曰裏甲。”(一百一十家為一里)

長度單位。古以三百步為一里,後亦有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者。

《穀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裏。”
漢·無名氏《行行重行行》:“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清·顧炎武《日知錄‧裏》:“《穀梁傳》:‘古者三百步為裏。’今以三百六十步為裏。”

市制長度單位,一百五十丈為一里,二市裏合一公里(千米)。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他們的規矩是在本鄉十五里之內決不生事。”
里程;鵬程萬里
舊營造庫平制一千八百尺為一里。古代井田制亦特指方里。

《韓詩外傳》卷四:“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為一井。廣三百步,長三百步為一里,其田九百畝。”

動詞
居住;為鄰。
dwell
班固《幽通賦》:“終保己而貽則兮,裏上仁之所廬。”
張衡《西京賦》:“秦裏其朔,寔為咸陽。”

計算路程。
calculate
《穆天子傳》卷四:“庚辰,天子大朝於宗周之廟,乃里西土之數。”

通“理”。治理,整理。
administer
《荀子‧解蔽》:“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裏矣。”

助詞
語氣詞。後作“哩”。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幸有光嚴童子裏,不交伊去唱將來。”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摺:“請父親上舡,孩兒每來迎接裏。”

用在句中。相當於“的”。

《宣和遺事》前集:“宋江讀了,口中不説,心下思量:‘這四句分明是説了我裏姓名。’”

後綴
〈方言〉表人稱複數。猶們。

劉半農《瓦釜集‧開場的歌》:“你裏若要我把山歌來唱,先借個煤頭火來吃筒煙。”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9]  《現代漢語詞典》 [10]  《漢語大字典》 [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三】【裏部】良止切(lǐ)
(裏)居也。從田從土。凡裏之屬皆從裏。 [12] 
【卷八上】【衣部】良止切(lǐ)
(裏)衣內也。從衣裏聲。 [13] 

説文解字注

【卷十三】【裏部】
(裏)凥也。《鄭風》:“無逾我裏。”傳曰:“裏,居也。”二十五家為裏。《周禮·載師》:“廛裏”,鄭雲:“廛裏者,若今雲邑居矣。裏,居也。”《縣師》“郊裏”,鄭雲:“郊裏,郊所居也。”《遺人》“鄉里”,鄭雲:“鄉里,鄉所居也。”《遂人》曰:“五家為鄰,五鄰為裏。”《榖梁傳》曰:“古者三百步為裏。”《毛詩》亦借裏為悝。悝,病也。
從田,從土。有田有土而可居矣。良止切,一部。
一曰士聲也。一説以推十合一之士為形聲。 [12] 
【卷八上】【衣部】
(裏)衣內也。引伸為凡在內之偁。
從衣,裏聲。良止切,一部。 [13] 

廣韻

良士切,上止來 ‖ 裏聲之部(lǐ)
裏,《周禮》:“五家為鄰,五鄰為裏。”《風俗通》雲:“五家為軌,十軌為裏。裏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又姓,《左傳》晉大夫裏克。又漢複姓,有相里氏。良士切。十。
良士切,上止來 ‖ 裏聲之部(lǐ)
裏,中裏。《説文》曰:“衣內也。 [14] 

康熙字典

【酉集下】【裏部】 裏;康熙筆畫:7;部外筆畫:0
《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音裏。《爾雅·釋言》:裏,邑也。《詩·鄭風》:將仲子兮,無逾我裏。傳:裏,居也。《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裏。《前漢·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裏。《風俗通》:五家為軌,十軌為裏。裏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
又憂也。《詩·大雅》:瞻卬昊天,雲如何裏。箋:裏,憂也。
又姓。《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裏析告子產。注:裏析,鄭大夫。又百里、相里,複姓。
又地名。《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注:南里,鄭地。
又山名。《史記·封禪書注》:高裏山,在泰山下。
又《五代史·附錄》:契丹所居曰梟羅箇沒裏。注:沒裏者,河也。
又古夫稱妻曰鄉里。《南史·張彪傳》:我不忍令鄉里落它處。沈約《山陰柳家女》詩:還家問鄉里,詎堪持作夫。
又《正韻》:漢制,長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後世因謂外戚為戚里。 [15]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裏為式,然後可以傳眾方。注:裏,讀為已,聲之誤也。《釋文》:裏,音以。
【申集下】【衣部】 裏;康熙筆畫:13;部外筆畫:7
《唐韻》良士切。《集韻》《韻會》兩耳切,並音裏。《説文》:衣內也。《詩·邶風》:綠衣黃裏。
又《小雅》:不屬於毛,不離於裏。
又治裏,謂道氣也。班固《幽通賦》:單治裏而外凋兮。
又《類篇》良志切,音吏。義同。《幹祿字書》:俗作𫟚。 [1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5]

書寫提示

“曰”上寬下窄,底部在橫中線。第五筆豎在豎中線。末兩筆橫上短下長,長橫兩端超過上部。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裏、裏
高本漢系統

l
i̯əɡ
王力系統
l
ǐə
董同龢系統
l
jəɡ
周法高系統
l
iəɣ
李方桂系統
l
jəgx
西漢



東漢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北魏後期北齊

jəї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ji
擬音/王力系統

l
ǐə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i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ï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ǐ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 

韻書集成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裏、裏
上聲
六止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良士切
li
集韻
上聲
六止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兩耳切
lie
禮部韻略


上聲





良士切

增韻


上聲





良士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齊微

齊齒呼

次濁

li
中州音韻


上聲
齊微





良底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三薺


次濁
良以切
li
分韻撮要

陽上
第三幾紀記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 

方音彙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li
214
上聲

北方官話
濟南
li
55
上聲

中原官話
西安
li
53
上聲

ȵi
-
輕聲
“裏外”口語讀音
西南官話
武漢
ni
42
上聲

西南官話
成都
ni
53
上聲

江淮官話
合肥
ɿ
24
上聲
里程
ɿ
24
上聲
裏外;未註明異讀原因
li
53
去聲
江淮官話
揚州
li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li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li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lei
34
陽上
里程
lei
34
陽上
裏外;未註明異讀原因
lei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li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li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li
213
上聲
里程
li
213
上聲
裏外;未註明異讀原因
li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li
31
上聲
“里程”文讀
li
44
陰平
“里程”白讀
li
11
陽平
“裏外”文讀
ti
44
陰平
“裏外”白讀
粵語
廣州
lei
23
陽上
里程
lei
23
陽上
裏外;未註明異讀原因
løi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lei
21
上聲

閩語
潮州
li
53
陰上

閩語
廈門
li
51
上聲
里程;“裏外”文讀
lai
51
上聲
“裏外”白讀
閩語
福州
li
31
上聲
里程;“裏外”文讀
tie
31
上聲
“裏外”白讀
閩語
建甌
li
21
上聲
里程;“裏外”文讀
ti
21
上聲
“裏外”白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7]  、《漢語方音字彙》 [1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8-0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1199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730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01
  • 5.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8-14]
  • 6.    平水韻 四紙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8-09]
  • 7.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 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119-121
  • 8.    陳政 著. 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6.07:282.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9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77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794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下[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1605-1606,1911.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295.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311.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59.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80.
  • 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92.
  • 17.    裏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8-09]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8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