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袈裟

(僧眾身上法衣)

鎖定
佛教名詞。梵語 kasaya,巴利語 kasaya 或 kasava。意譯作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即指僧眾身上的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稱名。又作袈裟野、迦邏沙曳、迦沙、加沙。
中文名
袈裟
別    名
袈裟野、迦邏沙曳、迦沙、加沙
梵    語
Kasāka
巴利語
Kasāya

袈裟袈裟的顏色

在諸律中各有異説,然大抵贊同三種壞色之説,即以青、泥(皂、黑)、茜(木蘭色)三種為袈裟之如法色(或謂若青、若黑、若木蘭色)。《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一中記載:“復舉青、黃、赤、白、黑五方正色與緋、紅、紫、綠、磂黃等五方間色為不如法色。”
佛教傳入中國後,漢、魏時穿赤色衣(被赤衣),後來又有黑衣(緇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後,朝廷常賜高僧紫衣、緋衣。明朝佛教分禪(禪宗)、講(天台、華嚴、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種類別,規定禪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儐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衣和綠儐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儐淺紅色袈裟,然後來一般皆着黑衣。

袈裟袈裟的種類

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安陀會(即五衣)、鬱多羅僧(即七衣)、僧伽梨(即九衣)三種,合稱為“三衣”。《慧上菩薩經》中記載:“五條名中着衣,七條名上衣,大衣名眾聚時衣。(中略)若就條數,便雲十九十七乃至九條七條五條等。律中無五七九名,但云安陀會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條也。”

袈裟穿袈裟的功德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五中記載:“一以之覆身,離羞恥而具慚愧;二離寒熱、蚊蟲、惡獸;三示現沙門之相,見者歡喜,離邪心;四是人天寶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時,生寶塔想,滅除諸罪;六染為壞色,斷離五欲想,不生貪愛;七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長菩提之道;十如甲冑,煩惱之毒箭不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