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越

(雜誌《三聯生活週刊》專欄記者)

鎖定
袁越,1992年留學美國,獲生物學碩士學位;1994年至2004年在美國從事生物技術研究;2005年初回到國內,擔任華納唱片公司歐西部經理。同年進入《三聯生活週刊》,擔任特約撰稿人。
中文名
袁越
別    名
土摩托
性    別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68年
學    位
碩士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袁越個人經歷

袁越,男,網名土摩托,1968年生於上海,五歲隨家人去北京生活。

袁越教育經歷

袁越 袁越
1986年進入復旦大學生物工程系學習。
1992年留學美國,獲生物學碩士學位;

袁越工作經歷

1994年至2004年在美國從事生物技術研究;
2005年初回到國內,擔任華納唱片公司歐西部經理。
同年進入《三聯生活週刊》,擔任特約撰稿人。
風靡網絡的網名“土摩托”的真身,三聯生活週刊的專欄記者,負責“生命八卦”欄目。

袁越個人成就

樂評文字見於《音像世界》、《我愛搖滾樂》和《輕音樂》等多家刊物,專著有《來自民間的叛逆》(2003)、《20世紀最後的草根藝術》、《生命八卦》、《土摩托看世界》。
2014年,出版《人造恐慌:轉基因全球實地考察》一書。 [2] 
2020年3月14日,撰寫《“羣體免疫”之前世今生》一文。 [1] 

袁越人物言論

2012年11月7日,袁越表示:“記者要基於證據進行轉基因科學報道,比如説食品添加劑、食物激素等選題,同時要克服道德審判的衝動,多聽一些靠譜科學家和權威科學機構的意見,審慎進行有機農業食品、各種養生方式的報道。” [4] 
袁越認為,記者要尊重科學、尊重主流觀點,多去向科學家求證,獲得確鑿的科學事實。對於有科研背景的記者,袁越則建議他們“做出深度,用自己的文章去引導同行,引導大眾正視轉基因工程”。 [8] 
2013年7月17日,袁越表示:“育種主要有三個技術,第一是雜交,常規育種都是雜交過來的;第二,分子技術被掌握之後,產生了一種分子標記的育種;第三就是轉基因。轉基因只是育種這個大產業下面的一個技術而已。技術是不能用好壞來形容的,而是要看這個轉基因技術帶來的產品是什麼。雖然轉基因只是三個育種門類中的一個,但它卻不可替代。因為轉基因利用優質基因提取,可以創造新的優質體系,這是其他育種方法做不到的。” [3]  袁越還表示:“轉基因在中國推廣遇到阻力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新品種審定的問題。中國新品種審定規定,新產品要比舊產品提高5%的產量,才允許進入品種審定環節,這就相當於把產量當成了唯一指標。而轉基因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保產穩產,減少殺蟲劑使用量。 [6] 
袁越表示,從事轉基因報道多年,我發現如果與反對轉基因的人討論是否支持轉基因,結果往往是反對者勝利。因為爭論要不要發展轉基因本身,就是反對轉基因的行為之一。 [7] 
袁越指出:想當年外國種子公司進中國,沒有引進本國最好的種子,只是引進了一點新優勢,卻足以把中國落後30年的種業衝擊得支離破碎。所以我們現在早就不該討論轉基因是不是有害,因為中國種業已經落後國外多年,我們現在使用的種子是國外20~30年前的產品,這才是中國真正需要考慮的問題。中國在傳統育種領域的技術落後得太遠,很難追趕。但是轉基因技術商業化才20年,追趕起來相對容易。中國要發展種業,必然要走轉型之路。 [10] 
2014年11月,袁越在新書發佈會上説,“評價一種技術的好壞,第一要看它服務於誰,第二要看它是否划算。”針對社會上質疑轉基因的聲音,袁越認為,“技術是中立的,任何一項技術,都不存在什麼好不好的問題,只要有需求就會流傳開來”。他説:“作為一項新的育種技術,轉基因之所以被髮明出來,也是因為有價值。另外,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必然伴隨着舊技術的失寵,甚至被淘汰。” [5] 
在《人造恐慌:轉基因全球實地考察》一書的發佈會上,袁越表示,《人造恐慌:轉基因全球實地考察》是他用七年的時間走訪美國、巴西、阿根廷、英國、法國、西班牙、菲律賓、印度、中國等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大國,通過徵詢全球生物領域科學家,訪談各國轉基因政策制定者,現場採訪種植轉基因作物的農民等之後的所見所思。
袁越稱,轉基因雖然只有30多年的歷史,卻已經歷了太多的磨難,被各種謠言和誹謗扭曲得面目全非。而自己是從2007年開始關注這個領域,寫過十幾篇專題報道和分析文章,本書就是在這些文章的基礎上寫成的。 [9] 
參考資料