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袋鼬

鎖定
袋鼬,又名“袋貓、虎貓”,是袋鼬科的哺乳動物。 [3-4]  全身長約61公分,尾巴佔23公分,其大小和貓相似。它是澳洲的特產,尖嘴巴,狹耳朵,毛為赤褐色或褐色,渾身有白色的斑點。雌鼬身上長着一隻育兒的袋囊,裏面有三、四對乳房,可以容納4-6只小袋鼬。 [5]  早期居民把它們當做貓類獵捕,因為它們傷害雛雞。被逼到絕路,它們兇猛地咆哮,故此命名為“虎貓”。 [6] 
袋鼬在澳大利亞的棲居地主要是東部沿海城市的郊區和北部、南部的沙漠草原。 [7]  它的習性與黃鼠狠相似,很野,不容易馴養。袋鼬的感覺非常敏鋭,生性多疑,一有風吹草動,它會停下來仔細觀察。骨胳有彈性,能伸縮自如,所以能鑽進此身體更小的洞裏。它也會匍甸蛇行,速度極快。白天,袋鼬隱伏在岩石縫中或樹澗裏,夜間才出來覓食。主要是捕捉鼠類、鳥類和昆蟲。 [8]  有袋動物產下的幼崽,發育很不成熟。最初幾個星期,媽媽通常把幼崽放進育兒袋,隨身攜帶。袋鼬每次產崽5到6只,幼崽身長只有2英寸(5釐米),待在媽媽肚子下的育兒袋裏。 [9]  雄性一般只能活一個繁殖期,而雌性壽命是雄性的2-3倍。 [10-11] 
袋鼬是澳大利亞的特產,而且是一種稀有的野生動物。 [12]  其在澳大利亞受到重點保護,因為它的數量不多,所以比袋鼠要珍貴得多。 [13]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袋鼬目
袋鼬科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後獸亞綱
亞    科
袋鼬亞科
袋鼬族
中文學名
袋鼬

目錄

袋鼬分佈

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

袋鼬特徵

北澳袋鼬 北澳袋鼬
體長5~22公分(2~9寸),尾似帚,與身體等長。皮毛一般為純灰色、淺黃色或褐色,少數種有斑點。形似鼠,但更像鼩鼱。多為夜行性,以昆蟲和小型脊椎動物為食。 [1] 

袋鼬分類

寬足袋鼬屬(Antechinus)也吃花蜜。
脂尾袋鼩(Sminthopsis crassicaudata)把多餘的脂肪儲存在尾部。
除寬足袋鼬屬外,本科各屬於食物缺乏時,都要蟄伏。
脊尾袋鼬(Dasycercus cristicauda)產於乾旱地區;能捕殺家鼠,對人有益;從獵物體內便能得到所需的全部水分。
跳袋鼩屬(Antechinomys)有兩個種,分佈澳大利亞內地,尾長耳大,後腿極長,如踩高蹺,頗似跳鼠。帚尾袋鼬屬(Phascogale)有兩個種,淡藍色或淺紅色;尾長,遠端一半被毛粗而厚,當毛豎立時,形似瓶刷。樹棲,但能襲擊家禽。
平顱袋鼩屬(Planigale)的外貌和行為均似鼩鼱屬(Sorex)。《紅皮書》將澳大利亞的東跳袋鼬(Antechinomys laniger)列為瀕危種,其他幾個袋鼬種被視為稀有種。

袋鼬特性

你可能沒有聽説過袋鼬,如果瞭解它們的交配儀式,你很難在短時間內忘記這種動物。每年冬季,雌性袋鼬進入發情期,導致袋鼬家族掀起一場充滿暴力色彩的交配狂潮。雄性袋鼬會盡可能與更多的雌性交配。它們會抓住雌性的脖子,強行將其拖走,而後進行交配。通常情況下,袋鼬的交配時間可達到3小時,有時也能持續一整天。造成這種“持久戰”的原因在於:雄性袋鼬一次無法射出很多精液,必須多次射精,才能確保雌性受孕,進而延續自己的基因。進行交配後的雄性袋鼬,為了避免在原本惡劣的環境中與幼崽爭搶食物,便會集體選擇死亡 [2] 
參考資料
  • 1.    首圖來自 
  • 2.    令人毛骨悚然的動物強姦犯:魷魚精液挖洞(組圖)  .光明網[引用日期2013-06-09]
  • 3.    趙鐵峯,潘頌德編,珍奇的動物,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07,第4頁
  • 4.    (英)奧菲斯圖書公司編;孫淼譯,快懂小百科,形形色色的動物,現代出版社,2020.06,第20頁
  • 5.    趙鐵峯,潘頌德編,珍奇的動物,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07,第4頁
  • 6.    斯通豪斯,偽,動物行為揭秘,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1.07,第26頁
  • 7.    古禪主編,地球村動物鄰居第4輯13袋獸,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8.09,第38頁
  • 8.    趙鐵峯,潘頌德編,珍奇的動物,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07,第4頁
  • 9.    斯通豪斯,偽裝動物行為揭秘,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1.07,第26頁
  • 10.    李衞東著,生命終極之門增訂本,華夏出版社,2018.10,第404頁
  • 11.    李衞東著,生命終極之門增訂本,華夏出版社,2018.10,第405頁
  • 12.    安子等編,一年遊遍全世界,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第635頁
  • 13.    安子等編,一年遊遍全世界,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第63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